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阅读原文《“投资50万,一年仍未盈利”,第一批日咖夜酒开始关店?》
正面评论:日咖夜酒曾是场景创新的积极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复合业态的实践样本
日咖夜酒模式的兴起,本质上是消费升级背景下,创业者对“空间价值最大化”的一次主动探索,其初期的火爆并非偶然。
首先,它精准捕捉了年轻人“早C晚A”的生活方式需求。“白天咖啡提神,夜晚小酒放松”的场景切换,契合了当代年轻人“工作-社交”的双重日常节奏。这种“一站式”满足两种需求的模式,在社交平台的助推下迅速成为“网红标签”,吸引了大量追求新鲜体验的消费者。例如,小红书“日咖夜酒”话题1.4亿次浏览、抖音近3亿次曝光,足以说明其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力。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轻社交”的新选择——白天可以安静办公或闲聊,晚上则能小酌放松,降低了跨场景消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其次,它为咖啡行业的“内卷”提供了破局思路。近年来,咖啡赛道竞争白热化,一线城市咖啡馆密度已超“每万人3家”,单纯靠咖啡盈利的难度陡增。日咖夜酒通过“咖啡+酒”的复合业态,延长了营业时间(从早8点至凌晨2点),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同一场所覆盖两种消费场景),理论上能提升单店营收天花板。对中小创业者而言,“一份房租赚两份钱”的逻辑极具吸引力,这也是为何连星巴克、Seesaw等连锁品牌都尝试布局的原因——它们希望通过场景创新,在存量竞争中找到增量空间。
最后,它推动了线下空间的“功能重构”。传统咖啡馆的“第三空间”概念已趋于同质化,而日咖夜酒的出现,迫使从业者重新思考空间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例如,部分门店尝试通过可调节灯光、模块化家具实现“日咖”与“夜酒”场景的无缝切换,这种设计创新为行业提供了“空间弹性化”的参考样本。尽管多数门店未能成功,但这种对“空间价值”的深度挖掘,本身就是对线下商业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反面评论:模式底层矛盾被低估,双品类运营的“复杂度陷阱”成关店主因
然而,从“现象级走红”到“关店潮”,日咖夜酒的降温暴露了模式本身的多重硬伤,核心问题在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一,咖啡与酒吧的场景冲突难以调和,导致消费者体验割裂。咖啡消费强调“松弛感”,需要明亮的暖光、舒适的座椅和安静的环境;而酒吧消费追求“沉浸感”,依赖暗调灯光、社交张力和情绪释放。两者的空间需求几乎是“白天与黑夜”的对立。重庆陈琳的门店就因“白天是咖啡馆,晚上变酒吧”,导致夜间顾客觉得“空间太熟悉,缺乏新鲜感”;浙江SISILI Cafe Bar主理人也提到,“白天的通透感破坏了夜晚的氛围感”。这种场景矛盾让消费者难以对门店形成稳定的认知——咖啡爱好者觉得“卖酒的地方不专业”,酒吧客群又觉得“白天的咖啡馆太普通”,最终两头不讨好。
其二,双品类运营的“复杂度”远超预期,中小创业者难以支撑。日咖夜酒绝非“咖啡+酒”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供应链、人员技能、库存管理的全面挑战。例如,咖啡需要新鲜的豆子、稳定的萃取技术,酒饮则需要专业的调酒师、丰富的基酒库存;白天的客流量集中在上午和下午,夜间则集中在晚8点后,这对人力排班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同时覆盖两个时段的高峰);此外,咖啡与酒的保质期差异大(咖啡豆需避光防潮,基酒需低温储存),库存管理的难度成倍增加。正如闭店老板的感慨:“做两个品类,操十倍的心。”很多创业者低估了这种复杂度,导致成本失控——重庆陈琳的门店因“每天睁眼就是房租、人工压力”,最终被迫关店;广州Cerberus日咖夜酒多次调整灯光、装饰仍无起色,本质上也是运营能力不足的体现。
