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原文《SEO已死,GEO当道,品牌营销新战场:如何让AI记住你?》
正面评论:GEO重构营销逻辑,开启品牌与AI深度协同的新纪元
在AI技术重塑互联网生态的大背景下,GEO(生成引擎优化)的兴起标志着品牌营销从“流量争夺”向“认知渗透”的关键跃迁。这一变革不仅是工具层面的升级,更是营销底层逻辑的重构,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内容价值回归,推动营销从“关键词堆砌”到“结构化表达”的升级
传统SEO的核心是“关键词争夺”,品牌为了提升搜索排名,往往通过重复关键词、堆砌热门词等方式“讨好”搜索引擎算法,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体验被牺牲。而GEO的核心是“让AI记住你”,大语言模型(LLM)更偏好逻辑清晰、易解析的结构化内容——例如分点列表、总结性段落、层级分明的信息框架。这种转变倒逼品牌重新思考内容生产逻辑:不再依赖“关键词密度”,而是聚焦内容的信息密度、可理解性和可提取性。
以Canada Goose的实践为例,其通过分析ChatGPT对品牌的描述,发现模型不仅关注“保暖”这一功能属性,更倾向于引用品牌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深层价值。这意味着,GEO时代的内容需要兼具“信息颗粒度”与“情感共鸣度”,既让模型能高效提取关键信息,又能通过结构化表达传递品牌核心价值。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内容质量”的重新定义,推动营销回归“用户真实需求”与“品牌核心价值”的本质。
二、营销指标从“流量”转向“认知”,品牌影响力评估更精准
SEO时代的核心指标是点击率、搜索排名,这些数据反映的是用户“主动发现”品牌的能力,但无法直接关联用户对品牌的真实认知。GEO的核心指标是“引用率”,即品牌被AI模型主动提及、推荐的频率,这一指标更直接地反映了品牌在AI“知识库”中的渗透程度。例如,Semrush、Ahrefs等工具推出的新功能,能帮助企业追踪品牌在AI回答中的可见性,甚至监测模型对品牌的“情绪倾向”(如正面、中立或负面提及)。
这种指标的转变,让品牌营销效果评估从“流量表象”深入到“认知实质”。例如,一个品牌可能在搜索引擎中排名靠后(低点击率),但如果其内容被LLM高频引用(高引用率),则意味着它已在AI的“隐性知识库”中建立了存在感。当用户通过AI获取信息时,该品牌可能通过模型的“主动推荐”触达用户,这种触达的精准度和可信度甚至高于传统搜索广告。因此,GEO为品牌提供了更高效的“认知渗透”路径。
三、催生平台级机会,构建品牌与AI交互的新生态
与SEO时代“工具分散、缺乏网络效应”的市场格局不同,GEO正在催生集中化的平台机会。传统SEO工具(如关键词分析、反向链接监测)仅解决单一环节问题,而GEO需要品牌与LLM进行全链路交互——从内容生成、模型训练数据渗透、输出提示优化到引用效果监测。这一需求推动了新创平台的涌现,如Profound、Goodie等,它们不仅提供工具,更扮演“品牌与AI交互的桥梁”角色:通过分析LLM的隐性偏好(如对新闻内容与社交媒体的优先级、训练集更新趋势),帮助品牌实时调整策略;通过记录品牌在生成平台上的存在与性能,形成可迭代的“AI交互数据库”。
这种平台化趋势的意义在于,它将分散的营销行为整合为系统化的“AI认知管理”,形成网络效应:越多品牌使用平台服务,平台积累的LLM交互数据越丰富,对模型行为的预测越精准,进而吸引更多品牌加入。未来,这类平台可能成为品牌在AI时代的“基础设施”,甚至与LLM提供商形成深度合作,主导新的营销生态。
反面评论:GEO的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品牌需警惕“技术依赖”陷阱
尽管GEO为营销带来了新机遇,但其作为新兴范式,仍面临技术、市场和竞争层面的多重挑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一、技术不确定性:模型迭代加速,品牌“被记住”的门槛波动剧烈
GEO的核心依赖是LLM的“记忆机制”,但大语言模型的训练逻辑、数据偏好和输出规则仍处于快速迭代阶段。例如,OpenAI的GPT系列、谷歌的Gemini等模型,其训练集的更新(如新增或剔除某些数据源)、注意力机制的调整(如对长文本与短文本的处理差异),都可能导致品牌内容的“引用率”突然下降或上升。
当前,GEO策略中“模型是否优先新闻内容而非社交媒体”“偏好如何随训练集变化”等关键问题仍属于“假设性推测”,缺乏稳定的规律可循。这意味着,品牌投入资源优化的内容结构,可能因一次模型更新而失效;新创平台提供的“模型行为预测”服务,也可能因技术黑箱而出现偏差。例如,某品牌可能通过调整内容结构提升了短期引用率,但模型下一次训练时若加入了更严格的“来源可信度”评估,其引用率可能瞬间暴跌。这种技术不确定性,使得GEO策略的“长期有效性”难以保证。
二、数据控制风险:平台集中化可能加剧“信息茧房”与垄断
