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评论:草根逆袭与国产替代的制造业突围样本
海安橡胶冲刺A股IPO的新闻,堪称中国制造业“逆袭”的典型案例。从农民工补胎工到“中国巨胎之王”,创始人朱晖的个人奋斗史与企业技术突围的双重叙事,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首先,创始人的“草根逆袭”精神为中国制造业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朱晖16岁辍学搬砖,从补胎工起步,凭借对行业的深度观察(发现国内巨胎市场被海外垄断的痛点)和“敢想敢干”的行动力,最终带领企业打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封锁。这种“从泥土里生长”的创业精神,恰恰是中国制造业最稀缺的“韧性基因”——没有高学历背书,没有资源依赖,靠的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对技术空白的持续攻坚。海安橡胶的成功证明,传统行业并非“没有故事”,关键在于创业者能否从产业链的“缝隙”中找到突破口。
其次,技术突破与进口替代的战略价值,为中国高端制造“出海”提供了示范。全钢巨胎曾是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堡垒”,尤其59/80R63规格巨胎此前仅有美、日两国掌握生产技术。海安橡胶通过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合作,成功研发该产品,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生产能力的国家。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在全球市场中撕开了一道“中国制造”的缺口。数据显示,2022年其全钢巨胎市占率达国内52.4%,境外收入占比超70%,俄罗斯市场贡献近半收入——这种“技术突围+市场抢占”的组合拳,正是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路径。
再者,商业模式创新与资本运作能力,为传统企业扩张提供了新范式。海安橡胶的“销售+矿用轮胎运营管理”双业务模式,形成了“卖产品+做服务”的生态闭环:既通过巨胎销售建立客户基础,又通过监控、维护服务增强客户粘性,这种“硬件+服务”的模式在传统制造业中实属少见。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资本运作能力——早期通过家族成员股权转让优化股权结构,引入金浦投资、红塔创投等顶流机构,后期又吸引紫金矿业、徐工股权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本入股,既解决了融资难题,又通过客户、供应商的“利益绑定”强化了产业链协同。这种“股权透明化+产业资本引入”的策略,为家族企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最后,业绩的持续增长验证了市场对其价值的认可。2022-2024年,海安橡胶营收从15.08亿元增至23亿元,净利润从3.54亿元增至6.79亿元,境外收入占比稳定在70%以上。尽管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放缓,但全球全钢巨胎市场年复合增长率5.18%、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的行业前景,仍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增长空间。
反面评论:技术隐患与市场风险下的IPO隐忧
尽管海安橡胶的成长路径令人振奋,但其冲刺IPO的过程中仍存在多重隐忧,需警惕“逆袭故事”背后的潜在风险。
首先,研发投入不足与技术壁垒薄弱,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作为一家宣称“打破垄断”的技术型企业,海安橡胶的研发投入数据却与行业地位不匹配。2022-2024年,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39%、3.48%、3.03%,低于行业平均3.6%;截至报告期末,73项专利中仅7项为发明专利,且研发团队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长期超75%(2023年上半年达75.94%)。这种“低投入、低学历”的研发结构,很难支撑其持续突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封锁。对比米其林等企业,其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5%,且核心技术团队多为博士及以上学历,海安橡胶若不提升研发强度,恐难维持“国产替代”的领先地位。
其次,市场高度集中与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导致业绩波动加剧。目前,海安橡胶境外收入超40%依赖俄罗斯市场,而这一市场的爆发与“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品牌退出直接相关。随着冲突趋缓,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巨头可能重返俄罗斯市场,叠加当地本土企业的崛起,海安橡胶的市场份额或面临挤压。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放缓(-4.58%至3.37%)已释放预警信号。此外,全球巨胎市场虽整体增长,但作为周期性制造业,其需求与矿产、基建等行业强相关,若全球经济下行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海安橡胶的产能消化与利润空间将面临双重压力。
再者,资本运作中的“套现”行为,可能影响投资者对长期价值的信心。创始人朱晖通过多次股权转让,将持股比例从100%降至47.82%,累计套现超3亿元。尽管这一操作优化了股权结构、引入了外部资本,但创始人过早且大规模套现,容易引发市场对其“是否专注长期经营”的质疑。尤其在IPO关键期,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而非短期资本收益,若朱晖后续继续稀释股权,可能削弱其对公司战略的掌控力,影响技术投入与市场拓展的节奏。
最后,家族企业治理的潜在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尽管早期通过股权转让清理了家族成员股权,但海安橡胶的外部机构股东中包括客户(如紫金矿业)、供应商等关联方,这种“利益相关者持股”模式虽能强化合作,但也可能导致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问题。例如,若客户同时是股东,可能存在“优先采购”的潜在倾向,一旦市场环境变化,这种非市场化的合作关系可能难以为继,甚至引发监管对“业绩真实性”的质疑。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逆袭”到“长青”的关键路径
海安橡胶的案例为创业者提供了多重启示,结合其经验与隐忧,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
技术投入需“量质并重”,避免“口号式创新”。技术突破是传统企业突围的核心,但需真金白银的投入与人才结构的优化。创业者应将研发费用占比设定为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如海安橡胶可提升至4%以上),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高端人才引进等方式改善研发团队学历结构,避免“低学历主导研发”的风险。此外,需注重发明专利的积累,技术壁垒的厚度决定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议价权。
-
市场布局要“分散风险”,构建抗周期能力。海安橡胶对俄罗斯市场的依赖值得警惕,创业者应通过“区域多元化+客户多元化”降低单一市场风险。例如,除俄罗斯外,可拓展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除矿产行业外,可探索风电、港口等场景的巨胎应用,避免因地缘政治或行业周期波动导致业绩大幅下滑。
-
资本运作要“平衡短期与长期”,避免“过度套现”。创始人需明确资本的工具属性:引入外部资本是为了支撑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而非单纯套现。朱晖的套现操作虽优化了股权结构,但需控制节奏,保留足够的持股比例以维持对公司战略的主导权。同时,引入产业链资本(如客户、供应商)时,需建立清晰的关联交易规则,避免监管风险。
-
商业模式要“强化粘性”,从“卖产品”到“卖服务”。海安橡胶的“销售+运营维护”闭环是亮点,创业者可借鉴这一思路,通过服务延伸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例如,在传统制造业中,可探索设备远程监控、预防性维护、数据服务等增值业务,将“一次性交易”转化为“长期合作”,增强抗竞争能力。
-
保持“创业初心”,警惕“资本异化”。朱晖从补胎工到IPO创始人的逆袭,核心动力是“打破垄断”的使命感。创业者需避免因资本介入而偏离主业,需始终将资源聚焦于产品力提升与客户需求满足。尤其在IPO阶段,更应关注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市值波动,以技术创新与市场口碑为“长青”基石。
结语:海安橡胶的IPO之旅,既是草根创业者的“逆袭勋章”,也是中国制造业“突围”的缩影。其成功经验证明,传统行业仍有巨大的创新空间,而其暴露的问题也警示:技术投入、风险分散、资本平衡是从“逆袭”到“长青”的必答题。对于创业者而言,海安橡胶的故事不仅是“爽文”,更是一部需要逐字研读的“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