
点击阅读原文《复盘618电商娱乐营销,淘宝京东美团谁更胜一筹?》
正面评论:娱乐营销创新升级,多维度激活消费潜力
2025年618电商大促的娱乐营销战,堪称近年来最具看点的一届。淘宝、京东、美团三家平台在长短视频内容、明星联动、创意玩法等维度的差异化探索,不仅展现了电商营销的迭代活力,更通过“精准覆盖+大众破圈”的组合拳,为大促流量获取与用户转化提供了新范式。
首先,长视频剧综与短剧的“长短互补”策略,有效扩大了营销覆盖的广度与深度。长视频剧综凭借头部IP的高国民度与强用户黏性,成为平台构建“声量底盘”的核心阵地。例如,淘宝天猫通过《长安的荔枝》《种地吧3》等热门剧集综艺的深度植入,不仅覆盖了年轻群体,更通过“十个勤天”助农直播等场景,将娱乐内容与电商场景无缝衔接,既强化了品牌的“生活服务”属性,又借助剧集的情感共鸣提升了用户对618活动的认知度。京东则通过定制晚会《夏日歌会》《开心夜》,以“回忆杀”(如苏有朋、古巨基同台)、跨场景互动(晚会与直播间打通)等设计,将娱乐内容转化为直接的购物入口,成功夺回“正日子”的关注度。这种“长内容稳声量”的策略,本质是利用成熟IP的用户基础,为大促活动提供稳定的流量支撑。
而短剧营销的“以量取胜”与“直给转化”,则填补了长内容在圈层触达上的短板。淘宝天猫联合B站、快手推出定制短剧《呀!神仙来了》,通过“广告与剧情高度融合”的喜剧化表达,既避免了硬广的违和感,又通过弹幕互动(如“八集憋了个广告”)激发了用户的参与感;美团与快手合作的多部短剧(如《少女的审判》播放量破亿),则利用快手用户的下沉属性,精准触达对“省点是点”敏感的消费群体;京东的自制短剧《伍折天重生之我在京东当总裁》更直接以“折扣”为核心卖点,通过“爽剧”逻辑强化用户对618低价的感知。短剧的“短平快”与“强链路”特性,使其成为平台补充流量缺口、提升转化效率的利器。
其次,明星营销从“饭圈依赖”转向“大众娱乐化”,是本届618的最大亮点。过去电商明星营销常陷入“流量明星仅吸引粉丝,难以触达大众”的困境,但今年三家平台通过“谐音梗”“场景化代言”等创意,成功实现了“破圈”。美团与黄龄合作的沪语MV“外卖,黄的更灵”,巧妙结合品牌色(黄)与明星姓氏(黄),以“灵”(沪语“好”)强化用户对“美团外卖更灵”的认知;大鹏的“神券大膨必膨18”则通过“膨”与“鹏”的谐音,将“神券”与明星个人标签绑定,既有趣又易传播。京东的“红的会赢”(惠英红代言手机)、饿了么的“蓝的一定赢”(蓝盈莹)则以“颜色+明星”的组合,将商战转化为大众玩梗的社交话题。这种“娱乐精神+大众共鸣”的打法,不仅降低了用户对广告的抵触,更通过社交平台的二次传播(如网友玩梗、CP讨论)扩大了声量。此外,京东对明星的“垂直化代言”(雷佳音负责生鲜、张艺兴负责潮流)、天猫的“明星吧唧星卡”互动游戏,也体现了明星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将明星人设与产品属性匹配,既提升了代言的可信度,又通过游戏化设计增强了用户黏性。
最后,“全家桶式营销”整合多业务线,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京东的两场晚会(《夏日歌会》《开心夜》)不仅覆盖手机、家电、买药等核心业务,更通过《中餐厅》同款套餐“秒送”等环节,同步宣传外卖业务;淘宝天猫在《种地吧3》中联动助农直播,将综艺内容与电商场景深度绑定。这种“一鱼多吃”的策略,避免了不同业务线各自为战的资源浪费,更通过内容的连贯性强化了用户对平台“全场景服务”的认知。
反面评论:营销狂欢背后,用户体验与转化效率隐忧凸显
尽管娱乐营销花样翻新,但本届618的热闹之下,仍暴露了电商大促的深层矛盾:营销投入的“虚”与转化效果的“实”失衡,用户体验因复杂机制受损,部分营销手段的长期价值存疑。
首先,过度依赖娱乐营销可能推高成本,而实际转化效果存疑。长视频剧综的头部IP冠名、定制晚会的明星阵容、短剧的多平台投放,均需要巨额资金支撑。例如,京东两场晚会邀请的明星涵盖《乘风》《披荆斩棘》等多档综艺的人气选手,其代言与出场费用必然不菲;美团与快手合作的多部短剧,也需支付流量分成与内容制作成本。然而,娱乐营销的“声量”不等于“销量”。部分用户在社交媒体反馈,“看了晚会觉得热闹,但最终没买”“短剧广告虽然有趣,但优惠机制太复杂,懒得比价”。这种“高投入、低转化”的风险,可能导致平台陷入“为营销而营销”的怪圈,尤其对中小电商而言,盲目跟风大平台的娱乐营销可能加剧资金压力。
其次,大促周期拉长与节点复杂化,削弱了用户信任与消费意愿。从5月初李佳琦预热到6月19日返场,618战线被进一步拉长,且叠加母亲节、520、端午节等多个节点,用户需反复关注不同时段的优惠规则,导致“何时买最便宜”成为普遍困惑。小红书等平台充斥“第二次比第一次便宜”“买亏了”的吐槽,反映出用户对平台“套路”的反感。娱乐营销虽能吸引用户注意力,但复杂的机制设计却让用户在“决策疲劳”中放弃消费。这种“前半程靠营销拉新,后半程因体验流失”的矛盾,本质是平台将“流量获取”置于“用户体验”之上,长期可能损害品牌信任度。
