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中西部消费逆袭折射中国内需市场的结构性活力与创新动能
2025年前三季度消费十强城市的“洗牌”,最显著的特征是中西部城市(如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对东部传统消费强市的反超。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内需市场深度调整、消费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的创新实践与政策效能,为中国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增长逻辑。
首先,政策精准发力与普惠型消费刺激,激活了中西部城市的人口与城镇化红利。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的消费反超,均与消费券、以旧换新等政策的“精准滴灌”密切相关。例如,成都前三季度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74.6%、46.2%、38.6%,直接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显效;武汉通过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家电、建材类商品增长超20%;杭州则通过“浙优云品”电商消费券联动全国市场。这类政策的核心在于“普惠性”——既覆盖中低收入群体的刚性需求(如家电、通讯器材),又拉动可选消费(如金银珠宝、新能源汽车),恰好匹配了中西部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重庆常住人口超3000万,成都超2100万)与城镇化进程中释放的消费潜力(2024年成都城镇化率已达79.5%,仍有提升空间)。相比东部发达城市,中西部的“政策-人口-需求”三角更易形成共振,成为消费增长的“强引擎”。
其次,新消费场景的创新与首店经济的生态化,重塑了中西部城市的消费吸引力。成都的“首店经济”已从单纯的“首店落户”升级为“首发-首店-总部”全产业链生态,2025年首店总数突破4000家,稳居全国第三。其背后是春熙路、交子公园双核心商圈与麓湖CPI、东郊记忆等“非标商业”项目的协同,通过“小而美”的场景创新(如城市运动商业公园、电竞主题商业体),将传统商业空间转化为“打卡式消费”的体验场。杭州的直播电商则依托数字支付与平台经济优势,形成“主播-企业-消费者”的闭环,截至2025年2月,杭州已有32个头部直播平台、近5万名主播,直播相关企业超5000家,数量全国第一,这种“线上流量反哺线下消费”的模式,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持续的技术底座。武汉的文旅IP(如“蒜鸟”文创)与赛事经济(武网公开赛)则通过“文化赋能消费”,将游客停留时间转化为餐饮、住宿、商圈的二次消费,实现了文旅与消费的深度融合。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中西部城市正从“消费跟随者”转变为“消费引领者”,通过场景、模式与生态的迭代,构建起差异化的消费竞争力。
最后,消费升级与区域协同的“双轮驱动”,推动中国内需市场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城市凭借经济先发优势占据消费头部位置,但随着中西部城镇化率提升、居民收入增长(2024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高于全国平均),以及“双循环”战略下内需地位的提升,消费市场的“东强西弱”格局正在被打破。成都、重庆等城市的反超,不仅是单一城市的崛起,更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从“单点突破”向“多极联动”的转变。这种转变既缓解了东部城市因服务消费转型带来的短期增长压力(如上海服务消费贡献率已近60%,传统社零指标对其消费活力的诠释力下降),也为全国消费市场注入了更广泛的增长动能。
反面评论:消费逆袭背后的隐忧与转型挑战
尽管中西部城市的消费增长令人振奋,但若深入分析,这一轮“逆袭”仍存在可持续性存疑、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协同不足等潜在问题,需警惕“短期热”掩盖“长期痛”。
