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4日

创业时评《193家新首店引爆深圳!浓度TOP1的商圈居然是它》

点击阅读原文《193家新首店引爆深圳!浓度TOP1的商圈居然是它》

正面评论:首店经济激活深圳商业生态,多元创新重塑城市消费新标杆

2025年上半年深圳193家首店的集中落地,不仅是商业数据的增长,更是城市商业活力与创新力的集中爆发。从国际高端品牌的战略布局到本土新消费的场景破圈,深圳首店经济正以“量质齐升”的姿态,为城市商业生态注入新动能,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国际品牌持续加码,城市商业话语权迈向全球

深圳首店经济的“国际浓度”是其最显著的亮点之一。数据显示,上半年海外品牌首店占比稳定超21%,且以发达国家品牌为主(美日韩意四国贡献68%),涵盖珠宝(比利时WOLFERS)、美妆(美国Fenty Beauty)、运动(日本Goldwin)等高端业态。这一现象背后,是深圳作为“全球城市”的商业吸引力持续升级:一方面,深圳拥有成熟的消费市场(2024年社零总额突破1.5万亿元)和高净值客群,为国际品牌提供了稳定的消费基础;另一方面,深圳的“窗口”属性(前海自贸区、深港合作等政策红利)和商业载体的国际化水平(如万象天地、K11 ECOAST等标杆项目),成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站优选”。例如,比利时王室珠宝品牌WOLFERS选择深圳开设亚太区旗舰店,正是看中其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枢纽地位;美国美妆品牌Fenty Beauty将中国大陆首店落子深圳,也反映出深圳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潮流引领力。这些国际品牌的聚集,不仅提升了深圳商业的“全球能见度”,更通过品牌势能反哺城市形象,助力深圳从“中国硅谷”向“国际消费中心”转型。

二、多元业态协同发展,消费生态金字塔更趋健康

深圳首店的“多元性”构建了覆盖全客群的消费生态。从高端到大众,从零售到体验,首店的业态分布呈现清晰的“金字塔”结构:大众化品牌占比50.3%,中档品牌26.9%,中高档16.6%,高档及奢华品牌6.3%。这种分层既满足了基础消费需求,又为品质消费和高端消费提供了供给,避免了“消费断层”。例如,餐饮首店占比近半(91家),覆盖烘焙甜品(VinLo唯珑)、特色菜系(有雲·川菜、贵厨酸汤牛肉)、主题创新(麦当劳·麦麦博物馆)等细分赛道,既满足“烟火气”的日常需求,又通过“小众菜系大众化”“健康概念切入”等策略吸引新客;零售首店(68家)则以“运动生活化”(安踏篮球竞技场)、“体验服务转型”(打酱油农场商店)为方向,推动商品售卖向场景化、社交化升级;文体娱与生活服务首店(28家)通过技术融合(VR体验馆)、社群运营(NBA HOOP PARK篮球公园)等方式,填补了“体验经济”的空白。这种多业态、多层次的首店矩阵,不仅提升了消费的丰富度,更通过“互补效应”延长了消费者的停留时间,激活了商圈的“乘数效应”。

三、场景创新驱动体验升级,商业空间从“容器”变“剧场”

深圳首店的“非标化”特征(非标店型占比59%),标志着商业空间正从“商品陈列场”向“体验剧场”转型。无论是国际品牌的概念店(Fenty Beauty“未来星球”空间)、本土品牌的主题店(霸王茶姬·超级茶仓店),还是跨界融合的场景店(安踏篮球竞技场的“购物+运动+社交”一体空间),都在通过“空间叙事”重构消费体验。例如,麦当劳·麦麦博物馆作为中国内地首家品牌历史主题店,将深圳作为其进入中国的起点(1990年罗湖首店)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通过“历史展陈+餐饮消费”的复合模式,让品牌从“快餐符号”升级为“城市记忆载体”;打酱油农场商店则以“无包装有机生活”为主题,通过“散打裸买”的购物方式和植物基轻餐饮,将零售空间转化为“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实践场。这些创新场景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独特性”“参与感”的需求,更通过差异化定位帮助品牌在竞争中突围,为商业地产提供了“内容赋能空间”的新范式。

反面评论:首店经济繁荣背后的隐忧,可持续发展需破三大瓶颈

尽管深圳首店经济成绩亮眼,但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与潜在风险仍需警惕。从区域分布失衡到生态依赖过强,从同质化竞争到运营挑战,这些问题可能制约首店经济的长期价值释放。

一、区域发展失衡,“西密东疏”加剧商业资源分配不均

深圳首店的区域分布呈现显著的“马太效应”:南山区(60家)与福田区(55家)贡献近六成首店,宝安区(35家)与罗湖区(20家)构成第二梯队,四区合计占比88.1%;而龙岗、龙华等东部区域首店总和仅占9.8%,不足南山区单区的1/3。这种“西密东疏”的格局,本质上是城市发展阶段与消费能级差异的体现:西部核心区(南山、福田)依托成熟的商业载体(万象天地、COCO Park)、高净值客群和政策红利(前海扩容),成为首店“虹吸区”;而东部区域(龙岗、坪山)受限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如轨道交通密度低)、人口结构偏年轻化但消费力有限、商业载体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难以吸引高能级首店。这种失衡可能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是核心区商业饱和度提升,首店的“稀缺性”和引流效果边际递减;二是东部区域消费需求未被充分满足,本地客群的高端消费外溢至西部,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头部项目依赖过强,商业生态“脆弱性”凸显

