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29日

创业时评《拥抱安全赛:充电宝行业迎来新机遇》

点击阅读原文《拥抱安全赛:充电宝行业迎来新机遇》

正面评论:安全新规倒逼行业升级,头部品牌引领品质革命

2025年6月民航局发布的充电宝安全新规,表面看是一次针对航空安全的监管收紧,实则是一场推动整个充电宝行业向“安全优先”转型的关键战役。从行业发展的长期视角看,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问题,更催生了积极的变革信号,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首先,新规通过强制3C认证的落地,直接提升了市场准入门槛,加速了“劣币驱逐良币”乱象的终结。过去,充电宝市场因技术门槛低、成本敏感,部分中小厂商为压缩成本,采用无3C认证的电芯或简化安全设计(如省略过充保护电路、使用劣质外壳),导致市场充斥低价但高风险的产品。民航局的新规明确要求“无3C标识不得登机”,相当于在高频使用场景(航空出行)中为消费者设置了一道“安全筛选器”——消费者若想携带充电宝登机,必须选择符合3C标准的产品。这一政策将倒逼渠道端(如电商平台、线下零售)主动清理无认证产品,推动市场向合规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据新闻中提到的“3C认证仅最近一两年普及”,可见此前市场存在大量未认证产品,新规的实施将有效净化市场环境,为合规品牌腾出增长空间。

其次,头部品牌的快速响应与主动担责,为行业树立了“品质竞争”的新标杆。面对安普瑞斯涉事电芯引发的信任危机,绿联、安克创新、酷态科等品牌并未选择“沉默回避”,而是采取了更积极的策略:绿联主动下架受3C认证暂停影响的产品(即使其未使用涉事批次电芯),并明确标注当前产品采用力神、亿纬锂能等一线电芯;安克创新与ATL(新能源科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强化供应链安全背书;酷态科通过官方渠道快速回应认证问题,透明化产品信息。这些动作不仅缓解了消费者的焦虑,更传递了一个关键信号——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价格”“快充速度”转向“安全可靠性”。正如新闻中所强调的,“卷体验卷安全,而不是简单地卷价格”,头部品牌的示范效应将推动整个行业从“功能竞赛”转向“安全竞赛”,长期来看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

最后,这场风波客观上成为了一次全民级的“充电宝安全教育”,消费者安全意识的觉醒将反哺行业健康发展。过去,多数消费者选择充电宝时更关注容量、价格、外观等显性指标,对3C认证、电芯品牌、安全保护技术等隐性安全要素缺乏认知。此次因召回事件和新规引发的广泛讨论(如网友拆解验证电芯批次、社交平台科普3C认证的重要性),让“安全”成为消费者决策的核心考量。据新闻中提到的“消费者无从分辨电芯批次”的痛点,未来市场将更倾向于选择“品牌背书强、信息透明、售后完善”的产品,这将激励企业在安全技术研发(如更可靠的电芯设计、多重保护电路)、供应链管理(如可追溯的电芯批次)、用户沟通(如主动公示安全认证信息)等方面加大投入,形成“消费者重视安全—企业提升安全—市场供给优化”的正向循环。

反面评论:供应链隐患暴露信任危机,行业分化加剧

尽管新规和头部品牌的行动释放了积极信号,但此次充电宝安全风波也暴露出行业长期存在的深层问题,若处理不当,可能对行业信心和中小品牌生存造成冲击。

首当其冲的是供应链风险的集中爆发,暴露出“单一供应商依赖”的脆弱性。此次召回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安普瑞斯特定批次电芯的质量问题,但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品牌对单一电芯供应商的过度依赖。新闻中提到,安普瑞斯涉事电芯(型号126280)的V1.0版本存在安全隐患,而V2.0版本安全,但监管部门因“工厂检查不通过”暂停了其所有3C认证,导致使用安普瑞斯其他批次电芯的品牌(如小米、绿联部分产品)也受到牵连(如绿联下架相关产品)。这反映出,当核心供应链环节(如电芯)出现问题时,即使品牌自身质检严格,也可能因供应商的系统性风险陷入被动。对于中小品牌而言,由于采购量小、议价能力弱,更难与头部电芯厂商建立稳定合作,往往只能依赖二三线供应商,其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更低,一旦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可能面临大规模召回甚至品牌崩塌的风险。

