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3日

创业时评《“主理人”遭全网群嘲,问题到底出在哪?》

点击阅读原文《“主理人”遭全网群嘲,问题到底出在哪?》

正面评论:“主理人”曾是咖啡行业个性化与文化价值的重要推手

“主理人”概念的兴起,最初是咖啡行业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其积极意义不可忽视。在咖啡消费从“功能性需求”向“文化体验需求”升级的背景下,“主理人”一词被赋予了专业、独立、有态度的标签,成为连接咖啡从业者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主理人”模式打破了早期连锁咖啡品牌“千店一面”的同质化困局。许多咖啡主理人凭借对咖啡的深度理解(如手冲技法、咖啡豆烘焙工艺、风味搭配),将个人审美与咖啡文化结合,打造出风格鲜明的门店。例如,有的主理人专注于精品单一产地咖啡,通过杯测会向消费者普及咖啡豆的风土知识;有的则将咖啡与艺术、文学结合,将门店打造成社区文化空间。这种“人店合一”的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独特体验”的需求,更推动了中国咖啡文化的深度传播——数据显示,2020-2023年,国内精品咖啡门店数量年增长率超过25%,“主理人”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推动者。

从消费者价值角度看,“主理人”曾是信任的象征。早期主理人往往以“产品负责人”的身份直接参与运营,从选豆、烘焙到出品全程把控,甚至亲自与顾客交流咖啡知识。这种“透明化”“人格化”的服务,让消费者感受到“被重视”的温度。例如,上海某社区咖啡店主理人坚持手写每杯咖啡的风味卡片,记录咖啡豆的产地、烘焙度和建议品鉴方式,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曾让许多消费者愿意为“主理人情怀”支付合理溢价。可以说,“主理人”的存在,为咖啡消费注入了更多人文价值,也让行业从“卖产品”转向“卖体验”。

反面评论:标签异化、服务脱节与信任透支,“主理人”陷入价值危机

然而,当“主理人”从专业符号异化为营销标签,当“个性化”演变为“傲慢化”,当“情怀溢价”沦为“割韭菜工具”,这一概念的光环便迅速褪色,甚至引发消费者的集体反感。当前“主理人”遭群嘲的核心矛盾,在于部分从业者背离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本质,导致“标签价值”与“实际体验”严重脱节。

其一,“主理人”标签被滥用,从专业符号沦为“镀金马甲”。近年来,“主理人”一词从咖啡、潮牌等小众领域,泛化为几乎所有个体经营者的通用标签——摆摊卖烤肠自称“街头饮食文化主理人”,开粥铺的大学生被调侃为“粥铺主理人”,甚至卖猪肉、开菜鸟驿站的个体商户也纷纷套用这一标签。这种泛化直接稀释了“主理人”原有的专业属性,使其从“有态度的行业深耕者”变成“刻意营造高级感的营销工具”。消费者对“主理人”的信任,本质上源于对“专业能力”的认可;当标签被滥用,其背后的专业价值未被兑现,消费者自然会产生“被戏耍”的反感。

其二,部分主理人服务姿态傲慢,与消费者需求严重脱节。新闻中提到的“非会员不能用厕所”“点单被PUA”“生客被冷待”等现象,暴露了部分主理人对“服务本质”的误解。商业的核心是“满足需求”,而非“筛选客户”。当主理人用预约制、隐藏菜单、术语壁垒等方式制造“阶级区隔”,用“不招待上帝,只招待朋友”的姿态排斥普通消费者,实际上是将“个性化”异化为“特权化”。例如,某网红咖啡店因顾客点美式加单份糖而嘲讽其“不懂咖啡”,这种将个人审美凌驾于消费者需求之上的行为,不仅伤害了用户体验,更违背了“服务至上”的商业逻辑。

其三,“情怀溢价”与“实际体验”失衡,信任经济走向崩塌。消费者愿意为“主理人情怀”支付溢价的前提,是“溢价”能兑换成“专业价值”或“优质体验”。但当前部分主理人过度包装产品,却未兑现承诺:宣称“亲自炒豆”实为摆拍,定价虚高却提供“口感寡淡”的咖啡,甚至因顾客评价不佳而人身攻击。这种“成本欺诈”与“情感欺诈”的叠加,彻底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正如网友吐槽:“多付30%溢价,得到的是白眼和酸得发苦的咖啡,谁还会为情怀买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主理人”争议中,部分踏实经营的店主也被误伤。例如,有主理人因禁止过度拍照(曾因顾客拉行李箱换衣拍照影响经营)被网暴,有店主坦言“叫老板更合适”。这说明消费者抵触的并非“主理人”本身,而是标签背后的“装腔作势”“泡沫溢价”与“服务失格”。

给创业者的建议:去标签化、重服务、强价值,回归商业本质

“主理人”争议的本质,是消费者对“虚假营销”“傲慢服务”的反抗,也是对“真诚经营”“价值对等”的呼吁。对于创业者(尤其是咖啡等体验型行业从业者),以下建议或许能提供启发:

  1. 去标签化,回归“服务者”定位:标签是工具,不是目的。与其执着于“主理人”的称谓,不如聚焦“我能为消费者创造什么价值”。例如,若擅长咖啡烘焙,可通过杯测会向消费者普及知识;若注重空间体验,可优化座位设计、提升环境舒适度。用实际行动传递专业,而非依赖标签包装。

  2. 平衡“个性化”与“普适性”:个性化是优势,但需建立在尊重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例如,可设置“隐藏菜单”满足资深咖啡爱好者,但也需保留基础款(如美式、拿铁)覆盖大众需求;可制定“不允许过度拍照”等规则,但需提前告知并解释原因(如“为了其他顾客的用餐体验”),避免让消费者感到被“筛选”或“冒犯”。

  3. 定价需与价值对等,拒绝“情怀绑架”:溢价的合理性在于“附加价值”。若提供精品咖啡豆、手冲技法或独家配方,可适当溢价;但若仅靠“主理人”标签抬高价格,却未在产品、服务或体验上提升,最终会被消费者用脚投票。建议定期做“价值自测”:我的定价是否匹配产品品质?消费者是否认可我提供的“额外价值”?

  4. 建立正向沟通,倾听消费者声音:消费者反感的不是“有态度”,而是“不沟通”。例如,顾客点美式加单份糖时,可耐心解释“这可能影响咖啡原本的风味,需要帮您调整吗?”而非直接嘲讽;顾客吐槽咖啡口感时,可主动询问具体感受,并改进出品,而非人身攻击。真诚的沟通能化解误解,甚至将差评转化为优化机会。

  5. 警惕标签泛化,维护专业形象:若选择以“主理人”自居,需用专业能力支撑标签。例如,定期更新咖啡知识(如学习新的烘焙技术、了解咖啡豆产地动态),参与行业交流提升专业度;避免将标签用于与业务无关的领域(如摆摊卖烤肠自称主理人),以免稀释自身专业形象。

“主理人”争议的落幕,或许意味着一个更理性的商业时代的开始——消费者不再为“虚高的标签”买单,而是更关注“真实的价值”;创业者也需从“营销套路”回归“产品本质”,用专业、真诚和服务赢得市场。毕竟,商业的终极法则,永远是“你提供的价值,是否被需要”。

Startup Commentary”Why Is the “Brand Curator” Being Mocked All Over the Internet? Where Exactly Does the Problem Lie?”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