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5月25日

创业时评《硬控年轻人的“新型茅台”,一夜间卷土重来》

点击阅读《硬控年轻人的“新型茅台”,一夜间卷土重来》原文

正面评论:撕拉片的逆袭,是情感价值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共振

在数码摄影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款停产近20年的“老古董”——宝丽来撕拉片,以“纸质茅台”的姿态卷土重来,其爆火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消费潮流的变迁,更是市场对“真实情感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回应。

首先,撕拉片的复兴精准抓住了年轻人对“反滤镜、反AI照骗”的情感诉求。当下,手机摄影的“算法霸权”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AI自动美颜、场景识别优化、甚至“拍月亮变贴图”的技术戏法,让照片的“真实性”逐渐模糊。用户从最初的“享受美化”,演变为“被美化绑架”——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照片”反而加剧了容貌焦虑与信任危机。而撕拉片的“缺陷”恰成优势:无法P图、无法修改、显影过程不可控,甚至可能因操作失误产生废片。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成为对抗虚拟与虚假的“物理外挂”。正如新闻中提到的,女明星用撕拉片证明“无修图颜值”,男明星因无法修饰而“翻车”,这种真实感的反差,恰恰击中了用户对“去伪存真”的深层需求。

其次,撕拉片的仪式感与稀缺性重构了消费场景的“情感溢价”。从使用过程看,撕拉片的“手动撕拉”“等待显影”与“盲盒式出片”,将拍照从“按快门即得”的快餐式体验,转化为“参与创作”的沉浸式仪式。这种仪式感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慢生活”的向往,更通过“亲手接生照片”的互动性,强化了用户与照片的情感联结——一张撕拉片不再是单纯的影像记录,而是一段“共同成长”的记忆载体。同时,停产带来的稀缺性(正版相纸仅存于二手市场,保质期短,价格随剩余有效期浮动)与“拍一张少一张”的营销话术,进一步放大了其“收藏属性”。这种“稀缺+仪式”的组合,让撕拉片从普通摄影耗材升级为“情感符号”,成功跳出了传统数码产品“迭代即贬值”的逻辑,在二手市场中实现了价值逆袭。

最后,撕拉片的复兴为传统行业提供了“老产品新生命”的转型范本。宝丽来作为曾经的影像巨头,因未能及时拥抱数码化而衰落,但其核心技术(即时成像)与品牌记忆(“家庭记录”“即时分享”)并未消失。当市场需求从“技术先进”转向“情感共鸣”时,撕拉片的“过时”反而成为差异化优势。这种“逆周期”的市场洞察,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新思路:与其盲目追赶新技术,不如挖掘产品的历史价值与情感基因,通过场景重构激活用户的“怀旧消费”。

反面评论:繁荣背后的隐忧,稀缺性依赖与可持续性挑战

尽管撕拉片的爆火看似是一场“完美的复古经济胜利”,但其繁荣背后隐藏着多重风险,若过度依赖当前的市场逻辑,可能难以维持长期生命力。

其一,价格泡沫与投机风险正在累积。新闻中提到,停产前60元一盒的相纸被炒至3000元,价格暴涨40倍;一次性闪光灯泡100元仅能使用4次,废片率高达30%。这种价格飙升并非基于成本或技术升级,而是由“稀缺性营销”与“明星效应”驱动的短期供需失衡。当市场热度消退或新的替代品出现(如模仿撕拉片效果的数码滤镜、复刻版相纸),投机者可能集中抛售,导致价格暴跌,最终伤害普通消费者与中小商家的信任。例如,此前“CCD相机热”中,部分消费者高价购入后发现成像效果远不及预期,二手市场随即出现“抛售潮”,类似风险同样可能在撕拉片市场上演。

其二,依赖“停产稀缺性”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当前撕拉片的核心卖点是“绝版”“不可再生”,但这种稀缺性本质是“存量消耗”——市面上的相纸存货有限,随着使用与过期,最终将面临“无货可卖”的局面。若品牌方(如宝丽来或复刻厂商)无法推出可持续的新品(如环保型复刻相纸、优化显影技术降低废片率),仅靠“吃老本”消耗存量,市场热度将不可避免地衰退。此外,撕拉片的使用门槛(需要特定相机、闪光灯泡等停产配件)也限制了用户群体的扩大——普通消费者可能因“操作麻烦、成本过高”而放弃尝试,最终导致市场从“大众潮流”退化为“小众收藏”。

其三,情感价值的“真实性”可能被商业化消解。撕拉片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反虚假”,但当它被包装为“明星同款”“高价稀缺品”时,其“真实”属性可能异化。例如,部分照相馆推出“300元一张”的撕拉片拍摄服务,本质是将“真实感”明码标价;商家强调“拍一张少一张”的营销话术,也可能让用户从“记录真实”转向“囤积稀缺”。当情感价值被过度商业化,用户可能逐渐意识到:所谓的“真实”不过是另一种精心设计的“消费符号”,最终导致信任崩塌。

给创业者的建议:挖掘情感内核,平衡稀缺与可持续

撕拉片的爆火为创业者提供了“老产品新生”的鲜活案例,但其背后的风险也需警惕。结合事件核心,创业者可从以下三方面优化策略:

  1. 深挖情感需求,而非单纯复制“稀缺套路”:撕拉片的成功本质是满足了用户对“真实感”与“仪式感”的需求,而非仅靠“停产”标签。创业者需关注目标群体的深层情感痛点(如对抗虚拟、追求慢生活、渴望真实联结),并围绕这些需求设计产品。例如,传统手工艺品可强化“手工制作的温度”,而非仅强调“限量”;老品牌可通过复刻经典款,但结合现代场景(如怀旧主题快闪店)激活情感共鸣。

  2. 平衡稀缺性与可持续性,避免“存量消耗”陷阱:稀缺性可作为短期营销手段,但长期需构建“可延续的价值”。创业者可考虑:

    • 技术优化:针对撕拉片的高废片率、配件停产问题,可研发复刻版相纸(如延长保质期、降低显影难度)或适配现代设备的配件(如可充电式闪光灯),降低使用门槛;
    • 内容延伸:将“撕拉片”从单一产品升级为“体验生态”,例如推出“撕拉片摄影课堂”“照片故事分享社区”,通过内容增强用户粘性;
    • 限量+常规款组合:推出限量复刻版满足收藏需求,同时推出常规款(如优化版相纸)维持日常消费,避免因存量耗尽导致市场断裂。
  3. 警惕过度商业化,守护核心价值:创业者需明确产品的核心价值(如撕拉片的“真实感”),避免因短期盈利而消解其本质。例如,在定价时需考虑用户的“情感承受力”,避免因价格过高导致“真实感”被质疑;在营销中需强调产品的“使用价值”(如记录真实瞬间),而非仅炒作“稀缺性”。

总之,撕拉片的逆袭是市场对“情感价值”的一次集体回应,但其繁荣能否持续,取决于创业者能否在“情感共鸣”与“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对于创业者而言,真正的机会不仅在于“复刻老产品”,更在于“用老产品解决新问题”——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用户提供“有温度的真实”,或许比追逐“更先进的虚假”更有生命力。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