首店的集中化布局还体现在对标杆商业项目的高度依赖:上半年全市首店TOP10项目贡献117家首店(占比60%),其中南山区万象天地(21家)、宝安区前海壹方城(20家)等头部项目成为“首店收割机”。这种“头部虹吸”虽能快速提升项目的市场热度和租金溢价(如福田iN城市广场通过首店策略实现60%区域独家性),但也隐藏着生态风险:一方面,中小商业项目因缺乏首店资源,可能陷入“招商难-客流少-运营差”的恶性循环,削弱整体商业生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头部项目若过度依赖首店引流,可能忽视对存量品牌的运营优化(如老品牌的调改升级),导致“首店效应”短期化——首店开业初期客流爆发,但后续若缺乏持续的内容更新,消费者粘性可能快速下降。例如,部分新兴商圈(如太子湾商圈)虽通过K11 ECOAST引入16家首店实现差异化突围,但若周边配套(如交通、居住人口)未同步跟进,首店的长期生存能力将面临考验。

三、同质化与运营挑战并存,首店“长红”而非“昙花”需破题

首店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但当前部分首店的“创新”仍停留在“形式层面”,存在同质化风险。例如,餐饮首店中,烘焙甜品、饮品等高频品类占比近1/4,且多以“高颜值+社交空间”为卖点,差异化不足;零售首店中,运动生活化、设计师品牌等赛道也出现“概念雷同”现象(如多家品牌强调“运动+时尚”但产品功能趋同)。此外,国际品牌的本土化适配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部分海外首店(如日本Goldwin、英国GFore)虽以旗舰店、概念店形式落地,但在产品组合、服务模式上仍延续母国策略,未充分考虑深圳消费者的偏好(如更注重性价比、本土化营销),可能导致“叫好不叫座”。而本土首店(如霸王茶姬·超级茶仓店)虽在场景创新上领先,但在供应链管理、品牌溢价能力上仍需提升,若无法将“首店流量”转化为“长期复购”,可能陷入“开业即巅峰”的困境。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首店经济机遇,以“差异化+长期主义”破局

深圳首店经济的繁荣为创业者提供了丰富的机会窗口,但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把握以下关键策略:

一、精准定位:从“首店”到“唯一”,聚焦细分赛道

创业者需避免盲目追逐“首店”标签,而应聚焦自身核心优势,在细分赛道中打造“唯一性”。例如,餐饮领域可深耕“小众菜系大众化”(如贵厨酸汤牛肉将贵州酸汤火锅标准化)或“健康概念创新”(如素食餐厅、植物基轻餐饮);零售领域可结合“运动生活化”趋势(如安踏篮球竞技场的“场景+社群”模式)或“可持续消费”需求(如打酱油农场商店的有机生活方式);体验领域可通过“技术+内容”融合(如VR体验馆的元宇宙场景、喜剧剧场的线下社交)构建差异化壁垒。关键是要找到“未被满足的需求”与“自身能力”的交集,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区域选择:核心区“借势”与新兴区“抢滩”并行

对于资源有限的创业者,可优先考虑新兴区域或社区商业。东部区域(如龙岗、龙华)虽首店数量少,但存在“消费需求外溢”的空白点(如年轻家庭的亲子体验、社区型餐饮);而核心区(南山、福田)的中小商业项目(如iN城市广场)为吸引客流,对“区域独家性”首店的租金政策更友好,创业者可借此“借势”头部商圈的流量,同时降低成本压力。需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类区域,都需提前调研目标客群的消费习惯(如东部区域更注重性价比,核心区更偏好品质与创新),避免“水土不服”。

三、场景运营:从“空间设计”到“用户关系”,构建长期粘性

首店的“首”是起点,而非终点。创业者需将“场景创新”与“用户运营”结合,从“一次性打卡”转向“长期复购”。例如,主题店(如麦当劳·麦麦博物馆)可通过定期更新展览内容、举办品牌历史讲座等方式延长用户生命周期;体验店(如NBA HOOP PARK)可通过会员体系、社群活动(如篮球比赛、训练课程)增强用户粘性;生活方式店(如打酱油农场商店)可通过“线上社群+线下活动”(如有机烹饪课堂)构建“用户-品牌-社区”的深度连接。关键是要将“首店流量”转化为“用户资产”,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和服务升级,实现从“首店”到“标杆”的跨越。

四、本土化适配:国际品牌“入乡随俗”,本土品牌“强化基因”

对于引入国际品牌的创业者,需重视本土化改造:在产品组合上,可根据深圳消费者偏好调整SKU(如美妆品牌增加亚洲肤色适配的色号);在营销方式上,结合本地文化(如深圳的“移民文化”“创新精神”)设计活动(如Fenty Beauty可联合本土潮流艺术家举办快闪);在服务模式上,提供符合本地习惯的体验(如珠宝品牌增加定制化服务)。对于本土品牌,需强化“基因优势”:例如,餐饮品牌可深挖地域文化(如深圳的“粤式+多元融合”饮食特色),零售品牌可结合“深圳制造”的科技属性(如智能穿戴、潮流数码),将“本土性”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

深圳首店经济的“量质齐升”,既是城市商业活力的体现,也是创业者的机遇窗口。但首店的价值不仅在于“首次”,更在于“持续”——只有通过精准定位、场景创新、用户运营和本土化适配,才能让首店从“流量密码”变为“长期价值”,为深圳商业生态注入更持久的创新动力。

Startup Commentary”193 New Flagship Stores Set Shenzhen on Fire! The Shopping District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Is Actually This One!”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