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14日

创业时评《厘清稳定币的四重属性》

点击阅读原文《厘清稳定币的四重属性》

正面评论:稳定币的技术创新与金融生态重构价值凸显

稳定币作为加密资产、央行数字货币(CBDC)、第三方支付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综合体”,其技术特性与功能定位的融合,正在为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显著的创新价值。

首先,技术架构的去中心化特性推动支付效率革命。新闻中提到,稳定币依托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支付即结算”,跨境支付最长结算时间不超过1小时,平均成本低于1美元。这种技术优势彻底打破了传统跨境支付依赖SWIFT系统的冗长流程(通常需2-5天)和高成本(手续费可达5%以上),尤其对跨境贸易、跨国企业资金流转等场景具有颠覆性意义。例如,VISA、万事达等机构与加密交易所合作探索稳定币日常消费支付,JP摩根、法国兴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动发行稳定币,正是看中其“去中心交易+即时结算”的效率优势。

其次,功能定位的互补性拓展了金融服务边界。稳定币与第三方支付、CBDC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形成了差异化的协同。第三方支付聚焦境内小额高频消费(如微信支付),而稳定币更擅长跨境贸易、代币化资产交易等场景;CBDC由央行主导,强调法偿性和国内支付通用性(如数字人民币),而稳定币依托市场机构的灵活性,在跨境支付和金融市场结算中填补了空白。香港金管局的Aurum项目、英国的Fnality项目探索的“CBDC+稳定币”混合体系,正是这种互补性的实践验证。这种协同不仅提升了法定货币的流通效率,还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丰富的工具组合。

再者,储备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增强了市场信任。新闻指出,主流稳定币(如USDC、USDT)通过独立托管、高流动性资产投资(短期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和定期审计,构建了“100%储备+透明化管理”的稳定机制。相较于早期算法稳定币(如Luna-UST)因设计缺陷崩盘,或部分稳定币因挪用储备资金脱锚的乱象,当前法币稳定币(占比95%以上)的储备管理已高度合规化。美国《GENIUS法案》、欧盟《MiCA》等监管框架对储备资产类型、流动性、审计透明度的严格规定,进一步降低了稳定币的脱锚风险,使其从“高风险投机工具”逐步转型为“可信支付工具”。

最后,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印证了需求刚性。从2023年中的1250亿美元到2025年中的2600亿美元,稳定币规模翻倍;花旗预测2030年或达3.7万亿美元。这一增长不仅源于加密资产交易的结算需求,更反映了跨境贸易、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等场景的实际支付需求。例如,土耳其、尼日利亚等通胀高企国家的居民将美元稳定币作为“硬通货替代”,VISA调研显示稳定币已用于货币替代、薪资支付等场景,均体现了其作为“价值稳定支付工具”的刚需属性。

反面评论:稳定币的潜在风险与监管挑战不容忽视

尽管稳定币展现出显著的创新价值,但其技术特性、运行机制与现有金融体系的碰撞,仍带来多重潜在风险,需警惕其对金融稳定和货币主权的冲击。

其一,监管协调难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稳定币的跨境属性与各国监管差异形成矛盾。例如,美国、欧盟对稳定币储备资产的投资范围(如短期国债、央行存款)有严格限定,但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监管框架尚未完善,可能成为“监管洼地”。若稳定币发行人利用监管套利,将储备资金投向高风险资产(如早期Tether曾投资比特币、银行贷款),一旦市场波动或发行人违约,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此外,稳定币的“支付即结算”特性虽提升效率,但也削弱了央行对资金流动的监测能力,可能为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提供便利——尽管新闻强调“监管完善后风险降低”,但技术的匿名性与监管的穿透性仍存在天然矛盾。

其二,对弱势货币国家的货币主权构成威胁。新闻提到,周小川曾警告“美元稳定币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美元化”。在土耳其、阿根廷等本币贬值严重的国家,美元稳定币已部分替代本币用于日常支付和储蓄,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例如,VISA调研显示,土耳其35%的受访者将稳定币用于“货币替代”,这种“私人货币对主权货币的替代”若持续扩大,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失去货币调控权,甚至引发金融主权危机。

其三,储备资金管理的“中心化依赖”仍存隐患。尽管当前稳定币储备由独立机构托管并投资于低风险资产,但发行人的信用风险并未完全消除。若发行人(如Tether、Circle)因经营不善破产,或托管机构(如纽约梅隆银行)出现操作失误,稳定币持有人可能面临无法赎回的风险。历史上,2022年Luna-UST崩盘曾引发加密市场连锁暴跌,尽管当前主流稳定币以法币抵押为主,但“100%储备”的承诺依赖于发行人的合规性——若监管执行不到位(如审计机构与发行人合谋造假),储备资金的真实性将无法保障。

其四,技术安全风险可能冲击市场稳定。稳定币依托的区块链公链虽具备去中心化优势,但其智能合约漏洞、私钥丢失、黑客攻击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例如,2023年某稳定币因智能合约漏洞被攻击,导致价值5000万美元的代币被盗;2024年某公链因共识机制缺陷引发网络拥堵,导致稳定币转账延迟。这些技术风险若大规模爆发,可能引发市场对稳定币“稳定性”的信任崩塌,进而冲击加密资产市场甚至传统金融体系。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机遇,严守合规与风险底线

对于关注稳定币领域的创业者而言,需在把握技术红利的同时,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1. 聚焦场景创新,深耕跨境与RWA支付。稳定币的核心优势在于跨境支付和代币化资产结算,创业者可围绕这两大场景开发垂直应用。例如,为中小跨境电商提供“稳定币收单+即时结汇”服务,或为房地产、艺术品等RWA代币化交易设计“稳定币+智能合约”的自动结算工具。需注意结合真实需求,避免盲目追逐“加密概念”。

  2. 强化合规能力,适应多司法管辖区监管。稳定币的跨境属性要求创业者熟悉主要市场(如美国、欧盟、新加坡、中国香港)的监管规则。例如,美国《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储备100%由美元资产支持,欧盟《MiCA》规定发行人需持有牌照并满足资本要求。创业者需提前布局合规团队,确保储备管理、用户KYC(了解你的客户)、反洗钱等环节符合各地监管标准,避免因“监管套利”引发法律风险。

  3. 重视技术安全,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稳定币的技术依赖度高,创业者需投入资源完善智能合约审计、私钥管理、网络安全防护等能力。可与专业安全机构合作,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压力测试;同时,建立“储备资金-用户资产-技术系统”的三重备份机制,降低因技术故障或攻击导致的损失。

  4. 探索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稳定币的发展已吸引PayPal、JP摩根等传统机构入场,创业者可通过“技术输出+场景互补”与金融机构合作。例如,为银行提供“稳定币跨境结算接口”,或与支付机构联合开发“稳定币-法币”快速兑换工具,借助传统机构的客户资源和合规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5. 关注政策动态,预判监管趋势。各国稳定币监管框架仍在完善中(如美国《支付稳定币法案》、英国的DLT监管规则),创业者需持续跟踪政策动态,预判监管方向。例如,若未来各国要求稳定币必须由央行数字货币(CBDC)支持(如香港Aurum项目),则需提前布局CBDC与稳定币的兑换技术;若监管强化“反洗钱穿透性要求”,则需优化用户身份验证和交易追踪系统。

综上,稳定币作为金融科技的前沿创新,既为创业者提供了技术赋能金融的机遇,也对合规、技术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在创新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这一新兴领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Startup Commentary”Clarify the Four Attributes of Stablecoins”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