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5月30日

创业时评《盒马“晚安牛奶”不到一周3200+人下单,越来越多品牌盯上“睡眠经济”》

点击阅读原文《盒马“晚安牛奶”不到一周3200+人下单,越来越多品牌盯上“睡眠经济”》

正面评论:睡眠经济风口下,“晚安牛奶”是需求驱动的创新突围

近年来,“睡眠经济”持续升温,《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为食品饮料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切口。盒马“晚安牛奶”的推出,正是品牌敏锐捕捉这一趋势、以产品创新回应消费者痛点的典型案例,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首先,“晚安牛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喝牛奶助眠”这一民间经验转化为科学化、具象化的产品形态。传统认知中,牛奶助眠多被归因于心理安慰或“饱腹感带来的放松”,而盒马联合三元通过专利技术(控制奶牛光照周期、增加色氨酸饲料)提升牛奶中“原生褪黑素”含量,将这一经验与科学成分(褪黑素)建立关联,本质上是对消费认知的升级。这种“用技术验证民间智慧”的思路,既保留了消费者对牛奶的天然信任感,又通过技术背书增强了产品的“科技感”,为食品功能化探索了新路径。

其次,产品定位精准切中了“睡眠焦虑”的消费心理。在快节奏社会中,失眠人群普遍存在“既想改善睡眠,又不愿依赖药物”的矛盾需求。褪黑素保健品虽有效,但“药片”形态容易引发“药物依赖”的心理负担;而“晚安牛奶”以“日常饮品”的形式出现,将助眠场景融入“睡前一杯奶”的生活习惯,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温和改善”的期待,又通过“原生成分”的宣传降低了对人工添加的顾虑。这种“优雅助眠”的定位,本质上是对消费场景的深度挖掘——不是替代保健品,而是提供一种更符合生活方式的补充选择。

再者,“晚安牛奶”的上市也反映了食品饮料行业向“细分功能化”转型的积极趋势。从蒙牛“晚上好”添加GABA和茶氨酸,到光明“舒睡奶”加入酪蛋白酶解物,再到元气森林等品牌推出助眠饮料,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围绕“睡眠”这一健康刚需,通过成分创新、技术升级打造差异化产品。这种趋势不仅推动了行业的产品结构优化(从“基础营养”向“功能营养”延伸),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有助于培育“食品+健康”的新消费生态。

最后,短期的市场反馈验证了产品的市场潜力。上线一周3200+的下单量,以及小红书等平台的用户自发分享(晒睡眠数据、讨论效果),说明消费者对这类产品存在明确的尝鲜意愿和需求。这种“需求-产品-反馈”的正向循环,既为盒马在自有品牌矩阵中增加了一个“健康标签”的爆款,也为行业提供了“如何用创新产品激活细分市场”的参考样本。

反面评论:效果存疑、营销边界与行业隐忧,“助眠食品”需跨过信任门槛

尽管“晚安牛奶”的市场表现亮眼,但其作为“助眠食品”的核心争议——“真正有效还是安慰剂效应”——仍未解决。从科学依据、营销尺度到行业规范,这一赛道的潜在问题值得警惕。

首先,产品的实际助眠效果存疑,“剂量鸿沟”可能导致消费者预期落空。根据公开数据,一盒“晚安牛奶”(250ml)含褪黑素12500pg(即1.25×10⁻⁸克),而保健品中褪黑素的每日推荐剂量为1-3毫克(即1×10⁻³-3×10⁻³克),两者相差近10万倍。换言之,若想通过“晚安牛奶”达到保健品的褪黑素摄入量,需每天饮用8万-24万瓶,这显然不现实。尽管品牌强调“原生褪黑素”可能更易吸收,且牛奶中的其他成分(如钙、色氨酸)可能协同助眠,但目前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明“低剂量原生褪黑素牛奶”的实际助眠效果。部分消费者晒出的“智能手表睡眠数据改善”,可能更多是心理暗示(安慰剂效应)或个体差异的结果,难以作为普遍有效性的依据。

