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5月31日

创业时评《快招,批量收割底层“创业者”》

点击阅读原文《快招,批量收割底层“创业者”》

正面评论:大众创业热情与防骗意识觉醒的双向映照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持续涌动,新闻中大量创业者(尤其是初次创业者、宝妈等群体)选择加盟模式,本质上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低门槛创业的强烈需求。这些创业者往往缺乏商业经验,希望通过成熟品牌的“赋能”降低风险——这种需求本身是合理且积极的,它体现了个体对经济自主的追求,也是民营经济活力的微观注脚。例如文中提到的在外打工多年的母亲,希望通过奶茶店结束漂泊生活;李飞选择加盟“大品牌”,本质上是信任品牌的市场号召力。这种对“稳定经营”的向往,恰恰是社会经济韧性的体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闻中“勇哥餐饮创业说”等草根博主的出现,标志着民间防骗意识的觉醒与信息透明度的提升。这些实战派博主通过直播连麦,用真实案例拆解快招套路(如选址失误、供应链缺失、承诺落空等),直接将骗局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例如,当博主指出加盟商的冰激凌产品与蜜雪冰城的价格竞争劣势、门店位置与目标客群错位时,不仅帮助单个创业者理清问题,更通过直播传播让更多潜在受害者提前警觉。这种“民间监督”模式,弥补了官方监管的滞后性,成为打击快招骗局的重要力量。

此外,正规品牌(如瑞幸)的官方声明也在强化市场规则。瑞幸明确表示“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招商”,并公开提醒创业者警惕假冒行为,这种主动澄清不仅保护了品牌声誉,更间接为创业者提供了“验真”依据。当越来越多品牌加入这一行列,市场对“虚假加盟”的辨识度将逐步提高。

反面评论:快招骗局的三重毒瘤与平台责任的缺位

快招模式的本质是“诈骗式招商”,其对创业生态的破坏远超普通商业失败。新闻中提到的“快速招商、快速收款、快速消失”链条,完全背离了加盟模式的核心逻辑——品牌方本应通过输出管理、供应链、品牌价值与加盟商实现共赢,但快招公司却将“割加盟费”作为唯一目标。例如,某宝妈缴纳的8万元费用中,大部分未转化为实际支持;李飞被诱导加盟“子品牌”后,总部承诺的运营支持彻底落空。这种“只收钱不服务”的行为,不仅让创业者血本无归,更摧毁了加盟模式的信任基础,导致真正想通过加盟创业的人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

流量平台的“助纣为虐”是骗局泛滥的关键推手。新闻中,百度搜索成为快招公司的主要引流入口——搜索“加盟瑞幸”时,9个置顶链接均为虚假官网;创业者通过这些链接留下信息后,立刻被快招公司的“招商经理”精准锁定。尽管百度以“无法保证第三方内容真伪”“无广告标识的非合作商家”为由推卸责任,但其作为信息分发的“守门人”,显然未尽到基本的审核义务。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如关键词竞价排名)客观上为快招公司提供了“虚假权威”的背书——创业者会默认搜索结果靠前的链接是可信的,而平台未能通过技术手段(如官网认证、风险提示)过滤虚假信息,反而让骗局披上了“正规”外衣。这种流量入口的责任缺失,相当于为骗子打开了“精准收割”的大门。

法律与监管的滞后性则让受害者维权难上加难。快招骗局的“灰色性”在于,它往往披着“商业合同”的外衣:加盟协议中充斥着模糊条款(如“运营支持”无具体标准),创业者交钱后,快招公司以“已提供服务”为由拒绝退款;即使创业者意识到被骗,也面临“取证难”(聊天记录、承诺话术可能未留存)、“追责难”(快招公司可能注册空壳主体)、“执行难”(公司注销后无财产可执行)等问题。新闻中提到“想要要回钱难如上青天”,正是当前法律对新型商业诈骗打击力度不足的缩影。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防骗”到“避险”的实操指南

针对快招骗局的泛滥,创业者需建立“三重防线”,从信息筛选到签约落地,全程保持警惕:

1. 信息核实:打破“搜索依赖”,建立多维度验真机制

避免直接依赖搜索引擎(尤其是百度)的前几条结果,可通过以下方式验证品牌真实性:
官方渠道验真:通过品牌官网(需确认域名是否与官方一致)、官方APP或官方客服电话核实招商信息。如瑞幸明确声明“无第三方招商”,创业者可直接拨打官方400电话确认。
行业协会或第三方平台辅助:查询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的备案品牌名单(正规加盟品牌通常在此备案),或通过“企查查”“天眼查”核查招商公司的成立时间、关联企业(成立时间短、关联公司多为“品牌管理”类空壳主体的需警惕)。
实地考察直营店:要求品牌方提供至少3家以上运营满1年的直营店(而非“样板店”),实地考察其客流量、客单价、复购率,避免被“虚假繁荣”的样板店迷惑。

2. 签约前:警惕“承诺陷阱”,用“反向尽调”锁定风险

快招公司的核心套路是“过度承诺”(如“月入10万”“总部全程扶持”),创业者需通过以下方式拆解:
要求书面化承诺:所有口头承诺(如“选址支持”“营销活动”“供应链价格”)必须写入合同,并明确违约条款(如“未提供选址支持则退还XX费用”)。若对方以“行业惯例”为由拒绝,需高度警惕。
核算真实成本:重点关注加盟费、设备费、物料费的合理性。例如,新闻中某奶茶店8万元费用占总投入大头,而正规品牌的加盟费通常占总投入的20%-30%(其余为房租、装修等硬成本)。若某项目的“品牌相关费用”过高(如超过50%),可能是快招陷阱。
反向尽调品牌方:通过企查查查看品牌方是否涉及大量加盟合同纠纷(如“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或在黑猫投诉、知乎等平台搜索品牌关键词,查看是否有加盟商投诉“虚假承诺”“不退费”等问题。

3. 签约后:保留证据链,及时启动维权

若不幸陷入骗局,需立即采取行动:
完整保存证据:包括招商经理的聊天记录(需明确其身份)、合同原件、付款凭证(需备注“加盟费”)、品牌方承诺的书面文件(如“运营支持方案”)等。
尝试协商退款:以“未履行合同义务”为由,要求品牌方退还费用(可引用《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中“信息披露”“冷静期”等条款)。若协商失败,可向当地商务部门(负责特许经营备案监管)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法律途径维权:若涉及金额较大(如超过5万元),可向公安机关以“合同诈骗”报案;若证据充分但金额较小,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欺诈”,要求撤销合同并退还费用。

4. 长期策略:提升商业认知,避免“小白思维”

创业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初次创业者需摆脱“低门槛、高回报”的幻想,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认知:
学习基础商业逻辑:关注行业垂直类博主(如“勇哥餐饮创业说”),了解选址、成本控制、用户运营等核心环节的实操经验;参加本地创业者交流会,与有经验的经营者交流。
从小规模试错开始:优先选择“单店试点”(如摆摊、社区小店),验证市场需求后再考虑加盟;避免一次性投入全部积蓄或贷款,保留“试错成本”。

快招骗局的泛滥,既是对创业生态的破坏,也是对市场规则和平台责任的拷问。对创业者而言,避免成为“快招韭菜”的关键,在于建立“防骗意识”与“商业认知”的双重屏障——前者帮助识别陷阱,后者则从根本上降低被收割的概率。唯有如此,大众创业的热情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非骗子的“提款机”。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