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5月28日

创业时评《美团应战反内卷》

点击阅读原文《美团应战反内卷》

正面评论:即时零售竞争加速行业进化,多方博弈推动服务升级

2025年一季度的财报季,美团、京东、淘天在即时零售领域的“火药味”已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场被王兴称为“必须赢”的战争,虽被外界贴上“内卷”标签,但其背后折射出的行业变革与创新价值,却为中国零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美团的稳健基本面为竞争提供了坚实底盘,其“以战养战”的能力值得肯定。财报显示,美团一季度营收865.6亿元,同比增长18.1%;核心本地商业(外卖、酒旅、闪购)经营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39%;现金及等价物与短期理财合计超1800亿元,现金流环比增加超400亿。这种“盈利+储备”的双重优势,使其在补贴战中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关键的是,美团的成本控制能力持续优化:营业成本增速(13.8%)低于营收增速(18.1%),“三费”(营销、研发、行政)增速均低于营收,甚至在营收环比微降2%的情况下,营销开支与行政费用环比下滑10%左右。这说明美团并非盲目“烧钱”,而是通过精细化运营为长期竞争蓄力。这种“既要规模又要效率”的策略,为行业树立了健康竞争的标杆。

其次,即时零售的“多强争霸”正在打破传统电商的边界,推动供给侧创新与用户体验升级。美团闪购非餐饮品类日单量突破1800万单,3C、家电等京东传统优势品类增长显著;京东以“外卖高频拉低电子产品低频”的策略,一季度活跃用户增速达20%;淘天则试图通过即时零售解决流量焦虑,实现“高频带低频”的生态协同。这种跨平台、跨品类的竞争,本质上是对“即时需求”的深度挖掘——从“30分钟送外卖”到“1小时送手机”,消费者对“即买即得”的期待被彻底激活,而平台为满足这一需求,必须在供应链(本地商家接入)、配送(分钟级履约)、用户分层(年轻群体占比66.6%的“90后”)等环节持续创新。例如,美团通过“本地供给+即时配送”模式,将传统电商的“全国仓配”转化为“本地库存”,大幅缩短了交付时间;京东则依托自身3C供应链优势,将外卖用户转化为电子产品购买者,实现流量复用。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推动了整个零售行业向“即时化”“本地化”转型。

最后,多方竞争客观上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即时零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最后一公里”的履约能力,而美团、京东、淘天的投入正在推动配送网络的覆盖密度与效率提升。美团多年积累的骑手团队与智能调度系统,本就是其外卖业务的护城河,如今这一能力被复用至闪购;京东则依托物流体系优势,将外卖配送与原有快递网络整合;阿里通过饿了么与蜂鸟配送的协同,也在强化即时配送能力。这种“军备竞赛”式的投入,虽然短期成本高企,但长期将形成更高效的本地服务网络,甚至可能外溢至社区团购、生鲜零售等其他领域,带动整个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的升级。

反面评论:补贴战暗藏“囚徒困境”,过度投入或透支行业长期价值

尽管即时零售的竞争推动了行业创新,但其背后的“内卷”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当美团、京东、淘天均表态“不惜代价赢比赛”时,一场“谁都输不起,谁都停不下”的“鱿鱼游戏”已悄然开启,其潜在负面影响值得警惕。

第一,补贴战的“无限投入”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承压,甚至动摇基本盘。京东一季度新业务(含外卖)经营亏损从6.7亿扩大至13.3亿,经营利润率从-13.8%降至-23.1%,现金流环比减少96.59亿;阿里饿了么本地生活亏损超预期达23.2亿,且亏损幅度较前几季度扩大。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若长期持续,可能导致企业资源被过度消耗。例如,京东原本依赖3C电商的盈利模式,若外卖业务长期亏损且无法反哺主业务,可能削弱其在核心品类的竞争力;阿里若因即时零售投入过大,可能影响其在远场零售(如淘宝、天猫)的变革进程,重蹈“战略摇摆”的覆辙。更关键的是,美团虽现金流充裕,但若补贴战持续时间超预期(王兴已明确表示“无法给出全年财务指引”),其核心本地商业的利润增长也可能被拖累,影响投资者信心。