GEO的平台化趋势虽带来效率提升,但也隐含数据控制的风险。随着Profound、Goodie等平台积累大量品牌与LLM交互的数据,它们可能掌握“模型偏好”的核心机密,进而形成数据垄断。例如,平台若与LLM提供商达成合作,可能优先将合作品牌的内容注入模型训练集,导致未合作品牌的引用率被压制。这种情况下,GEO可能从“公平竞争工具”异化为“头部品牌的特权”,中小品牌因无法负担平台服务费用或缺乏数据积累,更难在AI“知识库”中获得存在感。
此外,平台对品牌“AI交互数据”的垄断,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模型的输出逐渐被少数平台主导的品牌内容覆盖,用户通过AI获取的信息趋于同质化,反而削弱了多样性。例如,若某平台在美妆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合作品牌的内容可能被模型高频引用,而小众品牌的创新信息则被“遗忘”,最终损害市场活力。
三、中小品牌的生存挑战:从“流量争夺”到“认知争夺”的门槛升级
SEO时代,中小品牌尚可通过精准关键词布局、低成本内容生产(如博客、社交媒体)在搜索排名中获得一席之地。但GEO时代,“被AI记住”需要更复杂的能力:不仅要优化内容结构,还要理解模型的隐性偏好(如对长文本的解析能力、对多模态数据的处理倾向);不仅要生产内容,还要通过平台工具监测引用率、调整策略。这些能力的构建需要技术、数据和资金的投入,中小品牌可能因资源不足而陷入劣势。
例如,某中小服装品牌若想提升在AI中的引用率,需购买GEO平台的分析服务(可能年费数十万),雇佣专业团队优化内容结构(需懂自然语言处理与品牌营销的复合人才),甚至与平台合作“微调模型行为”(可能涉及额外成本)。而头部品牌如Canada Goose,凭借资金和资源优势,可快速完成这些布局,进一步扩大认知差距。这种“认知资源的马太效应”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提升,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GEO浪潮中“主动适应”与“差异化突围”
面对GE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创业者需以“动态适应”为核心策略,兼顾短期落地与长期布局,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优化内容结构,构建“AI友好型”内容体系
创业者应摒弃“关键词堆砌”的旧思维,转向“结构化表达”。内容需具备清晰的逻辑层级(如总分总结构)、关键信息的分点呈现(如使用数字列表、小标题)、核心价值的总结性提炼(如每段结尾用一句话概括)。同时,需结合品牌所在行业的特性,测试不同内容形式的引用效果——例如,科技类品牌可增加技术参数的表格化呈现,消费类品牌可强化用户故事的场景化描述,提升模型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效率。
二、善用工具,动态监测“引用率”与模型偏好
中小创业者可优先选择轻量级GEO工具(如Semrush、Ahrefs的基础版服务),定期追踪品牌在主要LLM(如ChatGPT、Gemini)中的提及频率、情绪倾向(正面/负面)及关联关键词。同时,关注模型更新动态(如OpenAI的API文档、谷歌的AI博客),及时调整内容策略——例如,若某模型新增了“优先引用近3个月内的内容”规则,创业者需加强近期内容的更新频率。
三、聚焦垂直场景,打造“不可替代”的认知标签
面对头部品牌的资源优势,中小创业者应聚焦垂直细分场景,通过“深度内容”构建AI的“专属记忆点”。例如,一家专注“户外露营厨具”的创业公司,可围绕“高海拔烹饪技巧”“轻量化厨具设计”等垂直话题生产长文、教程视频,这些内容因专业性强、覆盖场景具体,更易被模型识别为“独特知识”,从而提升引用率。同时,可通过用户UGC(如露营者的使用反馈)丰富内容维度,增加模型引用的“多源验证”可能性。
四、平衡新旧营销方式,避免“技术依赖”陷阱
GEO虽代表未来趋势,但传统SEO、社交媒体营销等方式仍有其价值。创业者需构建“混合营销矩阵”:在GEO领域投入资源优化内容结构、监测引用率;在SEO领域保留核心关键词布局(针对仍依赖搜索引擎的用户);在社交媒体领域强化用户互动(积累UGC内容,间接提升AI对品牌的“多源认知”)。这种平衡策略既能抓住GEO的新机遇,又能规避单一技术路径的风险。
五、关注平台动态,谨慎选择合作方
对于有意借助GEO平台的创业者,需谨慎评估平台的技术能力与数据透明度。优先选择提供“模型行为预测逻辑公开”“引用率计算方法可解释”的平台,避免因“黑箱操作”导致资源浪费。同时,可通过小规模测试(如投放1-3个月的GEO服务)验证平台效果,再决定是否扩大合作。
结语:GEO的兴起是AI时代营销逻辑的必然演进,它既带来了内容价值回归、认知渗透精准化的机遇,也伴随着技术不确定性、数据垄断的风险。创业者需以“主动适应”的姿态拥抱变化,通过优化内容、善用工具、聚焦垂直场景等策略,在AI的“知识库”中建立独特存在感,同时保持对风险的警惕,避免陷入“技术依赖”的陷阱。未来,能在GEO浪潮中突围的品牌,必将是那些既懂AI逻辑、又坚守用户价值的“智能+人文”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