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5月31日

创业时评《59元/位,为什么吃不垮牛肋条自助?》

点击阅读原文《59元/位,为什么吃不垮牛肋条自助?》

正面评论:牛肋条自助的“极致性价比”重构大众餐饮逻辑

在消费分级与价格战席卷餐饮业的当下,牛肋条自助的爆发式扩张堪称一场“大众餐饮的降维实验”。其以59-79元/位的低价、“鲜切牛肋条不限量”的强吸引力,迅速在全国大小城市扎根,甚至被称作“比蜜雪冰城繁殖更快”的餐饮新物种。这一模式的成功,本质上是对大众餐饮底层逻辑的精准拿捏——通过极致的成本控制、运营效率优化与用户需求洞察,重构了“高价值感食材+低价”的消费场景。

首先,牛肋条自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限制供应”与“品类精简”的运营策略。不同于传统自助餐“大而全”的铺张,牛肋条自助将SKU压缩到极致:仅五六种调味牛肋条、两种基础猪肉、少量蔬菜和小食,菜单厚度甚至不及肯德基。这种“减法哲学”直接降低了供应链复杂度:单一食材(牛肋条)的规模化采购能大幅压低进货成本;精简的菜品减少了库存损耗和后厨管理难度,菜单SKU减半带来的管理成本可能下降4-5倍(如新闻中所述)。同时,烤肉的“自助烹饪”属性天然限制了顾客的进食效率——从取肉、烤至成熟需要时间,顾客难以像吃成品自助餐那样快速“扫货”,进一步控制了单客食材消耗。这种“被动限流”比传统自助餐的“排队档口”“拖延上菜”更隐蔽,用户体验更友好,却同样有效降低了损耗。

其次,牛肋条自助精准抓住了消费者的“价值获得感”。牛肉作为传统认知中的“高价值食材”,在大众餐饮中常因价格门槛被排除在“管饱”选项外(如兰州牛肉面的“牛肉刮痧”现象)。而牛肋条自助通过“明档鲜切+现烤”的可视化操作,配合“不限量”的承诺,将牛肉从“点缀”升级为“主菜”,让消费者产生“花低价实现牛肉自由”的强烈满足感。这种情绪价值的塑造,恰好契合了后疫情时代“既要性价比又要品质感”的消费心理,成为其快速破圈的关键。

最后,模式的轻资产特性推动了快速复制。牛肋条自助无需专业厨师,肉品由供应链工厂预切、预调味,普通员工简单培训即可上岗;门店采用密集桌椅、全自助服务,人力成本压缩至传统餐饮的1/3甚至更低;标准化的食材处理和极简的菜单设计,让单店模型高度可复制。这种“低门槛、高复制性”的模式,使其能在半年内快速渗透市场,成为资本和创业者眼中的“优质赛道”。

反面评论:牛肉价格波动与同质化陷阱下的“繁荣隐忧”

尽管牛肋条自助的商业模式看似“完美”,但其繁荣本质上是“牛肉价格下行周期”与“消费需求匹配”的阶段性产物,隐藏着多重风险。若核心变量(如牛肉价格、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这一模式的脆弱性将迅速暴露。

首当其冲的是对牛肉价格的高度依赖。牛肋条自助的低价逻辑建立在牛肉成本的“历史性低位”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牛肉(去骨统肉)均价约85元/公斤,2025年已降至60元/公斤,叠加进口和国内产量增长(2024年进口+13万吨、国内增产26万吨),牛肉供应宽松推动成本下降。但2025年4月起,牛肉价格已出现止跌回升迹象,若未来因养殖成本上升、进口政策调整或需求反弹导致牛肉价格持续上涨,牛肋条自助的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以单店日消耗100公斤牛肉计算,若牛肉价格每公斤上涨10元,单日成本将增加1000元,月成本增加3万元;若价格回升至85元/公斤的2022年水平,单店月成本将暴增7万元。对于客单价仅59-79元、单客食材成本占比超50%的牛肋条自助而言,这将直接导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其次是同质化竞争引发的“价值感稀释”。牛肋条自助的模式门槛低、复制快,当前市场已出现“繁殖速度超过蜜雪冰城”的野蛮扩张。当同一商圈内出现3-5家同类门店时,消费者的“新鲜感”将快速消退,商家不得不通过降价或“隐性减配”(如缩小肉切厚度、减少调味种类)维持竞争力。而“减配”将直接破坏其核心卖点——“鲜切牛肋条不限量”的价值感,导致用户流失。更严峻的是,若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冷冻肉或劣质牛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反噬整个品类的口碑。

