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无人物流车爆发标志着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入深水区
2025年,无人物流车以“爆发元年”的姿态成为科技与汽车领域的焦点,这一现象级突破不仅验证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垂直场景的商业化可行性,更标志着智能物流进入“技术驱动效率革命”的新阶段。从融资规模、交付量、政策支持到场景落地,无人物流车的崛起展现出多重积极意义。
首先,商业化逻辑的闭环验证为行业注入信心。过去多年,自动驾驶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先进但商业化困难”的困境,而无人物流车通过“快递接驳”这一细分场景实现了关键突破。九识智能以“低硬件价格+软件付费订阅”模式(如Z5车型售价4.98万元,软件季度订阅7000元)大幅降低用户门槛,配合金融免息方案,单场销售5290台的记录直接打破行业僵局。头部企业如新石器、九识今年交付量突破1万台,更被视为“技术降本-场景验证-规模扩张”正向循环的临界点。中通、顺丰等物流巨头的实际应用数据(中通无人车保有量超1800台,成本降低20%-30%)进一步证明,无人物流车不仅能解决末端配送人力短缺、成本高企的痛点,还能通过效率提升(减少中间接驳环节)创造新价值。这种“市场需求驱动技术落地”的路径,为自动驾驶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范本。
其次,产业协同效应加速技术外溢与生态构建。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传统智驾供应商的加入,体现了“技术复用+资源协同”的产业升级逻辑。作为汽车电子领域龙头,德赛西威依托近40年的供应链积累和L4级自动驾驶算法团队,将智能座舱、传感器等前装量产技术迁移至无人物流车,不仅降低了硬件成本(如全车规级动力电池寿命从5年提升至6年/30万公里),更通过车规级标准提升了产品可靠性。这种“成熟主业反哺新赛道”的模式,既避免了初创企业“从零开始”的高风险,又为无人物流车注入了工业级的稳定性,推动行业从“实验性应用”向“规模化商用”跃迁。此外,新老玩家的互补(初创企业聚焦模式创新,成熟企业强化技术底座)正在构建更完整的产业生态,为后续城配、工业配送等场景拓展奠定基础。
最后,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为行业提供长期动能。国家级政策明确支持无人配送车试点,超百座城市开放路权,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了“上路合法性”这一核心障碍。而物流行业的刚性需求(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2024年业务量突破1200亿件)则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亿欧智库数据显示,无人物流车介入的“中转直发”模式可提升物流效率,单年每车节省成本超4万元(成本节省19%),这种“真金白银”的收益直接刺激了快递企业的采购意愿。政策松绑与市场需求的共振,使得无人物流车从“技术概念”快速转化为“生产工具”,其爆发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
反面评论:繁荣背后的隐忧——规模化与可持续性的挑战
尽管无人物流车在2025年迎来高光时刻,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若处理不当可能制约行业长期增长。从政策碎片化到技术迭代压力,从竞争格局不确定性到运营服务能力,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参与者高度重视。
首先,政策标准不统一成为规模化最大阻碍。当前,无人配送车的准入与路权管理仍以地方试点为主(如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政策各异),缺乏全国统一的法规框架。中国汽研专家指出,企业更需要“可预期、规范性”的全国性标准,而地方政策的差异(如车辆认证要求、路权范围、保险责任界定)直接增加了跨区域运营的成本。例如,某无人物流车企业若想在10个城市投放,需分别应对10套不同的准入规则,这对初创企业的资源和精力是极大消耗。政策的碎片化不仅延缓了规模扩张速度,还可能导致企业为适应地方要求而牺牲技术通用性,影响长期技术积累。
其次,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的持续压力考验企业韧性。无人物流车虽在快递接驳场景实现落地,但其技术仍需应对更复杂的环境(如恶劣天气、突发路况)和更广泛的场景(如城配、工业配送)。德赛西威演示的工业配送场景中,无人车需精准对接叉车、提升空间效率(比传统车型高28%),这对感知、决策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尽管“低硬件+软件订阅”模式降低了用户门槛,但硬件成本(如车规级电池、传感器)仍占较大比重,企业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优化进一步降本。若技术迭代速度跟不上场景拓展需求,或成本控制失效,可能导致“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的恶性循环。