其次,消费者信任的修复难度较大,“安全焦虑”可能长期影响市场需求。尽管新闻中强调“未使用涉事批次电芯的产品是安全的”,但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难以通过外观、型号或SN码准确判断电芯批次和安全性。例如,有网友反馈“产品属于召回型号,但SN码验证不在召回范围”,这说明同一型号可能使用不同批次电芯,而消费者无法自行验证。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加剧“宁可信其有”的恐慌心理,导致部分消费者可能选择“不购买充电宝”或“只购买价格昂贵的头部品牌产品”,进而抑制市场需求。此外,3C认证的“暂停”与“恢复”流程不透明(如安普瑞斯11个3C认证因工厂检查问题被暂停,但何时恢复、如何改进未明确告知),也会削弱消费者对认证体系的信任,甚至可能引发“认证是否真能保障安全”的质疑。

最后,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被压缩。头部品牌凭借资金、技术和供应链优势,能够快速应对危机(如更换电芯供应商、增加安全检测环节),甚至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宣传的机会(如安克与ATL合作强化安全背书)。而中小品牌由于资源有限,若依赖问题供应商,可能面临召回导致的资金链断裂;若更换供应商,又需承担更高的采购成本(一线电芯厂商对小批量订单的报价更高),同时还需重新申请3C认证(周期长、费用高)。这种“马太效应”可能导致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集中,中小品牌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被迫转向低端市场(但低端市场又因新规限制无3C产品而萎缩),行业创新活力可能因此受损。

给创业者的建议:强化供应链风控,深耕安全技术,建立透明沟通机制

此次充电宝安全风波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结合行业痛点与趋势,以下建议值得关注:

  1. 构建“多源+可追溯”的供应链体系,降低单一供应商风险
    创业者需意识到,电芯作为充电宝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决定产品安全。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上,应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尤其是中小品牌更需主动拓展合作方(如与力神、亿纬锂能等一线电芯厂商建立小批量试产合作),分散风险。同时,建立严格的电芯批次追溯制度,确保每一批次电芯的采购、检测、使用信息可查,一旦出现问题能快速定位并召回涉事产品,避免“全型号背锅”的被动局面(如本次部分品牌因同一型号使用不同批次电芯导致消费者混淆)。

  2. 将“安全技术”作为核心研发方向,而非仅关注功能创新
    消费者对充电宝的需求已从“容量大、充电快”升级为“安全可靠”,创业者需调整研发优先级,加大对安全技术的投入。例如,可研发“多重保护电路”(过充、过放、短路保护)、“温度监控模块”(实时监测电芯温度并预警)、“防火外壳材料”等,甚至与电芯厂商联合开发定制化安全电芯(如优化极耳布局、提升隔膜绝缘性)。此外,需主动通过权威认证(如3C、UL、CE)并公示认证信息,用第三方背书增强消费者信任。

  3. 建立“透明化+即时响应”的用户沟通机制,化解信息不对称
    针对消费者“无法分辨电芯批次”的痛点,创业者可通过产品包装、官方网站、电商详情页等渠道,主动公示电芯供应商、批次信息(如标注“采用力神XX批次电芯”)、安全检测报告(如过充测试、挤压测试结果)。当出现供应链风险(如合作供应商被曝光问题)时,需快速通过官方渠道(微博、微信、客服热线)向用户说明情况,明确告知“涉事产品范围”“非涉事产品的安全依据”“售后解决方案”(如免费检测、更换),避免因信息滞后加剧恐慌。例如,绿联在本次风波中主动下架受影响产品并说明当前产品采用的安全电芯,就是值得借鉴的“透明沟通”案例。

  4. 关注政策动态,提前布局合规化生产
    民航局的新规释放了“安全监管趋严”的明确信号,创业者需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如3C认证标准更新、航空/铁路运输安全规范),提前调整生产流程以符合要求。例如,确保所有在售产品均通过3C认证,避免因无认证被渠道下架;在产品设计中预留“清晰3C标识”的位置,避免因标识不清晰被拒绝登机。此外,可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如联合头部品牌、检测机构推动“充电宝安全分级标准”),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此次充电宝安全风波,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机遇。对于创业者而言,唯有将“安全”作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供应链优化、技术创新和透明沟通赢得消费者信任,才能在“卷安全”的新竞争阶段中脱颖而出。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真正将用户安全放在首位的企业。

最新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