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5月26日

创业时评《二次元“吃谷”,救活线下消费》

点击阅读原文《二次元“吃谷”,救活线下消费》

正面评论:二次元“吃谷”为线下消费注入强韧生命力

2025年五一期间,一场由二次元“吃谷”(购买动漫周边商品)掀起的线下消费热潮,让“年轻人抠抠搜搜”的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从上海南京东路的万代魂店外千米长队,到成都天府红“二次元次元空间”的万人打卡;从北京王府井喜悦的谷子店日常客流,到西安小寨银泰城因二次元改造实现客流量暴涨75%——这场席卷全国的“二次元飓风”,正以不可忽视的力量激活线下消费,重塑实体商业的底层逻辑。

首先,二次元“吃谷”为线下商业提供了稀缺的“强消费粘性”。不同于传统零售依赖价格促销或功能需求,二次元消费的核心是情感认同与精神归属。年轻人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门票”,这种消费动机让“吃谷”行为具备了高度的主动性与持续性。五一期间,“名侦探柯南30周年纪念展”5天销售额305万元、大悦城7座购物中心1.6亿元的战绩,本质上是粉丝对IP的深度情感投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消费力。这种粘性不仅体现在单次消费金额上(如卡游卡牌被炒至数万元),更体现在长期复购——用户会为追新番、等限定款反复到店,甚至形成“赶场”式的消费习惯,为线下商业带来稳定的客流和收入。

其次,二次元线下业态重构了实体商业的“社交价值”。在传统商场中,购物与社交是割裂的场景;但在谷子店、主题快闪店或漫展现场,“以谷会友”成为核心场景。用户排队抽卡时的欢呼、拆谷视频的分享、同担(喜欢同一角色的粉丝)间的互换,让消费行为自然衍生出社交属性。成都天府红的“吃谷攻略”话题、北京王府井谷子店的“痛包”(装饰动漫徽章的背包)文化,本质上是年轻人通过二次元符号构建的“身份认同社区”。这种社交价值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停留时长(如杭州湖滨88商场通过AR导航将用户停留时间从45分钟延长至2.1小时),更让线下商业从“交易场所”升级为“文化共同体”,这是电商和直播带货无法替代的核心优势。

最后,二次元商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了线下零售的“产业升级”。从数据看,2024年国内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5.03亿,谷子经济市场规模1689亿元,预计2029年突破3000亿元;大悦城二次元门店超311个、年销售额超11亿元——这些数字意味着二次元已从“小众亚文化”成长为“主流商业赛道”。卡游、潮玩星球等头部品牌的崛起,不仅验证了IP运营与衍生品开发的成熟模式(如卡游通过奥特曼、名侦探柯南等IP实现百亿营收,毛利率67.3%),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完善:从IP授权、产品设计到线下渠道运营,再到二手交易市场(如卡牌被炒至数万元),二次元商业已形成闭环生态。这种产业升级不仅为传统商场提供了转型方向(如武汉X118改造二次元楼层后起死回生),更吸引了资本、人才向线下聚集,为实体商业注入新动能。

反面评论:二次元线下消费热潮背后的隐忧与挑战

尽管二次元“吃谷”为线下消费带来了显著活力,但其背后的风险与问题同样值得警惕。从消费端的非理性倾向,到商业端的同质化竞争,再到产业链的潜在隐患,这场热潮若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直面以下挑战。

其一,过度依赖粉丝经济的“脆弱性”。二次元消费的核心是IP与用户的情感联结,但这种联结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一旦IP热度衰退(如新番口碑下滑、角色人设崩塌),或用户兴趣转移(如从《咒术回战》转向其他新番),依赖单一IP的线下业态可能迅速“退热”。例如,五一期间“宝可梦”主题快闪的火爆,若未来宝可梦IP热度下降,相关快闪活动的客流量和销售额可能大幅缩水。此外,年轻用户的消费能力虽强,但“为热爱买单”的上限受限于收入水平——学生群体占比高的市场(如三线城市大学城周边的谷子店),若过度依赖高价限定款,可能因用户“钱包压力”导致复购率下降。

其二,黄牛与投机行为破坏消费体验。新闻中提到,万代魂店外黄牛从前一天夜排,代购费从30元涨至200元;卡游卡牌在二手市场被炒至数万元——这些现象暴露了线下二次元消费的“灰色地带”。黄牛的存在不仅抬高了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更破坏了“公平参与”的消费氛围。例如,用户苏卡为抢周边“起大早”排队,本质上是被迫卷入与黄牛的“时间竞赛”,这种体验可能削弱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此外,二手市场的过度投机(如卡牌被爆炒)可能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导致用户对“谷子价值”产生认知偏差,长期看可能透支IP的商业价值。