再次,短剧的“以量取胜”可能稀释品牌调性,明星营销的工具化或削弱长期价值。短剧因“短平快”特性,常采用“强曝光、弱内容”的植入方式(如反复出现品牌标语),虽能快速触达用户,但过度依赖“量”可能导致用户审美疲劳,甚至对品牌产生“low”的负面印象。例如,部分用户对美团在快手的短剧评价为“广告太硬,看完记不住卖点”。此外,明星营销的“工具化”趋势(如谐音梗仅为玩梗,缺乏与品牌核心价值的关联)可能削弱明星与品牌的长期绑定。若平台仅将明星视为“流量工具”,而非通过长期合作传递品牌理念(如环保、品质),则难以建立用户对品牌的深度认同。
最后,娱乐营销的“圈层化”与“大众化”平衡仍待优化。尽管平台尝试通过长内容覆盖大众、短内容触达圈层,但部分营销动作仍存在“圈层过窄”或“大众无感”的问题。例如,天猫与B站合作的短剧《呀!神仙来了》虽符合B站用户的“二次元”偏好,但B站用户占整体电商用户的比例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转化;美团与时代少年团合作的综艺《这是我的西游》虽吸引年轻粉丝,但对中年用户的触达效果有限。如何让圈层内容“破圈”,同时保持大众内容的“精准性”,仍是平台需要解决的课题。
给创业者的建议:娱乐营销需“精准破圈”,用户体验是核心
2025年618的娱乐营销战,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结合本届大促的经验与问题,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
平衡“长内容”与“短内容”投入,聚焦“转化链路”设计
长视频剧综适合构建品牌声量与大众认知,适合预算充足、需覆盖广泛用户的阶段;短剧则适合精准触达特定圈层(如下沉市场、年轻女性),需注重“短平快”的转化设计(如直接跳转购买链接、强优惠信息)。创业者需根据自身目标用户选择内容形式,避免“为长而长”或“为短而短”。同时,无论长短内容,均需设计清晰的转化链路(如晚会与直播间打通、短剧插播购买入口),避免“声量热、转化冷”。 -
明星营销需“情感共鸣”而非“流量堆砌”,强化“工具性”与“长期价值”
明星选择应与品牌调性、产品属性强关联(如助农产品选择“接地气”明星,潮流产品选择“年轻有态度”明星),避免盲目追逐顶流。可借鉴“谐音梗”“场景化代言”等创意,通过趣味互动降低用户抵触,但需确保创意与品牌核心价值(如“省”“快”“品质”)关联,避免“为玩梗而玩梗”。此外,可探索明星与品牌的长期合作(如联合开发定制产品、参与公益活动),增强用户对品牌的情感认同。 -
简化大促机制,将“娱乐营销”与“用户体验”绑定
大促的核心是“让用户受益”,而非“让用户困惑”。创业者需避免过度拉长周期与复杂化规则,可通过“一口价”“保价服务”“清晰的时间节点(如仅设预售期、爆发期)”等设计,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同时,娱乐营销可分配部分资源用于“消解用户疑虑”(如通过短剧或明星口播明确“何时买最划算”“保价规则”),将娱乐性与实用性结合,提升用户信任。 -
“全家桶式营销”需“主线清晰”,避免多业务线“互相干扰”
若企业涉及多业务线(如电商+外卖+本地生活),可通过“主题晚会”“IP联动”等方式整合营销,但需明确主线(如以“618狂欢”为核心),避免信息过载。例如,京东晚会虽覆盖手机、外卖等业务,但通过“开心”主题串联,用户感知的是“一站式狂欢”而非“杂乱的广告堆砌”。创业者需确保多业务线的营销动作围绕同一核心价值(如“省心”“省钱”)展开,增强用户认知的统一性。 -
关注“用户反馈”,动态调整营销策略
娱乐营销的效果需通过用户反馈(如弹幕、评论、转化率)实时评估。若短剧“以量取胜”但用户评价“广告太硬”,可调整内容设计(如增加剧情相关性);若长视频剧综覆盖广泛但转化低,可优化链路设计(如增加专属优惠码)。创业者需建立“数据监测+用户调研”的双轨评估机制,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确保营销投入与实际效果匹配。
总结来看,2025年618的娱乐营销战,既是电商平台“流量焦虑”的体现,也是行业“内容化、娱乐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对创业者而言,关键不在于“复制大平台的玩法”,而在于结合自身资源与用户需求,找到“精准破圈”的营销路径,同时将“用户体验”置于核心,避免陷入“营销狂欢”却“用户流失”的陷阱。唯有如此,娱乐营销才能真正成为驱动增长的“利器”,而非“成本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