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26日

创业时评《站内短剧,会成为网文平台的新“赛点”吗?》

点击阅读原文《站内短剧,会成为网文平台的新“赛点”吗?》

正面评论:短剧化成为网文平台破局增长的“第二曲线”

2024年数字阅读市场的亮眼数据(总营收661.41亿元,用户规模6.70亿)与微短剧市场的爆发(用户规模6.62亿,市场规模504亿元)形成了鲜明的共振。网文平台集体“短剧化”的背后,是一场围绕内容生态延伸、用户价值深挖和商业变现升级的战略突围,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突破用户增长天花板,激活存量与增量双重价值

对于番茄、七猫等新势力平台而言,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增速放缓(2024年用户增长率17.52%,但头部平台已接近饱和)的压力下,短剧成为“用户时长争夺战”的关键武器。番茄小说通过站内“看剧”栏目,将文字阅读与视频观看无缝衔接,用户“读累了直接看剧”的需求被精准满足,日活用户数同比增长70%;七猫用户因短剧“划进一个就停不下来”,直接延长了平台使用时长。这种“阅读+短剧”的复合场景,既留住了存量用户的注意力,又通过短剧的强娱乐属性吸引了原本对长文字阅读兴趣有限的新用户(尤其是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番茄短剧用户与下沉市场用户画像高度重合)。

二、IP多维度开发,释放内容资产的长尾价值

网文平台的核心资产是优质IP库存,而短剧的“强冲突、快节奏”特性恰好与短篇网文的叙事基因高度契合。番茄小说通过“IP改编合作”项目,将《好一个乖乖女》《老千》等网文直接转化为短剧,既解决了作者的版权顾虑,又让IP从文字形态延伸至视频形态,形成“一次创作、多次变现”的闭环。更值得关注的是,番茄还将触角伸向出版领域,如改编蔡骏《X的故事》为短剧,探索传统出版内容的多体裁转化;掌阅科技通过子公司西安阅闲制作短剧,2024年衍生业务收入占比达25.26%,成为重要增长极。这种“IP-短剧-其他衍生”的链式开发,让网文内容从单一的阅读付费,升级为覆盖影视、动画、短剧等多元形态的“内容生态”,大幅提升了IP的商业价值上限。

三、免费模式崛起,契合下沉市场用户需求

2024年免费短剧市场占比从11%飙升至50%,反超付费模式,这一趋势与网文平台的“免费基因”高度匹配。番茄、七猫作为免费阅读的早期践行者,用户对“免费内容”的接受度本就较高;腾讯上线“火星观剧”“短剧”双小程序,以“全网口碑免费好剧”为标签,借助微信的社交分享功能扩大传播,本质上是将免费短剧与社交裂变结合,进一步降低用户触达门槛。免费模式不仅符合下沉市场用户对“高性价比娱乐”的需求(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超50%),还为网文平台提供了新的变现路径——通过广告(IAA模式)替代传统的付费阅读(IAP模式),既扩大了用户基数,又通过广告主的投入提升了收入规模。

四、推动行业融合,助力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播

番茄小说电子出版物日活超1000万、《斩神之凡尘神域》入围白玉兰奖最佳动画等案例,显示网文平台的短剧化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更在推动“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例如,改编自经典出版作品的短剧(如《X的故事》),通过视频形态降低阅读门槛,让更多用户接触到优质文学内容;微短剧的海外发行(如中文在线《嫁东宫》全球落地),则将网文IP的影响力从国内延伸至国际市场,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

反面评论:短剧化热潮下的隐忧与挑战

尽管网文平台短剧化的战略逻辑清晰,但快速扩张中暴露的问题同样值得警惕。从内容质量到商业竞争,从IP价值到监管风险,多重挑战可能影响这一赛道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内容同质化严重,优质内容供给不足

当前短剧市场的爆款多集中在“都市情感”“虐恋”“豪门总裁”等类型(七猫短剧分类达67项,但核心题材高度重复),内容模式化、情节套路化问题突出。例如,部分短剧为追求“快节奏”,牺牲了故事逻辑和人物深度,甚至出现“1胎生99子”等低劣内容(如快手关停的争议案例)。网文平台虽拥有丰富的IP库存,但并非所有IP都适合改编短剧——强情节的短篇网文或许适配,但部分需要细腻铺垫的中长篇IP强行短剧化,可能导致“原著粉流失”或“新用户无感”。若平台为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短剧可能沦为“流量快餐”,难以形成长期用户粘性。

