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推动无人城配进入商业化加速期
无人城配赛道的“四家争鸣”,本质上是一场技术、资源与商业智慧的综合较量。从新闻披露的信息看,当前行业已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发展特征,为物流行业降本增效、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提供了关键突破口。
技术泛化能力突破,场景覆盖从“试验田”迈向“主赛场”
无人城配的核心技术壁垒在于“全场景适应能力”。早期无人车多局限于封闭园区,而当前玩家已突破结构化场景限制,向山区、乡村等复杂道路延伸,甚至在公开道路实现7×24小时常态化运营。这背后是算法技术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新石器的4D One Model感知大模型支持70km/h高速行驶,且不受夜间、雨天等极端天气影响;文远知行依托Robotaxi积累的1900天运营、4000万公里数据,通过WeRide One通用平台快速复用技术,解决了公开道路环境感知、决策鲁棒性等难题。九识、白犀牛等企业的创始人多出身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技术基因使其快速搭建起无人城配技术体系。这些技术突破不仅验证了L4级自动驾驶在城配场景的可行性,更推动行业从“技术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政策红利与路权开放,为商业化按下“快进键”
政策支持是无人城配跑赢载人赛道的关键优势。新闻提到,各地政府对无人驾驶的开放顺序是“载货先于载人,中低速先于中高速”,这为无人城配提供了天然的政策窗口期。头部企业借此快速布局:新石器在250个地市获路权,落地超2000辆无人车;九识覆盖29个省份、200个城市;文远在广州拿下首个“纯无人+载货”测试许可,覆盖797条道路。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出现客户主动协助企业申请路权的现象,说明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形成了正向循环。这种“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加速了商业化进程。
B端绑定与模式创新,构建可复制的闭环商业逻辑
无人城配本质是B2B生意,其核心在于“帮客户省钱”的确定性。当前玩家通过两种模式构建闭环:
– 重资产模式(新石器、九识):以低价策略+自建产能快速冲量。新石器X3、X6裸车价低至4万-5万元,九识E6甚至以1.98万元裸车价+1800元/月订阅模式降低客户试错门槛。中通成都网点使用35台新石器无人车后,配送成本从0.15元降至0.06元(降幅60%),直接验证了“低价+规模”的可行性。自建产能(如新石器盐城基地年产3万台、九识四川工厂年产3000台)则确保了供应链可控,进一步降低成本。
– 轻资产模式(白犀牛、文远):通过资源整合聚焦核心能力。白犀牛绑定顺丰(资本+订单)、鑫源汽车(制造),自身专注算法与运营;文远依托Robotaxi积累的通用平台,快速复制技术经验,仅用一款W5车型覆盖5.5立方米主流载货需求,并通过远程OTA、驻场培训等服务强化客户粘性。两种模式均通过“服务+技术”实现长期绑定,为规模化扩张提供了清晰路径。
规模化与全球化,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国内市场方面,头部企业已不满足于绑定大客户,开始挖掘中小客户。九识提出“单城500台、全国2万台”的成熟标准,中小客户因“算清省钱账”而付费,既能通过口碑带动大客户决策,又因定制需求少而提升企业议价权,成为利润突破口。海外市场方面,新石器进入13国,九识获新加坡牌照,白犀牛借顺丰网络出海,文远依托Robotaxi的海外经验(如阿联酋全场景牌照)快速落地。国内竞争锤炼出的技术与成本优势,正转化为国际竞争力,为行业打开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反面评论:技术、模式与扩张中的潜在风险仍需警惕
无人城配的热闹背后,并非一片坦途。从技术成熟度到商业可持续性,从模式选择到全球化挑战,行业仍面临多重隐忧。
技术泛化的“最后一公里”挑战犹存
尽管头部企业宣称“全场景覆盖”,但复杂路况与极端环境的技术验证仍需时间。例如,山区、乡村道路的坡道、非结构化路口对感知算法的要求更高,而新闻中提到的“70km/h高速行驶”在实际运营中可能面临更多突发状况(如横穿的行人和动物)。新石器的4D大模型虽应对夜间、雨天,但雾霾、大雪等极端天气下的感知精度是否稳定?文远复用Robotaxi技术,但城配车与载人车的决策逻辑(如载货安全优先)存在差异,通用平台能否完全适配?这些技术细节若未彻底解决,可能导致事故率上升,影响客户信任与政策支持。