其三,市场同质化与场景创新不足的隐忧。当前,各地二次元商业体的“标配”多为谷子店、主题快闪、漫展等,内容差异主要体现在IP选择上(如上海侧重日漫,成都偏好国创),但场景设计、互动形式却高度相似。例如,多数谷子店仍以“盲抽+现货售卖”为主,主题快闪店多为“拍照打卡+限定周边”模式,缺乏更深度的沉浸式体验(如结合VR/AR的互动剧情、用户共创内容等)。这种同质化可能导致用户审美疲劳,尤其是对“资深二次元”而言,重复的消费场景难以持续激发兴趣。此外,部分商业体为追赶热潮盲目改造(如清退女装楼层引入二次元品牌),若缺乏对本地用户偏好的调研(如三线城市用户可能更关注热门IP的覆盖而非小众款),可能导致“伪需求”下的资源浪费。

其四,中小商家生存压力加剧。随着卡游、潮玩星球等连锁品牌的规模化扩张,个体谷子店和小型主题店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这些中小商家往往依赖代购模式(非官方授权)或小众IP维持经营,但在正版授权、供应链成本、IP资源等方面难以与头部品牌竞争。新闻中提到“从业者是否真的懂行、能否建立起良好的二次元氛围”变得更重要,但若缺乏资金投入(如杭州湖滨88的AR导航技术),中小商家可能难以通过场景创新突围,最终导致市场“头部集中化”,削弱二次元商业的多样性。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热潮本质,构建可持续的二次元线下生态

面对二次元线下消费的热潮与挑战,创业者需跳出“跟风赚快钱”的思维,从用户需求、场景创新、产业链协同三个维度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第一,深度理解“情感消费”本质,强化IP与用户的长期联结。二次元用户的核心需求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门票”,即通过商品获得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创业者需避免仅将IP视为“流量工具”,而应围绕IP文化开发更具深度的产品与服务。例如,除了售卖周边,可结合IP剧情设计线下互动游戏(如《名侦探柯南》主题快闪的“解谜闯关”)、举办角色生日会等用户共创活动,让用户从“消费者”升级为“参与者”,增强对IP的粘性。

第二,创新场景设计,破解同质化困局。线下商业的优势在于“体验不可替代性”,创业者需围绕“社交+沉浸”打造差异化场景。例如,可引入VR技术还原动漫中的经典场景(如《排球少年》的体育馆),或设置“谷子交换区”鼓励用户线下互动;还可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如成都的天府红可融入川渝动漫元素(如国漫《中国奇谭》),形成“地域+二次元”的独特标签。此外,针对黄牛问题,可尝试“实名认证+限量领取”“线上预约线下自提”等模式,减少投机行为对用户体验的损害。

第三,关注中小商家的“差异化生存”,推动产业链协同。对于个体谷子店或小型主题店,应避开与头部品牌的正面竞争,聚焦“小众IP”或“垂直用户群体”。例如,专注冷门但忠诚度高的IP(如小众日漫或国产独立漫画),或针对“二次元家长”群体(如销售适合儿童的安全周边);同时,可通过社区化运营(如建立本地同好微信群)增强用户粘性。此外,创业者可探索与IP方、商场的合作模式,例如联合举办“原创同人展”(如CP31的成功模式),既为小众创作者提供平台,又为商场吸引客流,形成“IP方-商家-用户”的三方共赢。

第四,警惕非理性消费风险,引导健康消费观。针对部分用户“为抽SSR反复消费”“高价购买二手谷”的现象,创业者可通过透明化规则(如公布抽卡概率)、设置消费提醒(如“今日已消费XX元”)等方式,引导理性消费。例如,卡游可在门店设置“卡牌价值说明”,告知用户二手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谷子店可推出“月度消费限额优惠”,鼓励用户合理规划支出。这不仅能提升用户信任度,也有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二次元“吃谷”救活线下消费,本质上是“情感经济”对实体商业的一次深刻赋能。这场热潮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只有真正理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构建有温度、有创新、有责任的商业生态,才能让二次元线下消费从“短期热潮”升级为“长期动能”。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