其次,营销宣传的“模糊边界”可能引发信任危机。盒马“晚安牛奶”的产品名直接关联“晚安”场景,宣传中强调“10+倍原生褪黑素”,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喝牛奶=助眠”的直接联想。但品牌未明确标注“褪黑素含量与保健品的剂量差异”,也未提示“效果需长期验证”等信息。这种“暗示功能”而非“明确说明”的营销方式,虽能短期吸引流量,却可能导致消费者因效果未达预期而产生被欺骗感。此前,科学辟谣平台已指出“茶氨酸改善睡眠无明确证据”,若未来更多“助眠食品”被证实效果有限,可能引发行业信任滑坡。

再者,行业标准缺失可能导致产品良莠不齐。目前,我国对“助眠食品”的成分添加、功效宣称尚无明确的国家标准,仅保健品需通过“蓝帽子”认证(需提供功效验证),而普通食品只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即可。这意味着,企业可自由添加GABA、茶氨酸、褪黑素(需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成分,并以“助眠”为营销卖点,却无需对实际效果负责。这种监管真空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夸大成分功效或降低成本(如添加低剂量无效成分),最终损害消费者对“助眠食品”的整体信任。

最后,低温短保的产品特性可能限制市场拓展。盒马“晚安牛奶”保质期仅15天,需2-6℃冷藏,这对供应链的仓储、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高了终端售价(目前盒马APP显示单瓶价格约15元,是普通牛奶的2-3倍)。高成本、短保质期可能限制其在低线城市或便利性渠道的覆盖,若后续销量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品牌持续投入的动力。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需求与信任之间,走出“助眠食品”的可持续路径

“睡眠经济”的风口下,创业者若想在“助眠食品”赛道站稳脚跟,需平衡创新热情与科学严谨,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1. 以科学验证为核心,建立效果信任
    消费者对“助眠食品”的核心诉求是“有效”,因此创业者需投入资源进行成分功效研究。例如,可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小规模人体实验,验证产品中关键成分(如原生褪黑素、GABA)在实际摄入剂量下的助眠效果;或通过长期用户跟踪(如30天睡眠数据监测)收集实证,用数据替代营销话术。此外,需明确标注成分含量及与保健品的剂量对比,避免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

  2. 以场景化创新为突破,强化产品不可替代性
    “助眠食品”的优势在于“日常化”,创业者可围绕“场景”而非“功效”进行差异化设计。例如,推出“睡前仪式感”包装(如小瓶装、独立包装),或结合其他助眠元素(如香氛、舒缓音乐)打造“助眠套装”;也可针对特定人群(如学生、职场人、老年人)设计不同成分组合(如学生需缓解焦虑,职场人需放松神经),提升产品与细分需求的匹配度。

  3. 以透明化为原则,规范营销宣传
    避免使用“保证助眠”“等同于褪黑素片”等绝对化表述,转而采用“有助于放松”“辅助改善睡眠质量”等更严谨的描述。同时,在产品详情页或宣传材料中增加“成分科普”(如解释褪黑素的作用机制、牛奶中其他助眠成分的协同效应),帮助消费者理性认知产品价值,减少“安慰剂效应”带来的信任风险。

  4. 以供应链优化为支撑,降低成本提升可及性
    针对低温短保产品的高成本问题,创业者可探索“本地化生产+区域化供应”模式(如在核心城市周边布局工厂),缩短运输半径;或与连锁便利店、社区团购平台合作,通过高频次、小批量配送降低损耗。此外,可尝试开发常温款产品(如采用超高温灭菌技术),扩大消费场景覆盖,满足不同渠道的需求。

  5. 关注行业规范动态,提前布局合规性
    随着“助眠食品”市场规模扩大,监管部门未来可能出台相关标准(如成分添加限量、功效宣称规范)。创业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主动参与行业协会的标准制定,提前调整产品配方和宣传策略,避免因合规问题陷入被动。

结语:
盒马“晚安牛奶”的走红,是睡眠经济爆发与食品功能化趋势的缩影。它既展现了消费者对“温和健康解决方案”的渴望,也暴露了“助眠食品”在效果验证、营销规范上的挑战。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一赛道的机会在于“用创新满足需求”,但核心竞争力始终是“用科学建立信任”。只有兼顾需求洞察与科学严谨,才能让“助眠食品”从“安慰剂”成长为真正的“健康消费品”。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