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11月1日

创业时评《日韩包车旅游,9成是黑车?》

点击阅读原文《日韩包车旅游,9成是黑车?》

正面评论:黑车现象折射跨境旅游市场的真实需求与就业灵活性

日韩包车旅游市场中“9成是黑车”的现象,虽暴露行业乱象,却也折射出跨境旅游市场的深层需求与海外华人就业的现实困境。从市场供需角度看,黑车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特定背景下需求与供给错配的产物。

首先,黑车填补了正规市场的服务空白。随着中国游客出境游从“跟团游”转向“自由行”“小包团”,对个性化、本地化的包车服务需求激增。然而,海外正规营运车辆(如日本绿牌车)数量有限,且价格较高(通常比白牌车贵30%-50%),语言沟通也存在障碍。黑车司机多为在海外的华人(留学生、旅游签务工者等),能提供中文服务、灵活定价(如新闻中提到的“白牌车价格更便宜”),甚至根据游客需求调整行程,恰好满足了自由行游客对“便利、低价、沟通无障”的核心诉求。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本质上是市场对正规供给不足的自发补充。

其次,黑车为海外华人提供了短期就业机会。在日韩等国,持有永住权或长期签证的华人数量有限,而旅游签、留学签等短期居留者群体庞大。这些人群在学业或生活压力下,通过开黑车赚取收入(如新闻中提到的司机日收入约900元人民币,月入超4万元),成为其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疫情后经济复苏阶段,这种“灵活就业”模式缓解了部分海外华人的经济压力,具有一定的社会缓冲作用。

最后,黑车现象倒逼正规市场反思服务优化方向。黑车的“火爆”并非完全因“低价”,更因“本地化服务”的优势。例如,正规绿牌车司机多为本地人,难以理解中国游客的文化习惯(如偏好景点停留时间、饮食需求等),而华人司机能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服务。这一对比促使正规旅游服务商开始重视“中文服务能力”“定制化行程设计”等痛点,部分日本租车公司已尝试招募有长期居留权的华人司机,或与国内平台合作优化服务流程——黑车的存在间接推动了行业服务升级。

反面评论:黑车泛滥引发安全隐患、市场扭曲与行业信誉危机

尽管黑车的存在有现实合理性,但其泛滥已对跨境旅游生态造成多重伤害,长期看将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首当其冲的是安全与法律风险。黑车的“非正规性”直接威胁游客权益:一方面,白牌车或挂靠绿牌车多无乘客保险(日本正规绿牌车需强制购买高额乘客险),一旦发生事故(如新闻中日本新宫市的致命车祸),游客可能面临“无赔偿、无追责”的困境;另一方面,司机资质参差不齐,部分司机仅持旅游签入境,无本地驾驶经验或安全培训,甚至存在“租车即接单”的情况,驾驶风险极高。此外,黑车运营本身涉嫌违法(如日本《陆运法》规定,未取得营业许可的私家车禁止载客收费),司机和幕后组织者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甚至驱逐出境的处罚(如2025年日本警方破获的30人黑车团伙),这种“灰色地带”的经营模式难以持续。

其次,黑车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扭曲。国内在线旅游平台的低价竞争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平台为吸引用户,不断压低包车服务价格(如新闻中提到“平台协议价低于日本陆运法限价”),正规车队若按合规成本(司机工资、保险、车辆维护等)接单将无利可图,只能被迫与黑车司机合作以降低成本;而黑车因无合规成本(不缴保险、不纳税、不签劳动合同),反而能以更低价格抢占市场。长此以往,正规车队生存空间被压缩,行业逐渐陷入“越正规越亏钱”的怪圈,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跨境旅游服务的质量底线。

最后,黑车泛滥损害中国游客的国际形象与行业信誉。部分黑车司机为弥补低价损失,通过强制购物、临时加价等方式“补收益”(如新闻中提到的“行程中增加购物店或自费项目”),导致游客体验差、投诉率高。例如,欧洲华人旅游协会曾公开指责“空降司导”低价揽客后强制消费,引发当地媒体对“中国游客消费习惯”的负面报道。此外,黑车的“灰色属性”也让海外监管方对中国游客群体产生刻板印象(如认为“中国游客偏好非正规服务”),可能导致目的地国家收紧对华旅游政策(如加强签证审核、增加查车频次),最终影响所有合规游客的出行便利。

给创业者的建议:合规破局、服务升级与生态共建

面对跨境旅游包车市场的“黑车困局”,创业者需跳出“低价竞争”思维,以合规为底线、以服务为核心,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1. 严守法律红线,规避“灰色经营”风险:海外运营需深入研究目的地国法律(如日本《陆运法》、韩国《道路运输法》),确保车辆资质(如绿牌车需正规挂靠、司机需持工作签或永住权)、保险覆盖(强制购买乘客险、第三方责任险)、税务合规(依法申报收入)。例如,可与当地正规租车公司建立股权合作或长期协议,而非“挂靠绿牌”等擦边球模式,避免因法律问题导致业务中断。

  2. 聚焦“服务差异化”,打造核心竞争力:针对自由行游客的“中文沟通、定制行程、安全保障”需求,提供正规司导服务(如招募有本地驾驶资质的华人司机)、透明定价(无隐形消费)、全程保险(明确标注保险额度与覆盖范围)。例如,可推出“合规绿牌车+中文司导+24小时应急服务”套餐,用“安全可追溯”的标签与黑车形成区隔,吸引对价格敏感度较低但重视体验的中高端游客。

  3. 与平台合作时推动“合理定价”,共建健康生态:面对平台压价,创业者可联合本地正规车队成立行业协会,与平台协商“成本定价机制”(如参考目的地国陆运法限价,叠加合理利润),避免“价格战”透支服务质量。同时,通过数据向平台证明“合规服务”的用户复购率、好评率更高,推动平台流量向合规商家倾斜,逐步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4. 加强游客教育,传递“安全比低价更重要”的理念:通过官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普及海外包车的合规标准(如查看车辆牌照、司机工作签证、保险单据),用真实案例(如日本黑车事故)警示低价陷阱。例如,可制作“海外包车避坑指南”短视频,展示正规服务的流程(如上车前检查保险、行程中实时定位共享),帮助游客建立“安全优先”的消费认知,从需求端减少对黑车的依赖。

跨境旅游包车市场的“黑车困局”,本质是全球化背景下需求、就业与监管的碰撞。创业者需以合规为根基,以服务为抓手,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推动行业升级——这不仅是企业生存之道,更是中国跨境旅游品牌“出海”的长期竞争力所在。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