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引入阿迪经验+聚焦核心赛道,彪马自救路径具备合理性与可行性
在运动品牌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彪马的失速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传统综合运动品牌在新兴垂类品牌冲击下的典型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其选择的“引入阿迪高管团队+复制阿迪转型经验”的自救策略,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行业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成功案例的验证,具备清晰的逻辑支撑与潜在机会。
首先,高管团队的“阿迪基因”为彪马提供了可复用的转型方法论。阿迪达斯在2022年也曾陷入“旧货滞销、新品乏力”的泥潭,当时接任CEO的古尔登通过两大核心策略扭转颓势:一是优化产品组合,以专业运动线(如adizero跑鞋)和潮流线(如Samba复古鞋)双轮驱动;二是平衡渠道关系,既强化直营(DTC)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又重视经销商的规模化扩张能力。如今,彪马新任CEO Arthur Hoeld(前阿迪销售高管)与COO Andreas Hubert(前阿迪首席信息官)的组合,恰好覆盖了阿迪转型的两大关键领域——销售策略与供应链管理。这种“救火团队”的引入,相当于直接为彪马输入了一套经过市场验证的转型“操作系统”,能大幅缩短试错周期。
其次,彪马在核心品类的基础能力与潜在优势未被完全摧毁,为转型提供了战略支点。尽管财报数据不佳,但彪马仍保留了两大核心资产:其一,足球领域的传统积淀——从夺回葡萄牙国家队赞助到成为英超官方用球供应商,其足球装备的专业度仍被市场认可;其二,潮流线的爆发潜力——Speedcat赛车鞋因BLACKPINK成员Rosé的带货,预计年内销量达400万双,这与阿迪Samba的“明星+复古”走红路径高度契合。若能像阿迪那样将单一爆款(Samba)扩展为“薄底鞋家族”(联动Gazelle、Superstar),彪马完全可能通过潮流线打开新增长空间。
最后,行业趋势为彪马的“垂类对抗”策略提供了窗口期。当前运动市场的核心矛盾是综合品牌与垂类品牌(如HOKA、昂跑)的竞争,阿迪的应对策略是“以垂打垂”——通过子系列(如adizero主攻路跑、TERREX聚焦越野)精准覆盖细分场景。彪马的NITRO科技本就具备技术竞争力(其飙速系列的缓震性能不逊于竞品),若能像HOKA集中资源打造Clifton系列那样,将NITRO技术聚焦于1-2款核心跑鞋,并通过马拉松赛事上脚率提升专业口碑,完全有机会在跑步赛道实现突围。
反面评论:经验复制存水土不服风险,多重内外部挑战或拖慢转型进程
尽管彪马的自救策略看似“抄作业”,但从行业规律与企业实际来看,其转型路径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因“生搬硬套”陷入新的困境。
首先,品牌定位与用户基础的差异,可能导致“阿迪经验”无法直接移植。阿迪达斯的转型成功,与其“专业运动+潮流文化”的双标签深度绑定——Samba的翻红依托于其“足球基因+复古潮流”的历史积淀,adizero的崛起则受益于其长期在竞技体育领域的资源积累(如赞助顶级运动员)。而彪马的品牌认知更偏向“时尚运动”(如早期与蕾哈娜的合作),用户对其专业运动性能的认可弱于阿迪。若盲目复制阿迪的“专业+潮流”双轮策略,可能导致品牌定位模糊:既无法在专业赛道与耐克、阿迪正面竞争,又可能因过度强调功能性而丢失原有的时尚优势。
其次,库存高企与渠道失衡的“历史包袱”,可能削弱转型投入的有效性。财报显示,彪马第二季度库存同比增长18.3%至21.51亿欧元,这意味着大量资金被积压在旧货中,直接限制了新品研发与营销的投入空间。同时,尽管其直营业务增长9.2%(中国区DTC增长20%),但批发业务占比更大且下滑6.3%,说明其对传统经销商的依赖度仍较高。阿迪的渠道优化是建立在“与经销商深度绑定”的基础上(如大中华区以经销商为主轴),而彪马若无法解决“批发业务下滑+库存积压”的恶性循环,即使引入阿迪的渠道策略,也可能因资金链紧张而难以落地。
