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多重积极信号共振,香港楼市或迎长周期复苏拐点
2025年8月,香港屯门区海珠路住宅官地以超市场估值近四成的价格成交,成为近期香港楼市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一标志性土地交易,与上半年私宅成交回升、负资产数量减少、股市财富效应显现及政策利好预期等多重因素形成共振,共同释放出香港楼市“止跌回稳”的强烈信号,甚至可能标志着长达四年调整期的结束,开启新的上升周期。
一、开发商信心回升,土地市场率先回暖
信和置业此次高价拿地的特殊意义,在于其打破了过去几年地产商“审慎拿地”的保守策略。作为香港头部房企中“低价位入市积极性较高”的代表,信和置业在楼市低谷期(如2023年)曾以低于市场估值的价格补充土地储备,但此次却以超出估值上限37.9%的价格竞得屯门地块,直接反映出其对后市的乐观判断。
这种信心并非空穴来风。其一,地块本身的区位优势显著:邻近深圳湾,且受益于港铁屯门南延线(规划中)的交通便利化,未来配套成熟度高;其二,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持续推进,屯门作为连接大湾区的重要节点,长期价值被开发商认可;其三,开发商自身财务稳健——信和置业截至2024年底净现金达458.8亿港元,具备“逆周期”扩张的资本实力。
土地市场作为楼市的“先行指标”,其回暖往往预示着整体市场预期的转向。此次高溢价成交不仅为地产商补充了土地储备,更向市场传递了“开发商看好未来房价”的明确信号,有助于提振购房者信心,形成“土地热—预期稳—成交升”的正向循环。
二、基本面数据改善,市场底部特征明显
从成交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香港私宅买卖登记量(26501宗)和金额(2218.4亿港元)分别较2024年下半年增长15%和7%,呈现“量价齐升”的初步复苏态势。更关键的是,市场的“抗跌性”逐步增强:自2021年9月房价高峰期至今,香港楼价已累计下跌近30%,但近期跌幅收窄,部分区域(如屯门)地价甚至出现反弹(近三年楼面呎价反弹约9.6%),显示市场已逐步消化前期调整压力。
另一项关键指标“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的减少,更直接印证了楼价企稳。二季度末负资产宗数环比减少7%,涉及金额下降7.6%,表明更多业主的房产市值已回升至未偿还贷款金额之上,这不仅缓解了家庭财务压力,也降低了银行系统的潜在风险,为楼市复苏提供了更健康的金融环境。
三、外部利好叠加,复苏动力多元化
香港楼市的回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重外部利好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股市财富效应向楼市传导。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数累计上涨超20%,IPO集资额重登全球榜首,资本市场的繁荣带动了高净值人群的置业需求。例如,马鞍山地区已出现“股民获利后购置海景房收租”的案例,显示股市资金正逐步流入楼市,成为新的需求增量。
其次,政策红利释放预期。特区政府正研究放宽内地赴港人才的购房限制,截至6月已有近22万获批人才抵港,这些高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有望转化为楼市购买力。此外,香港金管局通过“一季一幅”的土地推售策略,优先供应配套成熟的中小型地块,既稳定了土地供应节奏,又降低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
最后,利率环境趋于宽松。尽管美联储尚未启动降息,但香港市场拆息已因资金流入而下行,减轻了市民供楼压力;市场预期下半年香港可能迎来两次降息,将进一步刺激购房需求。
反面评论:回暖基础仍需夯实,多重变量或制约复苏进程
尽管香港楼市释放出诸多积极信号,但“转折点”的确认仍需警惕潜在风险。当前市场回暖更多是“情绪修复”与“短期利好”驱动的结果,长期复苏的可持续性仍面临库存高企、利率波动、政策效果滞后等多重挑战。
一、库存压力未消,去化周期仍是隐忧
香港房屋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未来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潜在供应仍高达10.1万伙,虽较高峰期(11.2万伙)有所回落,但绝对规模仍处高位。若市场成交未能持续放量,高库存可能抑制房价上涨空间,甚至导致部分区域(如供应集中的新界)出现“以价换量”的竞争压力。
