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从知识输出到用户共情,董宇辉直播间找到了更可持续的增长密码
董宇辉近期在直播间频繁上演的“与商家谈判”戏码,表面看是带货形式的调整,实则是其从“知识型主播”向“用户代言人”转型的关键动作,这一变化在多个维度展现了积极意义。
首先,这种互动模式强化了用户信任,构建了更紧密的情感联结。直播带货的核心是信任经济,而董宇辉通过“现场为用户争取福利”的真实感,将信任建立从“知识共鸣”升级为“利益共情”。例如,在电视安装费争议中,他当场拒绝商家要求、坚持免费安装;在空调降价事件中,主动提出为已购用户补差价而非折腾退货;为冰箱压缩机争取十年延保……这些行为直接传递出“用户利益至上”的态度,让观众感受到“董宇辉真的在为我争取”。这种信任的强化,比单纯的知识输出更具商业转化力——618首日直播间1854万观看人次、1.67亿销售额的新高,正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
其次,这一变化提升了带货效率,解决了知识带货的“叫好不叫座”问题。知识带货虽能吸引高粘性粉丝,但过长的文化输出往往稀释了商品信息密度,导致转化率受限。董宇辉此前在东方甄选时,就因“讲课超时”被导播提醒“别忘了卖货”,甚至被平台警告。如今转向更直接的用户互动和利益争取,既保留了“人间烟火气”的真实感(如回应网友“丈夫脚后跟挂丝”的调侃),又将内容重心聚焦于商品本身,单位时间内的商品信息传递更高效。数据显示,2025年1-4月“与辉同行”日均观看人次虽较去年略有下降(2394万 vs 3142万),但销售额却能通过更精准的转化实现增长,侧面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有效性。
再者,这一调整帮助董宇辉突破了增长瓶颈,拓展了用户圈层。知识带货的受众多为高知、高共情的“小圈子”,但直播带货要实现长期商业价值,必须覆盖更广泛的大众用户。通过“谈判戏码”“幽默互动”等更接地气的内容,董宇辉降低了观众的认知门槛,吸引了更多对价格敏感、关注实际利益的新用户。例如,过去粉丝传播的是“阿拉斯加鳕鱼”的金句,现在则是“现场为用户争取延保”的片段,这种内容传播的“去精英化”,本质上是在扩大用户基本盘。
最后,这一转变也体现了董宇辉作为创业者的清醒——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主动适应商业化规律。他并未彻底抛弃“阅山河”“破万卷”等文化栏目,而是将“爱生活”(带货板块)与文化内容区分,这种“分栏运营”策略既保留了品牌调性,又让商业化板块更聚焦。正如他在采访中提到“要活在现实中”“观众会烦旧内容”,这种对市场规律的尊重,比固守单一风格更具长期生命力。
反面评论:从“知识标杆”到“套路玩家”,董宇辉的转型暗藏三大隐忧
尽管董宇辉的调整在短期内带来了流量和销售增长,但其背后的潜在风险同样值得警惕。
其一,知识特色的弱化可能导致核心粉丝流失。董宇辉最初的爆火,正是因为在“叫卖式”直播中独树一帜地输出文化价值——从“谷贱伤农”到“诗与远方”,知识带货不仅是内容创新,更是一种差异化竞争壁垒。但如今,直播间的“金句”和“励志语录”逐渐被“谈判片段”“幽默互动”取代,部分核心粉丝已表现出失落。有网友评论:“以前看宇辉是为了学知识,现在更像看普通主播砍价,有点失望。”若知识内容持续边缘化,那些因“文化共鸣”而来的高粘性用户可能逐渐流失,而新吸引的价格敏感型用户忠诚度往往较低,长期来看可能影响用户结构的稳定性。
其二,“谈判戏码”的真实性可能被质疑,损害人设根基。直播带货中“砍价套路”早已被用户熟知:辛巴的“情绪式砍价”、李佳琦的“综艺化谈判”,本质上都是设计好的“剧本”。董宇辉的“现场谈判”虽被粉丝称为“真实”,但在商业合作中,品牌方是否真会临时妥协?例如,空调降价后补差价、冰箱延保至十年等决策,是否可能在直播前已沟通好?若被曝光为“表演”,董宇辉苦心经营的“用户代言人”人设将面临崩塌风险。事实上,已有部分网友在弹幕中质疑:“这些品牌商怎么每次都能当场改政策?会不会是提前商量好的?”这种信任一旦动摇,修复成本极高。
其三,内容深度的下降可能削弱直播间的长期竞争力。知识带货的价值不仅在于“带货”,更在于通过文化输出建立品牌的“精神认同”。东方甄选早期凭借“知识+农产品”的组合,成功将低价农产品包装为“有故事的商品”,提升了溢价空间。而董宇辉如今更聚焦于“价格力”和“用户利益”,虽能短期刺激购买,但长期来看,若直播间内容仅停留在“争取折扣”“解决售后”层面,可能陷入与其他主播的“价格内卷”,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护城河。例如,当用户习惯了“董宇辉能争取更低价格”,一旦他无法满足(如品牌方坚持定价),用户可能转向其他能提供更低折扣的主播。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特色”与“商业”间寻找动态平衡
董宇辉的转型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结合其案例,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
明确核心优势,避免盲目“去特色化”:董宇辉的成功始于知识带货的差异化,转型时需保留核心特色(如“阅山河”“破万卷”栏目),而非彻底抛弃。创业者需识别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技术、内容、用户关系),在商业化过程中,可调整形式但不可丢失本质。例如,若某教育类直播间以“知识输出”为核心,可增加互动环节,但不应放弃知识深度。
-
用户信任需“真实”与“长期”双轮驱动:董宇辉的“谈判戏码”需避免陷入“套路化”,可通过“透明化”增强真实感(如展示品牌方内部沟通记录、后续兑现承诺的证据)。创业者在设计用户互动时,应优先考虑“长期信任”而非短期流量,例如,若承诺“保价”,需明确规则并严格执行,避免因“表演”损害信任根基。
-
数据驱动内容调整,警惕“增长焦虑”主导决策:董宇辉的转型部分源于增长放缓的压力(2025年1-4月涨粉仅205万,远低于去年同期),但创业者需避免因短期数据下滑而盲目调整方向。建议通过A/B测试(如对比知识内容与互动内容的转化率、用户停留时长),识别真正有效的优化点,而非跟风模仿行业套路。
-
分层运营用户,兼顾“老粉”与“新客”需求:董宇辉将直播间分为“阅山河”“破万卷”“爱生活”三栏目,本质是用户分层运营。创业者可借鉴这一思路,通过不同内容板块覆盖不同用户群体——用核心特色内容留住高粘性老用户,用接地气的互动吸引新客,避免“顾此失彼”。
-
强化“价值传递”而非单纯“利益刺激”:董宇辉需警惕陷入“价格竞争”陷阱,可在争取用户利益的同时,继续传递商品的文化或情感价值(如讲解家电的环保技术、设计理念)。创业者应思考:除了“低价”“折扣”,能否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如知识、情感、身份认同)?这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董宇辉的转型是直播带货行业“从流量红利到精细化运营”的缩影。对创业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是否改变”,而是“如何改变”——在保留核心优势的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