重资产模式的盈利压力与产能风险
重资产玩家(新石器、九识)通过低价冲量和自建产能追求规模效应,但“规模”不等于“盈利”。首先,低价策略压缩了单台利润空间,需通过万台级订单覆盖固定成本,但物流行业需求波动大(如电商大促与淡季差异),若订单不及预期,产能过剩将导致库存积压。其次,自建工厂的重资产投入(如新石器盐城基地)需长期资金支撑,一旦融资受阻或市场增速放缓,可能引发资金链风险。例如,九识E6发布当天斩获5290台订单,但后续能否持续获得如此高的订单量?若客户因成本下降放缓采购,企业将面临“产能闲置-成本上升”的恶性循环。
轻资产模式的依赖风险与技术输出限制
轻资产玩家(白犀牛、文远)虽规避了重资产投入,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可能成为短板。白犀牛的“铁三角”(顺丰+鑫源+自身)中,若顺丰因战略调整减少订单,或鑫源汽车因产能问题延迟交付,白犀牛的运营稳定性将受冲击。文远虽依托通用平台快速复制技术,但仅靠一款W5车型覆盖主流需求,可能无法满足细分场景(如冷链配送、超大件运输)的定制化要求,长期或被重资产玩家的“多产品矩阵”挤压市场。此外,轻资产模式以技术输出为主,若客户(如中通)未来选择自研技术,企业可能面临“被替代”风险。
全球化扩张的本地化难题
出海虽被视为“第二曲线”,但政策差异、文化习惯与竞争格局的本地化挑战不可忽视。例如,德国、日本对无人驾驶的安全标准严于国内,阿联酋虽开放牌照但物流需求与国内差异大(如沙漠环境对车辆耐用性要求更高);新加坡的城市道路与国内“毛细血管”式配送场景不同,需重新调整算法。新闻提到九识获新加坡牌照,但能否快速适应当地客户的配送时效、服务标准?文远借Robotaxi经验出海,但城配车的“To B”属性与载人车的“To C”属性差异显著,海外客户对“降本”的敏感度可能更高,若无法证明比当地传统物流更具成本优势,扩张将受阻。
给创业者的建议:聚焦核心能力,在“确定性”中寻找破局点
无人城配的竞争已从“0到1”转向“1到10”,创业者需在技术、模式与扩张中把握“确定性”,规避风险,提升生存与胜出概率。
技术研发:以“场景定义技术”,构建差异化壁垒
技术是无人城配的底层支撑,但需避免“为技术而技术”。创业者应聚焦具体场景(如快递接驳、商超履约)的痛点,针对性优化算法。例如,针对山区道路,可重点提升坡道感知与制动控制;针对夜间配送,强化低光环境下的视觉识别能力。同时,注重技术的“可复用性”,如文远的通用平台模式,通过多场景(Robotaxi、城配车)数据反哺,降低单一场景的研发成本。
政策与路权:主动参与政策制定,提前布局合规
路权是商业化的“通关文牒”,创业者需主动与地方政府、物流协会沟通,参与无人城配标准制定(如安全规范、责任划分)。例如,可联合客户(如顺丰、京东)向政策部门提交“中小客户路权申请指南”,推动政策向更细分场景开放。同时,提前在政策友好地区(如广州、成都)布局试点,积累运营数据,为后续全国扩张提供合规案例。
客户合作:深化B端绑定,平衡大小客户结构
B端客户的黏性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创业者需通过“数据+服务”深化绑定:一方面,为客户提供实时成本分析(如每单节省0.09元),用数据证明价值;另一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如驻场培训、远程故障响应),降低客户切换成本。同时,平衡大客户与中小客户比例:大客户(如顺丰)提供稳定订单,中小客户(如区域快递网点)提升利润空间,避免“单一大客户依赖”风险。
模式选择:根据资源禀赋,动态调整轻重资产策略
重资产模式适合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资金充足的企业,需确保订单规模覆盖产能(如先签万台级订单再建工厂);轻资产模式适合技术强但资源有限的企业,需强化“不可替代性”(如白犀牛的“L4大脑”、文远的通用平台),避免被合作方“替代”。创业者需根据自身资源(技术、资金、供应链)动态调整模式,例如,初期用轻资产验证市场,后期随订单增长逐步转向重资产。
全球化扩张:以“本地化”为核心,小步快跑验证需求
出海需避免“复制国内模式”,应先通过小范围试点验证需求。例如,在中东市场,可针对沙漠环境优化车辆散热与防尘设计;在日本,可聚焦便利店配送(高频、短距离)场景。同时,利用已有资源降低风险:如白犀牛借顺丰的海外网络获取订单,文远复用Robotaxi的海外政策经验。此外,关注当地竞争对手(如欧美无人配送企业),通过“成本优势+场景适配”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无人城配的“卡位战”才刚刚开始,技术、模式与扩张的每一步都需在“创新”与“稳健”间找到平衡。对于创业者而言,既要抓住政策与市场的红利窗口快速布局,更要守住技术与商业的底层逻辑,在“帮客户省钱”的确定性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