以屯门区为例,尽管此次土地成交溢价率较高,但该区2022年楼面呎价曾低至3522港元,当前3860港元的楼面价仅较三年前反弹9.6%,远未恢复至2016-2020年6000港元/呎的高位。这表明开发商对地价的接受度仍受限于当前房价水平,若未来新房供应集中入市,可能因竞争加剧而压缩利润空间,影响开发商后续拿地积极性。
二、利率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香港楼市对利率高度敏感,尽管当前拆息下行缓解了供楼压力,但美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仍是潜在风险。若美联储因通胀反复推迟降息,甚至意外加息,香港银行可能被迫跟随调整利率,导致供楼成本上升,抑制购房需求。
此外,全球经济波动也可能冲击香港楼市。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香港的楼市需求与国际资本流动、内地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若内地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或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升温导致资金流出,可能削弱股市财富效应与内地人才购房需求的支撑作用。
三、政策效果的滞后性与局限性
特区政府研究的“放宽内地人才购房限制”政策虽被视为利好,但具体落地细节(如是否限制购房套数、是否需满足居住年限等)尚未明确,实际能转化为多少有效需求仍存变数。此外,已抵港的22万人才中,部分可能选择租房而非购房,或因香港高房价望而却步,政策对楼市的实际拉动效果可能低于预期。
四、市场情绪可能过度乐观
信和置业此次高价拿地虽被解读为“开发商信心回升”,但也需警惕“非理性竞争”的风险。若其他开发商跟风高价抢地,可能推高地价成本,而未来房价若未能同步上涨,将导致项目利润被压缩,甚至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倒挂现象。例如,2016-2020年屯门区楼面呎价曾超过6000港元,但随后因楼价下跌导致开发商利润受损,此类历史教训需引以为戒。
给创业者的建议:把握结构性机会,警惕周期波动风险
香港楼市的回暖为相关领域创业者带来了机遇,但也需理性判断市场节奏,聚焦结构性机会,同时做好风险对冲。
一、关注政策红利,布局人才居住需求
随着内地赴港人才数量增加,针对高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如中小型住宅、优质租赁房源、社区配套服务)将成为新增长点。创业者可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 租赁市场:开发或运营高品质长租公寓,满足人才“先租后买”的过渡需求;
– 社区服务:在屯门等新兴区域提供教育、医疗、商业配套服务,提升楼盘附加值;
– 定制化装修:针对内地人才偏好(如智能家居、开放式厨房)提供个性化装修方案。
二、聚焦中小型住宅开发,契合市场供应策略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推售的土地以“中小型地块”为主,且优先选择配套成熟区域。创业者若涉足地产开发,可重点关注此类地块,降低开发成本与去化风险;若从事建筑、装修等配套行业,可针对中小型住宅的“小而精”特点,开发高性价比的模块化建筑材料或紧凑空间设计方案。
三、强化风险预判,应对利率与库存波动
创业者需密切跟踪利率变化与库存去化进度:
– 财务规划:若涉及贷款融资,需预留利率上行的缓冲空间,避免因供款压力影响现金流;
– 去化策略:在库存高企区域(如新界部分板块),可通过“以价换量”“带装修销售”等方式加速回款;
– 多元化布局:适当拓展商业地产、工业地产等非住宅领域,降低对住宅市场的依赖。
四、利用市场回暖期,优化业务结构
楼市回暖期是企业提升品牌力与市场份额的关键窗口。创业者可:
– 加强客户运营:通过社群营销、老客户推荐等方式提升客户黏性;
– 技术赋能:引入AI设计工具、VR看房等新技术,降低获客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 跨领域合作:与金融机构、中介平台合作,推出“购房+装修贷款”“租购一体化”等综合服务,增强竞争力。
总体而言,香港楼市的回暖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为创业者提供了结构性机遇,但需警惕库存、利率等变量的潜在风险。唯有紧扣政策导向、聚焦需求变化、强化风险管控,才能在市场复苏中实现稳健发展。
Startup Commentary”Signs of Recovery Emerge in Hong Kong’s Residential Property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