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原文《职业教育「钱景」如何?尚德、知乎、传智 2025Q1 财报的真相》
正面评论:职业教育转型期的韧性突围与价值深耕新范式
2025年Q1职业教育企业财报的公布,为行业发展注入了一剂“清醒剂”——当资本热潮退去、规模扩张逻辑失效,尚德、知乎、传智教育三家企业的差异化表现,恰恰印证了职业教育正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的积极信号。
首先,企业韧性与盈利可持续性成为关键竞争力。以尚德机构为例,尽管其核心高等教育课程收入持续萎缩、新增学员数同比减少3.8%,但凭借85.2%的高毛利率和精细化成本管控,仍实现了连续16个季度盈利,净利润率达15.4%。这种“逆增长”能力并非偶然:通过优化教师及研发团队结构,其收入成本和产品开发费用分别下降6.3%和11%,将有限资源集中于高回报环节;同时,5.962亿元的现金储备为业务转型提供了充足“弹药”。这种“收缩战线、积蓄力量”的策略,展现了企业在行业下行周期中的生存智慧——盈利不是靠盲目扩张,而是靠效率提升与风险抵御能力。
其次,内容与技术的深度协同为商业模式创新打开空间。知乎的历史性扭亏(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694万元),正是这一逻辑的典型体现。尽管职业培训收入因收购业务收缩下降34.9%,但其通过AI优化内容分发,提升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同时大幅削减营销费用(-32.9%)和研发费用(-28.1%),成功在营收下滑中挤出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知乎知学堂覆盖考研、考公等30多个品类,累计服务超2000万学员,其职业教育业务与社区专业内容的协同效应,正在构建“内容引流-培训转化-用户留存”的闭环生态。这种“以内容为根基、以技术为杠杆”的模式,为知识付费平台向职业教育延伸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最后,业务边界拓展与需求多元化响应成为行业共识。尚德从“工具型教育”向“成长型教育”转型,将业务延伸至兴趣教育与综合素养提升;传智教育筹备建设营利性全日制统招高校,试图打通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壁垒。这些动作背后,是对用户需求变化的精准捕捉——职业教育的用户已从“单一考证”转向“终身成长”,从“技能填补”转向“价值提升”(如银发群体的兴趣学习、职场人综合素养的长期培养)。企业主动拓宽业务边界,本质上是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教育服务体系,这不仅能对冲单一赛道的周期性风险,更能通过满足用户全生命周期需求提升付费粘性。
反面评论:增长隐忧与转型阵痛下的行业挑战
尽管财报释放了积极信号,但三家企业的“成绩单”也暴露了职业教育转型期的深层矛盾——核心业务增长乏力、业务协同效果存疑、技术应用尚未完全转化为用户价值,这些问题若未解决,可能制约行业长期发展。
其一,核心业务萎缩与获客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尚德的高等教育课程收入持续下滑、新增学员数减少,反映出学历考证赛道的红利消退。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和人才评价多元化,单一学历证书的“含金量”下降,用户更关注教育的实际产出(如就业竞争力、技能提升),而尚德此前依赖的“学历驱动”模式已难以满足新需求。更严峻的是,其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超六成,直接折射出成人教育行业的共性痛点——用户决策周期长、品牌信任度低,导致获客成本居高不下。若无法通过产品创新(如强化就业服务)或品牌升级降低获客成本,短期的盈利韧性可能难以为继。
其二,业务收缩与收入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知乎职业培训收入同比下降34.9%,虽因收购业务调整所致,但也暴露了其职业教育板块的脆弱性。当前职业培训收入仅占总营收的13%,远未成为核心增长极;而其扭亏更多依赖“降本”而非“增收”——营销和研发费用的大幅削减,可能影响长期内容生产能力和技术投入。若未来用户增长放缓或付费率下滑,仅靠“节流”的盈利模式将难以持续。此外,知乎的内容协同效应虽被看好,但“知识社区-职业培训”的转化链路尚未完全跑通,如何将社区流量精准转化为付费用户,仍是待解的关键问题。
其三,并购扩张与业务整合的协同难题。传智教育42.14%的营收增速依赖并购辅仁控股并表,但扣非净亏损仍达764.5万元,管理费用因并表增长31.86%,研发费用却因成本控制锐减52.78%。这种“重规模、轻质量”的扩张模式暗藏风险:若并购标的与主营业务(IT培训)无法形成课程、师资或就业资源的协同,反而可能因管理冗余稀释核心竞争力;而研发投入的大幅削减,可能削弱其应对AI技术冲击的能力(如课程内容更新、智能化教学工具开发)。IT培训行业本就面临AI替代基础技能的挑战,传智若无法通过研发提升课程的“不可替代性”,并购带来的短期增长或将加速长期衰退。
给创业者的建议:锚定用户价值,构建“韧性+创新”的双轮驱动
面对职业教育从“规模竞赛”到“价值深耕”的转型,创业者需从三家企业的实践中提炼经验,聚焦以下四方面能力建设:
1. 精细化运营:从“跑马圈地”转向“效率优先”
尚德的高毛利率和成本控制经验表明,盈利的关键在于“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创业者需重新审视业务流程,识别低效环节(如冗余的销售渠道、高成本的师资结构),通过数字化工具(如CRM系统)优化用户管理,通过动态成本核算压缩非必要支出。同时,需警惕“为降本而降本”的误区——削减研发或教学投入可能损害核心竞争力,应优先优化与用户价值无关的环节(如行政开支)。
2. 技术赋能:以AI等技术重构教学体验
知乎的AI内容分发、尚德的AI教师助手均验证了技术对效率的提升作用。创业者需主动拥抱AI、大数据等技术,将其融入课程设计(如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教学过程(如智能答疑、学习进度跟踪)、效果评估(如基于数据的技能提升分析)。但需注意,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最终要回归用户需求——例如,IT培训机构可通过AI模拟真实开发场景,提升学员实战能力;成人自考机构可通过AI错题分析精准补漏,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噱头。
3. 需求洞察:拓展业务边界,满足终身学习需求
用户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已从“技能填补”升级为“终身成长”,创业者需跳出单一赛道局限,围绕用户生命周期设计产品。例如,针对职场新人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针对资深从业者提供“管理能力+行业前沿”课程,针对银发群体开发“兴趣学习+社交陪伴”服务。尚德拓展兴趣教育、传智筹备统招高校的尝试,本质是在构建“学历+技能+兴趣”的综合服务矩阵,这一方向值得借鉴,但需注意业务间的协同性——避免因过度分散导致资源浪费。
4. 风险管控:谨慎并购,强化业务协同
传智教育的并购阵痛提示,外延扩张需以“协同效应”为前提。创业者若选择并购,需优先评估标的与主营业务的互补性(如课程资源、区域覆盖、客户群体),并在整合期重点关注团队融合(避免文化冲突)、流程优化(消除管理冗余)、研发协同(集中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同时,需保持对核心业务的投入——传智研发费用的大幅削减已敲响警钟,在AI冲击下,IT培训机构更需通过研发保持课程的“技术领先性”,而非依赖并购“走捷径”。
结语: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无论是规模扩张还是价值深耕,最终都要回到“解决用户痛点”这一根本。2025年Q1财报中的“分化”,实则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必经之路——那些能在成本控制与用户价值间找到平衡、在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间把握分寸的企业,终将穿越周期,成为职业教育新时代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