再次,竞争格局的不确定性可能引发同质化竞争。目前,无人物流车市场尚未定型(头部企业仅交付1万台,市场规模未完全打开),吸引了初创公司(九识、新石器)、互联网巨头(美团、京东)、传统供应商(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多类玩家入场。不同背景的企业优势各异:初创企业擅长模式创新,传统供应商拥有技术复用能力,互联网巨头掌握场景资源。但随着更多玩家涌入,若企业未能找到差异化定位(如九识的“全场景产品矩阵”、德赛西威的“车规级标准”),可能陷入价格战或功能重复的同质化竞争,削弱行业整体利润空间。
最后,运营服务能力成为软件订阅模式的关键瓶颈。“低硬件+软件订阅”模式的核心是通过长期服务绑定用户,但这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如车辆维护、软件升级、数据反馈)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企业无法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如软件故障响应不及时)或持续的功能迭代(如无法根据用户需求优化算法),用户可能选择终止订阅,导致“硬件低价获客、软件收入难持续”的困境。例如,某无人车企业曾因软件升级不及时导致配送效率下降,最终被用户替换为传统人力,这一案例警示行业:商业模式创新需以强大的运营服务能力为支撑。
给创业者的建议:把握爆发期机遇,构建可持续竞争力
无人物流车的爆发为创业者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但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聚焦以下关键策略:
以场景为锚点,深耕细分需求:快递接驳是当前核心场景,但创业者应避免“一窝蜂”涌入,可结合自身资源选择更垂直的细分场景(如商超补货、工业园区配送)。例如,九识智能通过“Z/E/L”系列覆盖城配全场景,德赛西威针对工业配送开发飞翼款车型,均体现了“场景定制”的重要性。创业者需深入调研目标场景的具体需求(如载重、空间、行驶路线),开发“解决真实痛点”的产品,而非追求“大而全”的通用型无人车。
强化技术复用与持续研发:对于有主业积累的企业(如智驾供应商),应充分利用前装量产的技术(传感器、算法、供应链)降低成本,同时保持对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持续投入(如应对复杂路况的算法优化)。初创企业则需聚焦单点技术突破(如低成本感知方案、高效决策算法),避免“全栈自研”的资源消耗。无论哪种路径,技术需与场景深度绑定,确保产品在实际运营中的可靠性(如德赛西威的车规级电池延长寿命)。
灵活设计商业模式,强化服务能力:“低硬件+软件订阅”是当前主流模式,但创业者可结合客户类型(如快递网点、工业企业)设计多样化合作方式(如整车购买、运力租赁)。同时,需建立完善的运营服务体系(如24小时故障响应、定期软件升级、数据反馈优化),通过服务提升用户粘性。例如,可借鉴SaaS行业的“客户成功”理念,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培训和运营指导,确保无人车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积极参与政策制定,推动标准统一:政策碎片化是行业共同挑战,创业者应主动参与地方试点(如加入无人车准入标准制定工作组),并通过行业协会推动全国性法规出台。例如,可联合头部企业、物流客户向监管部门提交“无人物流车路权需求白皮书”,反馈实际运营中的政策痛点,助力形成统一的准入、保险、责任界定标准,降低跨区域扩张成本。
关注长期生态布局,避免短视竞争:当前市场格局未定,创业者需避免陷入短期价格战,而应聚焦生态构建(如与物流企业、保险公司、充电网络合作)。例如,与快递公司共建“无人车+快递员”协同配送体系,与保险公司开发“无人车专用保险”,与充电运营商合作布局专用充电网络,通过生态协同提升整体效率,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无人物流车的爆发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成果,更是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创业者而言,抓住“爆发元年”的机遇,需在场景深耕、技术迭代、模式创新与生态构建中找到平衡点,以可持续的竞争力在这条新赛道上跑赢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