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13日

创业时评《知名白酒纷纷卷向低价,谁买账?》

点击阅读原文《知名白酒纷纷卷向低价,谁买账?》

消费理性化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光瓶酒崛起激活市场新动能

白酒行业的“低价转向”并非偶然,而是消费市场与行业周期双重作用下的必然选择。从新闻中可以看到,2025年白酒市场的核心特征是“中低端畅销价位持续下沉”,光瓶酒以“口粮酒”的身份成为市场亮点——黄盖玻汾年销百亿、泸州老窖黑盖广受欢迎、超市自有品牌白酒半年销售额破2000万等数据,都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强劲生命力。

首先,光瓶酒的崛起本质是消费理性化的胜利。过去白酒行业长期依赖“面子消费”和“商务宴请”,高端产品的价格中包含了大量品牌溢价与包装成本。但随着消费者更关注“酒精的本质价值”(即“让人高兴”的功能),豪华包装和虚高价格逐渐被抛弃。正如新闻中提到的,“大家喝的都是几百块一吨粮食酿成的透明液体,而不是豪华包装和面子”,这种消费认知的转变,推动市场从“符号消费”回归“功能消费”。对行业而言,这是一次去泡沫化的健康调整:头部酒企主动布局百元以下价格带(如五粮液绵柔尖庄、洋河光瓶酒新品),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也通过“名酒+低价”的组合,将原本被区域小厂或散酒占据的大众市场重新纳入主流品牌体系,提升了行业集中度。

其次,光瓶酒的增长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能。传统白酒行业长期依赖高端市场的“量价齐升”,但2021年后高端白酒价格持续下跌(如飞天茅台五年跌幅近45%)、次高端产品价格带下移,行业增长引擎亟需切换。而光瓶酒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7%)来看,其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成为“少有的亮点”。更重要的是,光瓶酒的消费场景以自饮、聚饮为主,具有刚需属性,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例如,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中低收入群体的日常饮酒需求稳定,码头工人的“早酒文化”甚至形成了区域性刚需市场。这种“抗周期”的消费特性,为白酒行业提供了更稳定的基本盘。

最后,光瓶酒的普及推动了行业的供应链优化与渠道创新。为了在百元以下价格带实现“超高性价比”,酒企必须压缩包装、营销等非必要成本,将资源集中在酒体品质上。例如,奥乐齐9.9元的固态纯粮白酒、盒马“清香一号”的热销,本质是通过“去品牌溢价+供应链直供”模式,让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获得优质基酒。同时,光瓶酒的渠道利润更丰厚(如中泰证券提到的“渠道利润表现优秀”),吸引了经销商从高端市场转向大众市场,推动渠道网络向社区小店、连锁超市等下沉场景延伸,进一步激活了终端动销。

低价竞争暗藏多重隐忧,年轻化转型仍面临文化断层挑战

尽管光瓶酒的崛起为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但其背后的低价竞争与年轻化转型难题,也需要警惕。

首先,低价竞争可能导致行业利润空间压缩,甚至引发“劣币驱逐良币”风险。当前光瓶酒市场的核心卖点是“高性价比”,但“性价比”的边界在哪里?如果酒企为了压低价格而降低基酒品质(如使用液态法白酒替代固态法),或过度依赖营销补贴(如超市自有品牌的低价策略),可能会损害消费者信任。例如,新闻中提到的“几百块一吨粮食酿成的透明液体”,若仅强调低价而忽视品质,可能让光瓶酒陷入“低价=低质”的认知陷阱。此外,头部酒企的加入虽然提升了市场集中度,但也加剧了竞争——洋河、古井贡酒等品牌纷纷推出光瓶酒新品,可能导致百元以下价格带陷入“量增利不增”的内卷,最终影响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