二、IP过度开发,可能稀释原著价值

IP的多体裁开发需要平衡“商业化”与“艺术性”。部分网文平台为快速变现,可能过度消耗IP资源:同一IP被改编为短剧、影视、动画等多个版本,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用户对IP的认知混乱。例如,若某部网文的短剧改编因剧情粗糙被吐槽,可能反噬原著的口碑,影响后续其他形态的开发。此外,部分作者为迎合短剧改编需求,可能在创作时刻意追求“强冲突、快节奏”,导致网文本身的文学性下降,长期来看可能损害网文行业的内容根基。

三、平台竞争加剧,成本与风险同步上升

短剧赛道的火爆吸引了番茄、七猫、中文在线、腾讯等多方入局,竞争已从“内容”蔓延至“生态”。例如,番茄有字节系的流量支持(红果短剧、抖音),腾讯依托微信社交链(短剧小程序的分享功能),七猫背靠百度的用户触达能力,老牌平台如中文在线则自建“野象短剧”平台。这种竞争可能推高IP采购成本、制作成本和流量投放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以快手为例,其付费短剧平台喜番短剧月活仅426.9万,远低于红果短剧的1.73亿,最终因付费模式萎缩而关停,说明在免费模式主导的市场中,平台若无法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四、监管压力加大,内容合规性成关键挑战

短剧的“短平快”特性使其内容审核难度高于长视频,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可能放松对内容的把控,导致低俗、暴力、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如前文提到的“1胎生99子”争议内容)。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已多次针对微短剧内容出台规范文件,要求加强原创性、杜绝低俗化。若网文平台在短剧开发中忽视合规性,可能面临下架、罚款甚至平台封禁的风险,影响整体业务的稳定性。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短剧化浪潮中把握“长期主义”

网文平台的短剧化浪潮为创业者提供了机遇,但也需要规避风险。结合行业现状,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一、以“内容质量”为核心,避免同质化竞争

创业者需跳出“流量至上”的思维,聚焦IP的“适配性”与“创新性”。一方面,优先选择情节紧凑、冲突集中的网文IP改编短剧,避免强行“压缩”中长篇IP;另一方面,在题材选择上尝试差异化(如结合传统文化、现实题材),减少对“豪门总裁”“甜宠”等套路化内容的依赖。例如,番茄尝试改编出版作品《X的故事》,就是对题材边界的拓展,值得借鉴。

二、构建“IP开发矩阵”,平衡短期变现与长期价值

IP的多体裁开发需制定清晰的战略规划:短剧可作为“流量入口”快速吸引用户,同时为影视、动画等长内容导流;而长内容的口碑又能反哺短剧的IP价值。例如,番茄的《斩神之凡尘神域》动画入围白玉兰奖,提升了原著网文的影响力,其短剧改编也更容易获得用户信任。创业者需避免“一次性消耗IP”,而是通过“短剧-长剧-周边”的阶梯式开发,延长IP的生命周期。

三、关注用户需求变化,强化“场景化服务”能力

用户选择短剧的核心需求是“碎片化娱乐”,因此创业者需优化平台的“场景适配”:例如,番茄的站内“看剧”栏目按“时代背景”“角色设定”等分类,帮助用户快速锁定喜好;腾讯短剧小程序的“社交分享”功能,利用微信生态扩大传播。创业者可结合自身平台的用户画像(如下沉市场用户更偏好“接地气”内容),在分类标签、交互设计、分享机制上做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体验。

四、建立“合规防火墙”,主动应对监管风险

内容合规是短剧业务的“生命线”。创业者需建立专业的内容审核团队,同时借助AI技术(如关键词识别、情节预判)辅助审核,避免低俗、违规内容上线。此外,需密切关注监管动态(如国家广电总局对微短剧的内容规范),主动调整创作方向,例如增加现实题材、正能量内容,既能规避风险,也能提升平台的社会形象。

五、理性评估成本与收益,避免盲目扩张

短剧制作的成本(IP授权费、拍摄费用、流量投放)可能随竞争加剧而上升,创业者需做好财务规划,避免“为规模牺牲利润”。例如,可优先与中小IP合作(降低授权成本),通过“小成本、高创意”的短剧测试市场反馈,再逐步加大对优质IP的投入;同时,探索多元化变现模式(如广告分账、会员增值服务),降低对单一收入来源的依赖。

结语:
网文平台的短剧化不是“跟风”,而是内容产业“文字-视频-生态”进化的必然选择。它既为平台提供了突破增长瓶颈的机会,也对内容质量、IP运营和合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一年,能跑出新市场规模的平台,必然是那些“既懂用户需求,又守内容底线;既善用IP资产,又能持续创新”的长期主义者。而被抛到赛程之外的,或许正是那些沉迷于“流量游戏”,忽视核心价值的短视者。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