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AI赋能创作与生态治理的双重价值
抖音近期“一边拥抱AI、一边打击AI”的双向操作,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是内容平台在AI时代对“技术赋能”与“生态维护”的精准平衡,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值得肯定。
首先,拥抱AI是平台应对内容供给困境的关键破局点。新闻中提到,当前内容平台已从UGC(用户生产内容)向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机构生产内容)过渡,创作门槛持续升高。普通用户因缺乏专业团队的脚本、剪辑、拍摄能力,创作积极性下降,导致平台内容池的“草根活力”减弱。而AI技术的引入,如抖音接入豆包提供的文生图、文生视频功能,恰恰能缩小普通用户与专业团队的能力差距。例如,一个没有剪辑经验的宝妈,可能通过AI工具快速生成兼具趣味性和美观度的育儿分享视频;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也能借助AI优化画面色调或补充场景细节,让内容更具吸引力。这种“技术普惠”不仅激活了普通用户的创作热情,还能为平台注入更多元的内容类型——从生活妙招到创意短剧,从知识科普到情感分享,AI辅助下的个性化表达,有望打破专业团队主导的“工业化内容”垄断,让平台生态更具生命力。
其次,打击AI滥用是维护内容生态健康的必要手段。AI技术的“双刃剑”特性在内容领域尤为明显:它既能提升创作效率,也可能被黑灰产利用,成为批量生产低质、虚假内容的“工具”。新闻中提到的“AI起号”黑灰产链条,包括生成低俗猎奇视频、伪造“外国专家”育儿内容、售卖AI账号教程等,本质上是通过技术手段绕过平台规则,以“量”换“利”,严重污染内容生态。若放任这类行为,用户刷到的将是千篇一律的“AI模板化内容”,甚至被虚假信息误导(如虚构的育儿专家可能传播错误知识),最终导致用户流失、平台信任度下降。抖音此次专项治理行动,精准打击了“批量生产”“虚假信息”“规避标注”等核心违规行为,本质上是在保护平台的长期价值——只有优质、真实、独特的内容,才能持续吸引用户停留,进而支撑广告、电商等商业变现的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双向操作”体现了平台对AI技术的理性认知。平台并非否定AI的价值,而是明确“AI是工具,而非目的”。正如新闻中所言,AI需要使用者通过提示词约束、反复调优才能生成优质内容,而非“输入即输出”的“魔法棒”。抖音鼓励的是用户“花时间打磨AI内容”,而非“用AI走捷径”;打击的是“急功近利的批量生产”,而非“用心的AI创意”。这种态度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向善使用。
反面评论:平衡术下的执行挑战与潜在隐忧
尽管抖音的“双向策略”逻辑清晰,但其实际执行中仍面临多重挑战,甚至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首先,“优质AI内容”与“低质AI内容”的界定标准存在模糊性,可能导致治理误伤或漏洞。AI生成内容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提示词的精准度、调优的次数、创作者的审美能力等。例如,一个用户用AI生成了一段“模仿某热门剧集风格的搞笑视频”,若过度依赖模板可能被判定为“同质化”,但若加入个人创意又可能被视为“优质”。平台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算法检测)或人工审核,区分“合理借鉴”与“机械复制”“用心创作”与“批量生产”,是一大难点。若标准过严,可能抑制普通用户使用AI的积极性(如担心被误判为违规);若标准过松,则可能让黑灰产钻空子(如通过“微调模板”规避检测)。新闻中提到“引导规避平台AI标注”的违规行为,已说明黑灰产在不断升级对抗手段,平台的治理技术需要持续迭代才能应对。
其次,“鼓励AI创作”与“打击AI滥用”的协同机制可能存在矛盾,影响用户体验与创作者信心。例如,平台一边推广豆包等AI工具,鼓励用户用AI提升内容质量;另一边又对使用AI生成的内容加强审核,甚至标注“AI生成”标签(虽未明确提及,但类似措施是行业常见做法)。部分用户可能因担心“AI标注”降低内容曝光,而放弃使用AI工具;部分创作者则可能因审核标准不透明,产生“不敢用AI”的顾虑。此外,黑灰产的“AI账号转让”“虚拟账号销售”等行为,可能与普通用户的“AI辅助运营”边界模糊,若平台治理手段过于一刀切(如直接封禁关联账号),可能误伤合规的中小创作者,削弱他们的创作动力。
再者,平台对AI技术的依赖可能加剧“内容工业化”风险。尽管AI被宣传为“降低创作门槛”的工具,但实际操作中,掌握更精准提示词技巧、更熟悉AI调优方法的团队或个人,可能反而形成新的“技术壁垒”。例如,专业MCN机构可以批量培养“AI提示词工程师”,通过标准化流程生成高质量AI内容,进一步挤压普通用户的生存空间。这种情况下,AI可能并未真正实现“普惠”,反而成为专业团队强化优势的工具,与平台“激活草根创作”的初衷背道而驰。
给创业者的建议
对于在抖音等内容平台上创新创业的创作者或团队,面对平台“拥抱AI与打击AI”的双向策略,需把握以下关键点:
-
善用AI工具,但拒绝“捷径思维”:AI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替代创意的“偷懒神器”。创业者应投入时间学习AI工具的使用技巧(如优化提示词、掌握多模态生成逻辑),通过反复调优提升内容质量,而非依赖“批量生成”“模板复制”。例如,制作知识类视频时,可先用AI梳理知识点框架,再结合个人经验补充细节;创作剧情类内容时,用AI生成分镜脚本后,再通过真人演绎或二次剪辑增加真实感。
-
坚守内容本质,避免同质化陷阱:平台打击的核心是“低质、虚假、同质化”内容,而非AI本身。创业者需聚焦“独特价值”——无论是专业知识、个人故事,还是创意视角,都应在AI辅助下强化内容的独特性。例如,育儿领域创作者可结合自身带娃经验,用AI生成动画演示科学育儿方法,而非模仿“虚拟外国专家”的虚假人设;美食领域创作者可用AI优化食谱排版,但需保留个人烹饪过程的真实记录,避免“照抄模板”。
-
关注平台规则,主动合规运营:黑灰产的“AI起号”“虚拟账号转让”等行为风险极高,创业者应避免触及。同时,需关注平台对AI内容的审核标准(如是否要求标注“AI生成”),主动配合平台治理(如如实标注内容来源)。例如,使用AI生成的素材(如图像、视频片段)时,可在简介中说明“部分画面由AI辅助生成”,既符合合规要求,也能增强用户信任。
-
平衡技术与人性,强化用户连接:AI可以提升内容的“技术含量”,但用户最终买单的是“情感共鸣”与“真实价值”。创业者需在AI辅助下保留“人性化”表达——例如,用AI优化视频剪辑节奏,但保留口语化的解说风格;用AI生成数据图表,但通过个人解读传递温度。只有让内容“有技术、更有人味”,才能在AI时代的内容竞争中建立不可替代的优势。
总结而言,抖音的“双向策略”本质是一场“技术向善”的实践,既需要平台持续优化治理能力,也需要创业者以更理性、更创新的态度拥抱AI。唯有技术赋能与价值坚守并重,才能在AI时代的内容生态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创新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