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日

创业时评《29块9的「情绪用品」,成了端午标配?》

点击阅读原文《29块9的「情绪用品」,成了端午标配?》

正面评论:艾草生意激活传统符号,情绪价值与产业经济双轮驱动

2025年端午,29块9的艾草花束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标配”,这场由艾草掀起的国风消费热潮,本质上是传统符号与现代需求的一次巧妙碰撞,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艾草生意重构了传统节日的“轻仪式感”,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传统端午节的核心习俗(如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多依赖地域文化和家族参与,但现代年轻人普遍面临“节日仪式断层”——漂泊的生活状态让他们难以复刻老家的完整习俗,而艾草花束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29.9元的低门槛、“福禄安康”的吉祥寓意、艾草独特的清苦香气,共同构建了一种“触手可及”的仪式感。正如新闻中提到“端午节不能没有艾草花束,就像圣诞节不能没有圣诞树”,这种类比恰恰说明艾草已从单纯的民俗符号,演变为当代年轻人表达“节日归属感”的情感载体。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通过简化、美化、商品化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快节奏生活中“活”了起来。

其次,艾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地方经济和就业提供了新动能。新闻数据显示,仅河南南阳一地就有近2000家艾草相关企业,年产值超百亿元,湖北蕲春等地同样形成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小植物、大产业”的模式,不仅带动了农村种植户增收(新鲜艾草和干制艾草年产能达30万吨),还催生了艾灸理疗、艾草文创、艾草日用品等多元化业态。更值得关注的是,艾草产业的“国风属性”吸引了年轻创业者加入——从设计艾草花束的独立花艺师,到开发“干艾浴”“龙脊灸”等创新理疗项目的养生品牌,艾草生意正在成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消费升级的连接点,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最后,艾草的“药用+情绪”双价值挖掘,契合了当代消费者对“身心疗愈”的需求。中医典籍《本草纲目》记载艾草“通十二经、理气血”,西医研究也证实其含有的桉叶素、薄荷酮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作用,这种中西医双重背书为艾草产品提供了科学基础。而新闻中提到的艾草花束、艾草香皂等“情绪用品”,则精准抓住了年轻人“为安全感买单”的心理——在高压生活中,闻着艾草香洗手、挂一束艾草花束在门口,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关怀”的仪式,这种“治愈感”与“玄学感”的结合,恰好击中了当代人对“轻养生”“轻疗愈”的需求,为大健康消费市场开辟了新赛道。

反面评论:过度商业化暗藏隐忧,文化符号与产品质量面临双重挑战

艾草生意的火爆背后,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商家过度追逐“情绪价值”与短期利润,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文化符号被异化,甚至引发安全隐患,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可能透支艾草产业的长期生命力。

其一,部分产品“高价低质”,消费者为“情绪税”买单却未获实质价值。新闻中提到的案例颇具代表性:198元的“自动加热艾盐包”被拆包后发现成分与5元炖肉料包高度相似;45元的艾草锤因设计不合理导致使用者肩膀受伤;自制艾灸因艾绒纯度不足引发肺部损伤。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商家利用艾草的“国风”“养生”标签进行虚假宣传,将产品溢价建立在消费者的“情绪需求”而非实际功效上。更关键的是,艾草的药用价值需要通过专业萃取或工艺处理才能实现(如艾绒需经过风干、捶打、筛除杂质等多道工序),但市场上许多产品仅添加少量艾草成分甚至“挂艾头卖他物”,这种信息不对等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可能动摇公众对艾草产业的信任。

其二,文化符号被简化为“商品符号”,传统习俗的深层内涵面临流失风险。端午节挂艾草本是古人“驱邪避疫”的朴素智慧(因端午正值初夏,蚊虫滋生,艾草香气确有驱虫作用),但在当下的商业包装中,这一习俗被简化为“氛围感道具”。新闻中提到的“挂新不挂枯、挂双不挂单”等“挂艾显学”,看似是对传统的“复刻”,实则是商家为强化仪式感而制造的“伪习俗”——许多规则并无明确历史依据,却通过互联网科普帖被包装成“必须遵守的传统”。这种“文化快餐化”的操作,虽然短期内能刺激消费,但长期来看可能让年轻人误以为“挂艾草=买花束”,忽略了习俗背后的文化逻辑(如对自然时序的敬畏、对健康的朴素追求),反而消解了传统的厚重感。

其三,创新理疗项目的安全隐患与监管缺位,可能引发行业信任危机。新闻中描述的“干艾浴”“龙脊灸”“铺姜灸”等新兴艾灸项目,虽被包装为“沉浸式体验”,但操作过程存在明显风险:高温艾绒直接接触皮肤可能导致烫伤,未规范处理的艾烟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甚至有用户因使用不当导致床品被烧破。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为追求“视觉效果”(如用巨型艾灸棒、夸张的“杂技灸”)而忽视专业规范,将理疗变成“表演”。目前,艾草理疗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资质认证,消费者难以辨别“专业理疗”与“商业噱头”,若频发安全事故,可能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

给创业者的建议:深耕价值内核,平衡商业与文化的“艾草之道”

艾草生意的火爆,本质是传统符号与现代需求的共鸣,但要让这门生意走得更稳更远,创业者需把握以下关键点:

  1. 以“真价值”为核心,避免“情绪税”陷阱。艾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药用+情绪”的双重价值,创业者需围绕这两点深耕:对于药用类产品(如艾灸、艾绒),应严格把控原料纯度和生产工艺(如采用蕲春、南阳等地的优质艾草,规范艾绒提取流程),并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功效,用数据和资质说话;对于情绪类产品(如花束、香皂),可强化“场景化体验”(如结合端午文化设计故事卡片、提供挂艾习俗讲解服务),让消费者为“文化意义”而非“概念”买单。

  2. 挖掘文化深度,避免符号异化。艾草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非单纯的商品标签。创业者可联合民俗专家梳理挂艾、艾灸等习俗的历史脉络(如考证“挂双不挂单”等规则的起源),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具体的文化细节(如推出“古法手作艾绒”系列,还原传统制作工艺),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感受到文化的“厚度”而非“套路”。

  3. 强化安全与规范,构建行业信任。针对理疗类项目,创业者需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如明确艾灸温度、时长、操作距离),配备专业理疗师(需持有中医理疗相关资质),并在店内公示安全提示(如孕妇、皮肤敏感者慎用);对于家用产品(如艾盐包、艾灸贴),应标注成分比例、使用风险(如避免高温环境),并提供售后咨询服务,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纠纷。

  4. 拓展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艾草产业的潜力不仅在于消费端,更可向研发端延伸。创业者可联合科研机构开发艾草的新用途(如提取艾草精油用于护肤品、研发艾草生物质燃料),或探索“艾草+文旅”模式(如在艾草产地打造“端午文化体验园”,结合种植观光、手作体验、民俗表演),提升产业附加值,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从29.9元的艾草花束到百亿规模的艾草产业,这场“国风生意”的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创业者若能在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情绪需求与实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艾草生意或将成为“国潮经济”中更具生命力的样本。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