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5月31日

创业时评《国产片放弃端午档》

点击阅读原文《国产片放弃端午档》

正面评论:档期策略理性化与市场生态调整的积极信号

2025年端午档的“国产片集体缺位”现象,虽直观呈现市场低迷,但背后也折射出电影行业在经历多年粗放式发展后,开始走向更理性的档期策略调整。这种调整虽显阵痛,却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埋下了关键伏笔。

首先,“战术放弃”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过往电影市场常陷入“档期内卷”的怪圈:无论影片质量如何,制片方为抢占头部档期(如春节、国庆)不惜重金营销,甚至强行“挤档期”,导致大量低质影片在热门档期扎堆,最终票房惨淡、资源浪费。2025年端午档的“主动放弃”,恰恰是行业对“无效竞争”的反思——与其让中小体量国产片在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档期当“炮灰”,不如集中资源主攻更具潜力的暑期档、国庆档等核心档期,避免资金和宣发成本的无谓消耗。这种策略调整,本质上是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的信号。例如,新闻中提到“行业更相信:哪怕在暑期档内卷,也绝不在端午档当炮灰”,正是这种理性思维的直接体现。

其次,引进片支撑档期下限,维持市场基础活力。尽管国产片集体缺位,但《碟中谍8》《哆啦A梦》等引进片的存在,仍为端午档提供了基本的市场供给。尤其是《碟中谍8》作为系列IP,凭借成熟的工业化制作和全球影响力,预计能贡献3.5亿左右票房,成为档期“压舱石”。这种“引进片保底+国产片避战”的模式,短期内稳定了市场热度,避免档期彻底“冷场”,也为后续国产片蓄力提供了缓冲空间。从历史数据看,2018年端午档的巅峰表现(9.12亿票房)便得益于《侏罗纪世界2》等好莱坞大片的加持,说明引进片对非核心档期的市场激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观众娱乐多元化倒逼内容升级。新闻中提到“观众平均年龄提升,年轻人有了更多元的娱乐活动”,这一现象虽导致端午档吸引力下降,但也倒逼电影行业重新审视内容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当观众不再为“档期仪式感”买单,而是更注重影片本身的质量和类型创新时,制片方必须从“蹭档期”转向“造内容”。例如,2023年《消失的她》以悬疑类型带活端午档,正是内容驱动市场的典型案例;而2025年端午档缺乏类似“黑马”,恰恰暴露了当前国产片在类型创新和内容深度上的不足,这种市场反馈将推动行业更聚焦于优质内容的开发。

反面评论:国产片集体缺位背后的行业隐忧

尽管2025年端午档的“战术放弃”有其合理性,但其暴露的行业问题更需警惕——国产片竞争力下滑、档期生态失衡、市场信心受挫等,若不及时应对,可能影响电影产业的长期发展。

其一,国产片集体缺位暴露创作疲软。端午档作为连接暑期档的过渡档期,本应是中小成本类型片的“试验场”,但2025年的片单中,国产真人电影仅有《私家侦探》一部且预售低迷,动画电影《时间之子》也难敌《哆啦A梦》《星际宝贝史迪奇》等引进IP。这种“无片可用”的尴尬,反映出国产片在类型化、工业化层面的短板:既缺乏《消失的她》式的“档期定制型”黑马,也缺乏《侏罗纪世界》式的工业化大片。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端午档已暴跌至3亿+,2025年进一步“放弃”,说明行业并未在一年间找到应对非核心档期的有效策略,创作端的疲软已从“偶然失利”演变为“系统性困境”。

其二,档期生态失衡威胁长期发展。电影市场的健康运转依赖“核心档期+非核心档期”的阶梯式布局:核心档期(春节、国庆)支撑票房基本盘,非核心档期(端午、清明)则承担类型探索、培育观众、分流压力的功能。但当前市场呈现“核心档期内卷、非核心档期塌陷”的极端分化——2025年春节档虽创造“前无古人”的票房神话,但后续清明、五一、端午档连续暴跌,导致全年累计票房被2018年超越。这种“一极独大、其余皆弱”的生态,不仅削弱了市场抗风险能力(如某核心档期遇冷可能导致全年票房崩盘),更挤压了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间,最终可能导致创作生态单一化(仅能支撑大制作,无法培育多样化类型)。

其三,市场信心下滑加剧行业恶性循环。制片方“放弃端午档”的决策,本质是对市场需求的悲观预期。当行业普遍认为“非核心档期无观众”,便会减少对这些档期的内容投入,进而导致档期进一步冷清,形成“无片→无观众→更无片”的恶性循环。新闻中提到“端午档片单连2018、2019年普通周末的片单都比不了”,正是这种恶性循环的体现。更严峻的是,这种信心下滑可能蔓延至核心档期——若行业过度依赖“爆款押注”,忽视对非核心档期的培育,未来核心档期的竞争将更加残酷,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调整中寻找破局之道

对于电影行业的创业者(制片方、发行方等)而言,2025年端午档的“放弃”既是危机,也是重新审视行业逻辑、探索新路径的机遇。结合当前市场问题,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1. 重新定义“档期价值”,探索非核心档期的类型化开发。非核心档期(如端午、清明)并非“无效市场”,而是需要更精准的类型匹配。例如,2023年《消失的她》以“悬疑+情感”类型切中端午档“家庭+社交”的观影场景,证明中小成本类型片仍有机会。创业者可针对非核心档期的观众特征(如端午档的“短途出游+家庭聚会”场景),开发“轻量级、强情绪、高话题”的类型片(如轻喜剧、家庭伦理、短平快悬疑),避免与核心档期的“大体量视效片”直接竞争。

  2. 强化内容工业化能力,提升国产片竞争力。国产片在非核心档期的缺位,根本原因是内容竞争力不足。创业者需从“档期依赖”转向“内容驱动”,加强剧本开发、工业化制作(如特效、服化道)、类型创新(如科幻、奇幻、现实题材的细分领域)等能力。例如,可借鉴《流浪地球》系列的工业化经验,或《人生大事》《奇迹·笨小孩》的现实题材创新,打造“小而美”但“质量硬”的作品,在非核心档期建立口碑优势。

  3. 优化档期策略,构建“核心+非核心”的阶梯式布局。避免将所有资源押注核心档期,而是通过“核心档期保基本盘、非核心档期做类型试验”的策略,分散风险并培育多样化创作生态。例如,可将大体量视效片放在春节、国庆档,中小成本类型片放在端午、中秋档,动画电影放在六一、寒假档,形成差异化的档期占位,同时通过“跨档期宣发”(如端午档影片提前在清明档点映预热)提升市场关注度。

  4. 关注观众需求变化,强化“情感连接”与“社交属性”。面对观众娱乐多元化的趋势,创业者需更深入研究观众的真实需求——电影不仅是“视听消费”,更是“情感体验”和“社交货币”。例如,针对年轻观众的“打卡式观影”需求,可设计“影片+主题活动”(如端午档结合传统民俗的观影互动);针对家庭观众的“陪伴式观影”需求,可开发“全年龄向”的合家欢类型片(如温馨喜剧、动画电影),通过强化情感共鸣和社交属性,提升非核心档期的吸引力。

2025年端午档的“国产片放弃”,既是电影行业深度调整的阵痛,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正视问题、主动变革,行业才能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重新构建健康、多元的生态。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