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5日

创业时评《新茶饮,5月开店2178家》

点击阅读原文《新茶饮,5月开店2178家》

正面评论:新茶饮行业进入“精细化运营”新阶段,规模化、创新与理性营销释放积极信号

2025年5月新茶饮行业数据释放出多重积极信号,标志着行业在经历高速扩张后,正逐步转向“质量优先、创新驱动、理性增长”的新阶段。

首先,头部品牌规模化效应与区域品牌活力形成“双轮驱动”,行业生态更趋健康。古茗正式迈入“万店俱乐部”(现存门店10403家),成为继蜜雪冰城后第二家突破万店的新茶饮品牌。万店规模不仅意味着供应链、品牌力的成熟,更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店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古茗5月新增305家门店,同比大增36.16%,其扩张节奏的稳定性印证了规模化运营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茶颜悦色、快乐番薯、柠檬向右等区域品牌展现出“小体量、高动能”的特征,凭借本地化口味适配、精准客群定位(如下沉市场或区域文化绑定),在细分市场中快速渗透。这种“头部规模化+区域精耕”的格局,避免了行业资源过度集中,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选择,也为中小品牌留出了生存空间。

其次,产品创新从“卷品类”转向“卷原料文化”,差异化竞争进入深水区。5月26个品牌共上新105款SKU,较4月增加17款,产品研发热度持续。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水蜜桃、杨梅等主流水果(7个品牌推水蜜桃产品,4个推杨梅产品),品牌开始探索小众原料:书亦烧仙草的“花青不老莓”系列强调健康功能属性,茶百道引入西南特色“山野木姜子”融合地域文化与野性美学。这种创新不仅是口味的突破,更是对“原料价值”的深度挖掘——通过赋予原料文化故事(如地域特色、健康功效),品牌能建立更持久的用户记忆点,避免陷入“爆款同质化”的陷阱。例如,山野木姜子作为西南地区小众香料,其独特风味与“野性”标签能精准吸引追求新奇体验的年轻消费者,这种差异化策略比单纯复制主流水果更具壁垒。

最后,营销模式从“造势”转向“实效”,品牌更注重投入产出比(ROI)与私域沉淀。5月联名活动数量降至近三月新低(仅5个品牌参与),而明星代言、KOL推广(7个品牌参与)成为新抓手。这一转变反映出行业对“营销泡沫”的反思:过去依赖IP联名制造话题,但部分活动仅停留在“刷屏”层面,实际销量转化有限;如今品牌更倾向通过明星/KOL的粉丝效应直接触达目标用户,缩短“内容种草-购买转化”链路。此外,蜜雪冰城、林里柠檬茶坚持深耕自有IP,通过周边产品强化用户认知,这种“长期主义”的营销策略能积累品牌视觉资产,降低对外部IP的依赖。整体来看,营销的“理性回归”意味着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用户经营”,更关注私域流量沉淀与复购率提升,这对品牌长期价值的构建至关重要。

反面评论:门店扩张分化、产品同质化与营销转型挑战,行业隐忧仍存

尽管行业呈现积极趋势,但5月数据也暴露了多重隐忧,需警惕“表面繁荣”下的潜在风险。

其一,头部品牌门店扩张分化加剧,部分品牌面临“规模陷阱”。古茗的万店突破与茶百道的“净减少104家”形成鲜明对比:茶百道5月新增70家门店,但净门店数降至7894家,说明其闭店率已超过开店率;沪上阿姨净增仅13家,扩张节奏明显放缓。这种分化可能源于两方面:一是市场饱和,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新茶饮门店密度已接近天花板,新增门店难以盈利;二是部分品牌前期扩张过快,管理能力未同步提升,导致单店运营质量下降(如供应链滞后、员工培训不足),最终被迫闭店。若头部品牌陷入“扩张-闭店”的恶性循环,可能引发行业信任危机,影响投资者与加盟商信心。

其二,产品创新仍未摆脱“水果依赖”,同质化风险犹存。尽管小众原料探索是亮点,但5月上新的主流仍集中在水蜜桃、杨梅、苹果、西瓜等大众水果(共18个品牌围绕这些水果推出产品)。这种“扎堆式”创新容易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例如水蜜桃茶饮已连续多年成为夏季“顶流”,其新鲜感正在消退;若品牌仅在“水果+茶底”的基础上微调,而未在口感层次(如果肉处理方式、茶底拼配)或场景适配(如冰沙、冷泡茶)上突破,最终仍会陷入“你有桃我有梅”的同质化竞争。此外,小众原料的商业化风险较高:山野木姜子、花青不老莓等原料的供应链稳定性(如产量波动、成本控制)、消费者接受度(如口味是否“小众到难以普及”)均需验证,若市场反馈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研发投入浪费。

其三,营销转型的“效果不确定性”与“成本压力”并存。明星代言与KOL推广虽能直接触达用户,但成本远高于IP联名——头部明星代言费可达千万级,腰部KOL的推广费用也随行业需求上涨;若品牌过度依赖这种“重投放”模式,可能挤压利润空间。此外,明星的“人设风险”(如负面新闻)与KOL的“流量泡沫”(如虚假粉丝、数据造假)也可能反噬品牌。而自有IP的深耕需要长期投入:蜜雪冰城的“雪王”IP经过多年运营才形成强认知,新品牌若急于复制,可能因缺乏文化积淀而难以奏效。营销模式的“理性化”虽值得肯定,但如何平衡“短期转化”与“长期品牌建设”,仍是行业待解的课题。

给创业者的建议:聚焦“质量、差异、精准”,在精细化运营中突围

面对行业的“扩张分化、创新深化、营销理性”趋势,创业者需从以下三方面调整策略:

  1. 门店扩张:从“数量优先”转向“质量优先”,关注单店盈利模型
    避免盲目追求开店速度,需重点评估目标区域的消费密度(如商圈人流、竞品分布)、供应链覆盖能力(如原料配送时效)及单店成本结构(如租金、人力)。可借鉴古茗的“稳定扩张”策略:通过区域密集布局降低配送成本,同时通过标准化培训确保门店服务质量;对于区域品牌,可聚焦“小而美”模式,深耕本地客群(如结合方言、民俗设计产品),建立“区域心智”壁垒。

  2. 产品研发:平衡“主流需求”与“差异化创新”,构建原料故事
    主流水果(如水蜜桃)仍是夏季流量密码,但需在“细节”上突破——例如优化果肉颗粒大小提升口感,或结合季节场景(如“端午限定”“露营特调”)赋予产品仪式感;小众原料的选择需兼顾“独特性”与“可及性”(如选择地域特色但供应链成熟的原料),并通过内容营销强化其文化价值(如拍摄原料产地纪录片、邀请用户参与采摘体验),让“小众”成为品牌的差异化标签。

  3. 营销投入: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投放”,重视私域沉淀
    减少低效联名,优先选择与品牌调性高度匹配的IP(如茶饮品牌可联名国潮文创而非跨领域品牌);明星代言需评估“粉丝画像”与目标客群的重合度(如Z世代偏好的偶像更适合年轻化品牌);KOL合作可侧重“垂类达人”(如果茶制作博主、本地生活博主),提升转化效率。同时,通过会员系统、社群运营(如福利群、新品试喝活动)沉淀私域流量,提升用户复购率——私域用户的LTV(生命周期价值)通常是公域用户的2-3倍,是长期盈利的关键。

总体而言,新茶饮行业已从“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精耕细作”的价值竞争阶段。创业者需以“质量”为根基、“差异”为武器、“精准”为策略,方能在存量市场中突围,实现可持续增长。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