其次,高端品牌的“价格下探”可能稀释品牌价值,削弱其在高端市场的护城河。白酒的品牌价值高度依赖“稀缺性”和“身份象征”,而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过去正是通过严格控量、维持高价格来巩固高端形象。但近年来飞天茅台价格持续下跌(渠道价跌破1800元)、习酒君品等高端产品价格回调,本质是高端市场需求疲软的结果。若酒企为了短期销量而过度布局低价产品,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高端认知”弱化。例如,泸州老窖推出98元的“黑盖”虽短期热销,但长期来看,如何平衡“国民光瓶酒”与“国窖1573”的高端定位,仍是挑战。

最后,年轻化转型的效果仍待验证,传统酒文化与年轻需求的冲突尚未根本解决。新闻中提到,年轻人“厌恶酒桌文化”“追求微醺”“喜欢好喝的酒”,但白酒企业的年轻化尝试多停留在“低度化”和“包装创新”层面(如38度国窖1573销量超高度版本),尚未真正触达年轻人的消费场景与情感需求。例如,日本三得利通过“第三类啤酒”(低价、低度、甜口)抢占年轻人市场,而中国白酒企业的年轻化产品(如江小白早期的“青春小酒”)多因口感不符合传统白酒消费者习惯而折戟。更关键的是,年轻人的酒精消费选择极其多元(预调酒、精酿啤酒、果酒等),白酒若仅靠“低度化”很难形成差异化优势。新闻中提到的“年轻人长大了自然会喝白酒”的观点,本质是对年轻消费习惯的误判——年轻人可能永远不会接受传统白酒的“辛辣口感”和“劝酒文化”,而是选择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酒精品类。

给创业者的建议

面对白酒行业的“低价转向”与年轻化挑战,创业者可从以下方向切入:

  1. 深耕细分场景,打造“功能型光瓶酒”:光瓶酒的核心是“刚需自饮”,创业者可围绕具体消费场景(如工地早酒、夜间小聚、家庭佐餐)开发定制化产品。例如,针对码头工人的“早酒”需求,可推出小瓶装(100ml)、高度数(52度以上)、易携带的光瓶酒;针对年轻人的“微醺小聚”,可推出低度(30度以下)、果香调味的光瓶酒,强化“好喝”属性。

  2. 平衡“低价”与“品质”,建立信任护城河:低价不等于低质,创业者需通过供应链优化(如直采粮食、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同时明确标注原料(如“固态法纯粮酿造”)、工艺(如“地缸发酵”)等信息,用透明化提升消费者信任。例如,胖东来“自由爱”白酒的成功,正是依托其“自营+品质承诺”的模式,创业者可借鉴“区域连锁+自有品牌”的路径,深耕本地市场。

  3. 年轻化转型需“场景破圈”而非“产品妥协”:年轻人不喝白酒,本质是不接受白酒的消费场景(如商务宴请、劝酒文化)。创业者可尝试将白酒融入年轻人的日常场景(如露营、剧本杀、轻餐饮),通过“白酒+特调”(如白酒配果茶、冰淇淋)降低饮用门槛,同时弱化“酒桌文化”标签,强调“悦己”属性。例如,日本三得利将威士忌调制成“水割”“嗨棒”等轻饮,成功吸引年轻人,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4. 关注“新消费群体”的隐性需求:除了中低收入群体和年轻人,“新中产”的“日常自饮”需求也值得挖掘——他们可能不追求茅台,但愿意为“品质稳定、价格合理”的光瓶酒买单。创业者可推出“小批量手工酿造”“年份基酒”等差异化产品,满足这部分人群对“品质感”而非“面子”的需求。

总之,白酒行业的“低价转向”是消费理性化的必然结果,既带来了市场扩容的机遇,也暴露了品牌价值稀释、年轻化转型等挑战。创业者需抓住“刚需场景”与“品质信任”两大核心,同时跳出传统白酒的文化框架,用更开放的思路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Startup Commentary”Well – known Baijiu Brands Rush into the Low – price Market: Who Will Buy?”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