其三,流量放大的“伪需求”难以支撑长期复购。日咖夜酒的初期热度高度依赖社交平台的“打卡经济”,但多数消费者是为“猎奇”而来,而非为“真实需求”买单。有店主透露,“高峰时晚上接待100多位顾客,现在日常不到20人”,原因在于“快门顾客”拍完照就走,复购率极低。消费者的真实反馈更直接:“去一次发朋友圈就够了,客单价这么高,谁会天天去?”这种“一次性生意”的特性,导致门店难以建立稳定的客群基础,当社交平台的新鲜感消退后,流量迅速流失,而真正愿意为咖啡或酒买单的“刚需客”却因产品不够专业(咖啡不够精品、酒饮缺乏特色)选择其他门店。
其四,行业缺乏标杆品牌的“示范效应”,加剧了中小玩家的试错风险。目前日咖夜酒赛道尚未跑出规模化品牌,头部连锁的尝试多停留在“概念店”或“区域试点”阶段(如星巴克的“咖啡+特调”仅在部分城市测试),缺乏可复制的成功模式。中小创业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空间设计到产品组合全凭经验,导致“踩坑”概率极高。例如,浙江SISILI Cafe Bar因“产品太多缺乏亮点”失败,本质上是没有参考成熟品牌的“单品类聚焦”策略;广州Cerberus的调整方向(换桌椅、加植物)过于表面,也是因为没有标杆案例指导其“场景核心逻辑”。
给创业者的建议:日咖夜酒需“去伪存真”,从“流量模式”转向“需求驱动”
日咖夜酒并非“伪命题”,而是需要更理性的经营逻辑。结合当前市场反馈,创业者可从以下方向优化:
-
明确核心定位,避免“既要又要”的贪心
放弃“同时讨好咖啡客和酒吧客”的幻想,选择一个核心品类作为“基本盘”。例如,以精品咖啡为核心,酒饮作为“补充场景”(如仅提供低酒精的特调,弱化酒吧属性);或聚焦夜间酒饮,白天用咖啡填补空窗期(如主打“微醺”概念,咖啡作为“醒酒伴侣”)。浙江SISILI Cafe Bar的教训正是“产品太多淹没亮点”,回归咖啡后反而更易建立消费者认知。 -
重构空间设计,实现“场景无缝切换”
空间是日咖夜酒的核心竞争力,需通过设计解决“白天与夜晚”的矛盾。可尝试“模块化”设计:例如,使用可调节灯光(白天暖光、夜晚暗调)、可移动家具(白天书桌、夜晚吧台)、可变背景墙(白天文艺画、夜晚酒标装饰)。杭州某成功日咖夜酒店的经验是:“白天用藤编椅+原木桌营造松弛感,晚上换成高脚凳+金属吧台,让顾客明显感知场景变化,同时保留品牌统一的视觉符号(如店招、主色调)。” -
聚焦核心产品,用“专业度”替代“大而全”
咖啡和酒饮需至少有一个品类做到“区域内不可替代”。咖啡可聚焦单一产地豆、手冲特调;酒饮可主打“城市限定”(如结合本地水果的创意调酒)。重庆陈琳的门店失败,部分原因是“咖啡和酒都走精品路线,但缺乏记忆点”;而成都某日咖夜酒店通过“只卖云南小粒咖啡+本地青梅酒”,反而凭借“地域特色”吸引了稳定客群。 -
区分“流量需求”与“真实需求”,建立复购体系
社交平台的“打卡流量”可作为获客手段,但需通过会员体系、社群运营将其转化为“真实消费者”。例如,推出“早C晚A套餐”(咖啡+酒饮折扣组合)、“周卡”(一周内可多次到店)、“主题活动”(如周三咖啡分享会、周六微醺沙龙),增加用户粘性。某上海日咖夜酒店通过“社群预约制”(仅群内用户可订夜间座位),将“打卡客”转化为“社交客”,复购率提升40%。 -
提升运营能力,建立“双品类高效管理”体系
双品类运营需在供应链、人力、库存上做精细化管理。供应链方面,可与本地供应商合作(如咖啡用本地烘焙商、酒饮用本地精酿厂),降低物流成本;人力方面,培训员工“一专多能”(咖啡师可简单调酒,调酒师懂咖啡知识);库存方面,用数字化系统监控咖啡与酒的销售数据,动态调整进货量(如根据周中咖啡销量高、周末酒饮销量高的规律,优化备货)。
日咖夜酒的关店潮,本质上是市场对“盲目跟风”的一次洗牌。它并非“模式已死”,而是需要创业者从“流量驱动”转向“需求驱动”,用更专业的产品、更精准的场景、更高效的运营,重新定义“早C晚A”的价值。对于真正理解消费需求、具备运营能力的创业者而言,日咖夜酒仍是一片值得深耕的“增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