最后是“单品类依赖”的抗风险能力不足。牛肋条自助的菜单极度精简,本质上是“用牛肉的高价值感覆盖其他品类的低价值”。但这种模式缺乏“第二增长曲线”:当牛肉不再是“稀缺价值符号”(如猪肉因非洲猪瘟价格飙升时,牛肉的“相对低价”优势可能弱化),或消费者对“自助烤肉”的兴趣转移(如转向火锅、快餐等其他品类),牛肋条自助难以通过调整菜单结构维持客流。对比之下,火锅自助、日料自助等品类虽同样聚焦单品类,但通过汤底、蘸料、配菜的多样化仍能保持一定灵活性,而牛肋条自助的“极简菜单”使其几乎没有调整空间。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成本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转型路径

对于投身牛肋条自助或类似低价餐饮赛道的创业者,需清醒认识到当前模式的“阶段性红利”属性,尽早布局抗风险能力,从“极致成本控制”向“可持续价值创造”转型。具体建议如下:

  1. 建立弹性供应链,对冲食材价格风险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牛肉供应商或采购渠道,可与多个产地(如国内养殖基地、进口商)签订长期协议,或通过期货工具锁定部分牛肉采购成本。同时,预留10%-15%的“食材替换空间”(如在牛肉价格上涨时,推出“牛肋条+羊肋条”双主打,或增加高性价比的鸡肉、鱼肉品类),既能保持“肉品管饱”的核心卖点,又能分散成本压力。

  2. 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品牌粘性
    尽管牛肋条自助主打“自助”,但可通过细节优化提升用户体验,避免因“过度节省”损害口碑。例如:增加烤肉小贴士(如“最佳烤制时间”“蘸料搭配建议”)帮助用户更好烹饪;优化小食台的新鲜度(如蔬菜、水果每2小时补货);提供免费的围裙、湿纸巾等增值服务。这些投入能以较低成本提升用户满意度,形成“低价但不廉价”的品牌认知。

  3. 探索“单品类+场景创新”,突破同质化竞争
    可尝试将牛肋条自助与特定场景结合(如“夜宵社交”“家庭聚餐”),通过场景差异化构建壁垒。例如:针对年轻人推出“深夜烤肉+精酿啤酒”套餐,针对家庭客群增加儿童友好设施(如儿童餐具、游乐区);或引入“主题化”设计(如工业风、国潮风),强化品牌记忆点。通过场景创新,将“吃牛肉”升级为“吃体验”,降低对价格战的依赖。

  4. 储备多品类能力,应对消费周期变化
    在扩张过程中,可逐步培养多品类运营能力(如同步测试“牛肋条火锅”“牛骨汤粉”等衍生产品),为未来牛肉价格周期上行或消费者偏好转移时的转型做准备。例如:当牛肉成本上涨时,可将部分门店转型为“牛肋条+牛杂火锅”双模式,利用牛杂的低成本补充利润;或通过预制菜业务(如销售调味牛肋条半成品)拓展To C渠道,降低对单店堂食的依赖。

结语:牛肋条自助的爆发,是大众餐饮“成本效率革命”的缩影,但其繁荣依赖于特定的市场条件。对创业者而言,短期可抓住红利快速布局,但长期必须跳出“极致抠门”的思维,通过供应链韧性、用户价值提升和场景创新,将“阶段性机会”转化为“可持续竞争力”。毕竟,餐饮业的终极战场,永远是“用户需求”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平衡。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