再次,新兴垂类品牌的“降维打击”与用户需求的快速迭代,可能压缩彪马的反应时间。HOKA、昂跑等品牌的崛起,本质是抓住了“专业性能+日常穿搭”的用户痛点——Clifton系列的“软弹脚感”既适合跑步又能作为通勤鞋,Cloud X4的“轻量设计”满足都市运动需求。而彪马的飙速系列第四代在得物平台的冷清表现(多数款式点击“想要”仅个位数),暴露了其产品在“场景适配性”上的短板。若不能在3-6个月内推出“性能与穿搭兼顾”的爆款,很可能被垂类品牌进一步挤压市场份额。
最后,高管团队的“阿迪烙印”可能引发内部文化冲突。从阿迪“空降”的Arthur Hoeld与Andreas Hubert,需要快速融入彪马的组织体系。阿迪的管理风格偏向“强执行+数据驱动”(如COO负责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而彪马作为家族企业出身的品牌,内部决策流程可能更注重灵活性。若新管理层与原有团队在战略优先级(如是否削减非核心产品线)、资源分配(如潮流线与专业线的投入比例)上产生分歧,可能导致转型战略落地受阻。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经验借鉴与自我革新中寻找平衡,聚焦“用户价值”破局
彪马的困境与自救尝试,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结合其案例,创业者可从以下三方面优化自身战略:
“抄作业”需先“解码”,避免盲目复制成功经验
阿迪的转型策略并非“万能公式”,其核心是“解决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Samba满足了“复古潮流+低门槛穿搭”的需求,adizero解决了“专业跑者对轻量化与推进力”的需求。创业者在借鉴行业成功案例时,需先拆解其底层逻辑(用户需求、技术支撑、渠道适配),而非直接复制表面动作(如推出类似产品、签约同类代言人)。例如,若计划进入运动服饰赛道,应先通过用户调研明确“目标人群的核心痛点”(如通勤族需要“运动与日常穿搭兼容的鞋款”),再围绕痛点设计产品,而非单纯模仿头部品牌的爆款。警惕“大而全”陷阱,用“垂直深耕”建立差异化壁垒
彪马的失速部分源于其产品矩阵过于分散(鞋类、服饰、配件均有布局,但缺乏绝对优势品类),而HOKA、昂跑的成功则得益于“聚焦单一品类+场景细分”(如HOKA专注跑鞋,覆盖路跑、越野、日常通勤)。创业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1-2个核心品类,通过技术创新(如彪马的NITRO科技)或场景深耕(如针对“大体重跑者”设计缓震跑鞋)建立差异化优势,待用户心智占领后再拓展品类。例如,健身装备创业者可先聚焦“瑜伽裤的高弹力与透气性”,而非同时开发瑜伽垫、运动水杯等周边产品。渠道与库存管理需动态平衡,避免“增长焦虑”导致资源错配
彪马的库存高企与批发业务下滑,反映了其对渠道需求的误判——当用户转向线上(DTC)时,传统经销商的铺货策略未能及时调整。创业者需建立“以销定产”的柔性供应链,通过数据工具(如用户购买行为分析、经销商库存监测)预判需求变化,避免盲目生产。例如,服装创业者可采用“小单快反”模式:先生产少量新品测试市场反馈,再根据销量追加订单;同时,与经销商建立“库存共享”机制(如允许滞销品调货),降低库存积压风险。品牌定位需“清晰可感知”,避免陷入“什么都想做”的模糊地带
彪马的品牌认知曾因“时尚运动”标签获得关注(如与蕾哈娜的合作),但后续在专业运动领域的投入分散了这一优势。创业者需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如“专业跑步装备”或“高性价比潮流运动服”),并通过产品设计、营销活动持续强化这一标签。例如,若定位“专业跑步”,则需在产品参数(如缓震指数、推进力)、代言人选择(如签约马拉松冠军)、营销场景(赞助城市马拉松赛事)上保持一致性,避免因“兼顾时尚”而削弱专业形象。
总结来看,彪马的自救既是传统品牌应对行业变革的缩影,也为创业者提供了“经验借鉴需谨慎、用户价值是核心”的警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真正的破局之道,永远是围绕用户需求做“精准的减法”与“持续的创新”。
Startup Commentary”Puma Loses Momentum and Tries to Save Itself in Adidas’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