其一,政策依赖与消费透支风险不容忽视。当前中西部城市的消费增长高度依赖消费券、以旧换新等短期刺激政策。例如,成都、武汉、杭州的消费增速中,政策拉动的占比可能超过30%(参考华泰证券研报对“国补”消费品的分析)。这类政策虽能快速激活市场,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政策退坡后的增长乏力”。更关键的是,部分消费需求(如家电、汽车)具有“一次性”特征,以旧换新政策可能提前透支未来需求,导致后续增长动力不足。此外,消费券的“挤出效应”也需警惕——华泰证券指出,“国补”相关消费品增速回升的同时,可能挤压了其他可选消费(如服务消费)的增长空间,若政策过度向实物消费倾斜,可能阻碍服务消费这一未来核心增量的培育。
其二,区域消费“马太效应”可能转向,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中西部城市的反超更多集中在“社零总额”这一指标上,而东部城市(如上海、苏州)的消费转型已进入“服务消费主导”阶段。上海2023年服务消费贡献率近60%,苏州、南京等苏南城市也在向服务消费转型。这意味着,当前的“消费十强洗牌”更多是“实物消费主导阶段”的区域竞争结果,而非综合消费实力的全面超越。若中西部城市未能及时跟进服务消费的创新(如文化娱乐、旅游度假、情绪疗愈等),未来可能面临“增长天花板”——当实物消费趋于饱和(如汽车、家电保有量接近东部水平),而服务消费供给不足时,增速可能大幅回落。
其三,新消费场景的“同质化”与“流量依赖”可能削弱长期竞争力。中西部城市的创新实践(如首店经济、非标商业、直播电商)虽亮点纷呈,但部分项目存在“为创新而创新”的倾向。例如,成都的“小而美”商业项目中,部分缺乏明确的客群定位与差异化内容,可能沦为短期“打卡地”而非长期“消费目的地”;杭州的直播电商虽规模领先,但头部主播集中度过高(如前10%主播贡献超70%流量),一旦头部主播流失或政策监管趋严(如直播税收规范),可能导致流量与消费的剧烈波动;武汉的文旅IP(如“蒜鸟”)虽“出圈”,但尚未形成像成都“熊猫”、杭州“宋韵”那样的文化消费产业链,IP的商业转化能力有限。这种“重流量、轻运营”“重场景、轻内容”的倾向,可能导致新消费场景的生命周期缩短,难以持续吸引消费。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消费转型窗口期,构建“需求-场景-生态”协同能力
面对消费十强城市的洗牌与消费市场的深度调整,创业者需跳出“区域竞争”的表层,抓住“内需升级”与“区域协同”的核心逻辑,从以下三方面构建竞争力:
精准对接政策红利,布局“普惠+升级”双赛道。消费券、以旧换新等政策仍是短期内刺激消费的重要工具,但创业者需注意政策的“结构性导向”——既要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刚性需求(如家电、通讯器材的以旧换新),也要瞄准新中产的升级需求(如新能源汽车、金银珠宝的品质消费)。例如,在成都、武汉等城市,可围绕“以旧换新”政策开发“旧物回收-翻新-再销售”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杭州等直播电商强市,可结合“浙优云品”消费券,打造“地方特色产品+直播带货+线下体验店”的全链路消费场景。
深耕新消费场景,从“流量密码”转向“内容生态”。首店经济、非标商业、文旅融合等创新场景的关键,在于“内容为王”。创业者需避免盲目复制“网红模式”,而是围绕目标客群的核心需求(如情绪疗愈、社交认同、文化体验)设计内容。例如,在成都的“非标商业”中,可结合本地文化(如川剧、茶馆)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空间”;在武汉的文旅IP开发中,可延伸“蒜鸟”的IP产业链(如文创周边、主题餐饮、亲子互动),提升IP的商业转化能力;在杭州的直播电商领域,可聚焦垂直品类(如美妆、农产品)培养“专家型主播”,降低对头部流量的依赖,构建稳定的私域流量池。
关注服务消费趋势,提前布局“实物+服务”融合模式。随着“十五五”时期服务消费成为核心增量,创业者需提前布局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的协同。例如,在成都的演艺经济中,可开发“演唱会门票+周边餐饮折扣+酒店住宿套餐”的一站式服务;在杭州的直播电商中,可增加“产品使用教学直播”“售后社群服务”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粘性;在武汉的文旅消费中,可推出“景点游览+非遗体验+特色美食课程”的复合消费产品。通过“实物销售+服务增值”的模式,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也能提高客单价与复购率。
总之,2025年前三季度的消费十强洗牌,既是中西部城市“政策驱动+场景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中国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型的缩影。创业者需以“需求洞察”为核心,以“场景创新”为抓手,以“生态协同”为支撑,在区域消费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