第二,过度竞争可能导致“价值错配”,企业忽视长期能力建设。当前各方竞争的焦点集中于用户补贴(如低价外卖、满减活动),但补贴带来的用户粘性往往脆弱——用户可能因“哪家便宜用哪家”而频繁切换平台,而非因服务质量或品牌忠诚度留存。这种“补贴依赖症”若持续,企业可能陷入“不补就流失,补多就亏损”的恶性循环。此外,商家端的生态健康也面临威胁:新闻提到,美团一季度在线营销收入增速环比下降,且低于配送和佣金收入增速,这反映出商家因平台竞争加剧而减少广告投放,持“观望态度”。若平台为争夺用户而压低佣金、提高补贴,可能挤压商家利润空间,导致优质商家流失;若平台为弥补亏损而提高佣金,则可能激化与商家的矛盾。这种“平台-用户-商家”三角关系的失衡,可能破坏本地生活服务的生态根基。

第三,“必须赢”的心态可能引发非理性决策,加剧行业内耗。王兴强调“美团是最大参与者,深耕10年最有利”,刘强东“上不封底”的投入决心,蒋凡“增长至上”的战略诉求,本质上都是“输不起”的焦虑驱动。这种焦虑可能导致企业过度关注市场份额,而忽视业务的本质逻辑。例如,京东外卖的核心逻辑是“高频拉低频”,但外卖与3C的用户需求场景差异较大(外卖是日常高频,3C是低频高客单),若用户因补贴使用外卖,却未必转化为3C购买者,这种“流量转化”的假设可能落空;淘天试图通过即时零售解决流量焦虑,但远场零售(如传统电商)与即时零售的用户心智不同(前者是“计划性购物”,后者是“即时性需求”),若二者未能有效协同,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内卷”中锚定长期价值,构建差异化护城河

即时零售的“多强争霸”,为创业者提供了一面“竞争镜像”:如何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生存并突围?结合新闻中的行业动态,以下建议或许能提供参考:

  1. 重视财务健康,保持“进可攻、退可守”的现金流储备。美团的高现金储备(超1800亿)与京东、阿里的现金流压力形成鲜明对比,这提示创业者:无论竞争多激烈,都需预留充足的“安全垫”。在扩张阶段,需平衡收入增速与成本控制,避免“为增长不计代价”;在收缩阶段,现金流是抵御风险的核心武器。建议创业者建立“动态现金流管理”机制,根据市场竞争态势调整投入节奏,确保至少6-12个月的“无收入生存能力”。

  2. 明确核心优势,构建“不可替代”的护城河。美团的配送网络、京东的3C供应链、阿里的电商生态,本质上都是各自的“护城河”。创业者需思考:自身的核心优势是技术(如智能调度系统)、资源(如本地商家合作),还是用户心智(如“即时配送”的品牌认知)?需将资源集中投入到优势领域,而非盲目跟随补贴战。例如,若擅长本地商家运营,可深耕“小而美”的垂直品类(如生鲜、医药),通过高复购率与用户粘性建立壁垒,避免与巨头在全品类上硬刚。

  3. 平衡短期补贴与长期价值,避免“用户薅羊毛”陷阱。补贴是吸引用户的有效手段,但需设计“补贴-留存”的转化路径。例如,通过补贴引导用户完成首次体验后,可通过会员体系(如月度配送费优惠)、精准推荐(基于用户消费数据的个性化服务)提升留存率;同时,需关注用户LTV(生命周期价值)与CAC(获客成本)的比值,若LTV长期低于CAC,补贴模式不可持续。创业者应将补贴视为“用户教育”的工具,而非长期竞争手段。

  4. 关注“用户真实需求”,而非单纯“价格战”。即时零售的核心是“即时性”与“便利性”,用户愿意为“30分钟送达”支付一定溢价。创业者可围绕这一需求优化服务:例如,提升配送时效(通过前置仓或本地仓储缩短履约时间)、丰富供给品类(接入更多本地特色商家)、优化售后体验(如“超时必赔”)。这些服务细节的提升,比单纯降价更能建立用户忠诚度。

  5. 灵活调整战略,避免“路径依赖”。新闻中提到,美团一季度减少用户补贴、不再披露外卖单量,可能是在根据竞争态势调整策略。创业者需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定期复盘业务数据(如用户留存率、商家满意度、单均成本),若发现当前策略(如补贴战)效果不及预期,需及时转向。例如,若补贴未能带来持续增长,可转而聚焦“服务质量”或“细分市场”,避免陷入“投入越多越难收手”的困境。

即时零售的“鱿鱼游戏”仍在继续,但竞争的本质从来不是“消灭对手”,而是“满足用户需求”。对创业者而言,在这场浪潮中保持清醒,锚定长期价值,或许比“赢得比赛”更重要。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