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通专栏 · 2025年8月31日

链上探索《CZ演讲全文:重塑交易格局,10年后DEX规模将超过CEX》

CZ演讲全文:重塑交易格局,10年后DEX规模将超过CEX

2025年8月27日,全球最大数字资产交易平台Binance创始人赵长鹏(CZ)在「中国香港加密金融论坛」上,分享了他对加密行业未来的五大前瞻性观点。以下是其核心见解的整理,力求保留原句风格。

稳定币:从「避风港」到美元全球化利器

尽管CZ笑称自己并非稳定币专家,但Binance承载着全球70%的稳定币交易量,使其成为行业关键分发渠道。他回顾了稳定币的发展历程:

  • 早期探索:2014年USDT诞生初期发展平淡,2017年Binance因币币交易缺乏法币功能,将USDT作为用户「避险工具」集成,无需复杂协议,仅为改善用户体验。
  • 爆发增长:币币交易所扩张与亚洲用户美元需求推动USDT普及;Tether因美国监管压力保持低调,但盈利能力突出。
  • 合规尝试:2019年与Paxos合作发行BUSD,2023年市值达230亿美元,增速超USDT/USDC,后因美国监管清退,用户资金100%安全返还,印证合规性。

稳定币的商业逻辑:获合规牌照后,用户存资金发行代币,赎回时兑换现金,模式低门槛、高流动性,是加密金融核心盈利板块。

国家战略视角:美国政府已意识到稳定币对美元全球地位的价值——1000多亿USDT购买美国国债,且用户几乎都在美国境外,实质扩大美元影响力。CZ认为「稳定币是底层货币全球化的工具」,目前仅美元稳定币成熟,其他国家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RWA:流动性、监管与机制的三重挑战

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前景广阔,但落地难度超预期,核心挑战有三:

1. 流动性困境

金融属性强的产品(如股票)代币化相对容易,非金融资产(如房地产)则面临「低波动→交易性弱→订单簿浅→流动性低」的恶性循环。以香港房地产为例,代币化后若有投资者仅持有1个单位拒绝出售,整栋楼难以完全交易,形成「链上钉子户」。

2. 监管复杂性

金融产品需明确是否为证券,大国多部门监管导致合规复杂。企业需申请期货、现货、数字货币等多牌照,常因牌照限制无法开展业务。

3. 产品机制缺陷

美国股票代币化产品(如xStocks)代币价格与真实股价脱节,套利空间长期存在,证明机制不成立。

机遇窗口:CZ指出稳定币是RWA成功案例(底层资产为美国国债)。当前美国政策支持虚拟货币,中国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态度积极,是布局RWA的黄金期。

交易所变革:去中心化必将超越中心化

1. 交易所的本质与未来愿景

所有资产上链后均为Token,技术层面无差异(基于以太坊/BNB/Solana等公链发行,钱包和交易所支持难度低),核心差异在合规。未来交易所应实现全球资产统一交易,从大楼到明星IP收益权,最大化流动性与价格发现效率。

2. DEX将主导未来

  • 现状:当前DEX依赖代币激励,手续费高于CEX,但用户需掌握钱包使用,Web 2.0用户更习惯CEX的邮箱密码登录与客服支持。
  • 趋势:5-10年后DEX将规模化,10-20年后规模超CEX。原因包括监管红利(美国对DeFi监管较少)、技术进步降低手续费、用户对钱包熟悉度提升。CZ表示虽不主导项目,但通过投资支持DEX生态。

加密资产财库策略(DAT):传统投资者的桥梁

DAT核心是将数字货币「股票化包装」,让传统股民便捷参与。主要模式包括:
被动单一资产持有(如Strategy持有比特币):成本低,策略稳定。
主动单一资产交易:依赖管理者判断涨跌,结果不确定。
多资产组合管理:需决策资产配置比例与调整频率,复杂度高。
生态投资建设:拿出部分资金投资生态(如以太坊生态),要求最高管理能力。

CZ称Binance倾向支持第一种模式,因其诉讼风险低、运营成本可控。DAT能让无法直接购买数字货币的传统机构(财务部门、国企等)获得敞口,市场规模远超币圈。

AI与Web 3.0融合:交易量将增长上千倍

AI无法完成KYC,其货币体系必然基于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未来每人或拥有数百AI代理,完成视频制作、翻译等任务,催生海量微额支付(如文章后2/3阅读收费0.1元),加密金融交易量将增长上千倍。

当前AI+Web3多为「伪产品」(前端调用ChatGPT API),需真正创造价值的工具。大模型算力成本极高(OpenAI年投入超65亿美元/PB算力),Web 3.0或成AI融资新路径,未来AI应走向开源、去中心化,代币持有者共享收益。

原文链接《CZ演讲全文:重塑交易格局,10年后DEX规模将超过CEX》

本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理性判断。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