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2日

创业时评《1升不到10元?“超大杯”咖啡在叮咚、盒马热卖,被打工人喝成了“续命水”》

点击阅读原文《1升不到10元?“超大杯”咖啡在叮咚、盒马热卖,被打工人喝成了“续命水”》

正面评论:大瓶咖啡的崛起,是需求洞察与品类创新的双向奔赴

2025年的初夏,1升装咖啡以“10元不到”的价格、“超大杯”的姿态,在叮咚、盒马、抖音等渠道掀起消费热潮。从UCC职人系列连续4周登顶盒马回购榜,到叮咚V5美式黑咖啡收获4.6万购买用户,大瓶咖啡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击中了消费需求痛点,同时在产品设计、场景营销上展现出创新活力,为即饮咖啡市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首先,大瓶咖啡的核心优势在于“性价比”与“功能性”的双重满足。对于国内咖啡消费主力——年轻打工人和学生群体而言,提神抗疲劳是刚需,但现磨咖啡的价格(一杯470毫升大杯美式约20元)与大瓶咖啡(1升约10元)形成鲜明对比。大瓶咖啡的“量大管饱”直接降低了日常咖啡消费门槛,让“冰美式自由”从口号变为现实。更关键的是,其“0糖0脂0卡0香精”的健康标签,契合了当下“咖啡+健康”的消费趋势。飞瓜数据显示,超60%的消费者将咖啡与减肥、健身场景绑定,大瓶黑咖啡的“干净配料表”(如农夫山泉炭仌仅含咖啡豆、水等基础成分)和冷萃工艺(减少苦味和酸味),恰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群“提神不发胖”的需求。

其次,大瓶咖啡的创新不止于容量,更在于“场景化营销”的突破。传统即饮咖啡多以“即开即饮”为卖点,而大瓶咖啡则主动延伸至“DIY饮品”场景。叮咚买菜将1升黑咖啡与西瓜牛乳、鲜牛奶等捆绑销售,朴朴超市推出“咖啡百利甜套餐”,隅田川通过短视频教学气泡美式、百香凤梨冷萃的做法——这些操作将产品从单一的“饮品”升级为“家庭饮品解决方案”,既提升了客单价(组合销售),又增强了用户粘性(复购需求)。数据显示,大瓶咖啡的月回头客普遍在数千至万人级别,UGC内容(如抖音调饮教学视频点赞过万)的活跃,正是用户对这一模式的正向反馈。

最后,大瓶咖啡的崛起也反映了国内即饮咖啡市场的“差异化突围”潜力。对比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大瓶咖啡早已是成熟品类(日本501毫升以上瓶装咖啡10年增长1.7倍),但国内传统即饮咖啡仍以200-300毫升小包装为主,且多为“甜咖啡”(含乳粉、白砂糖)。大瓶咖啡以“黑咖啡”为切入点,填补了“高性价比、健康化、大容量”的市场空白,既避开了与现磨咖啡(现制新鲜)、小包装即饮咖啡(便携即饮)的直接竞争,又通过“家庭场景+DIY”开辟了新赛道。

反面评论:大瓶咖啡的“爆款之路”,仍需跨越多重现实阻碍

尽管大瓶咖啡在细分渠道表现亮眼,但从整个即饮咖啡市场来看,它尚未成为现象级品类,甚至面临“叫好不叫座”的隐忧。其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黑咖啡”的小众属性限制了市场扩容。即饮咖啡的主流消费群体仍偏好“甜咖啡”。马上赢报告指出,无甜无奶的“美式/黑咖啡”在即饮咖啡中的接受度不足30%,多数消费者更习惯“拿铁”“摩卡”等甜感明显的产品。大瓶咖啡虽以“健康”为卖点,但“苦味”“酸味”的口感门槛,可能将大量潜在用户挡在门外。例如,部分消费者反馈“无糖黑咖啡太苦,不如加点糖的小包装咖啡顺口”,这直接影响了大瓶咖啡的复购率和市场渗透。

其二,“大容量”本身可能成为消费障碍。大瓶咖啡的“1升装”看似满足“畅饮”需求,但实际使用中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单次饮用量”问题——1升咖啡需分多次饮用,而即饮咖啡的核心场景是“即时解渴/提神”,大包装可能因“喝不完”导致浪费;二是“咖啡因过量”的顾虑。尽管叮咚V5等产品标注“咖啡因含量低于400毫克/日上限”,但消费者对“一次喝半升是否超标”仍存疑虑,品牌需额外付出解释成本(如详情页科普),这对用户决策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其三,供应链与渠道适配性仍待验证。大瓶咖啡的生产涉及模具调整(现有产线多适配小包装)、运输成本(大瓶重量增加物流费用)、保质期管理(大容量开瓶后易氧化)等问题。例如,日本麒麟“Fire One Day”系列虽主打600毫升“便携大瓶”,但需通过特殊工艺确保常温口感稳定;而国内品牌若盲目扩大容量,可能因技术不足导致风味流失,反而损害产品口碑。此外,大瓶咖啡的主要销售渠道(超市、电商)与传统即饮咖啡的便利店渠道(小包装为主)存在差异,如何平衡“家庭场景”与“通勤场景”的覆盖,也是品牌需要解决的问题。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需求洞察”到“体验升级”,大瓶咖啡的破局关键

大瓶咖啡的市场潜力已初现,但要真正成为爆款,创业者需在以下方向重点发力:

  1. 精准细分口味,降低消费门槛。参考日本雀巢Excella系列的“无糖”“微甜”“Zero”三口味策略,国内品牌可针对“怕苦但不想摄入糖分”的中间群体,推出“微甜低卡”“自然甜(如添加代糖)”等细分产品,既能保留健康属性,又能缓解黑咖啡的口感压力。同时,可结合国内消费者偏好(如“奶咖”),推出“牛奶兑饮专用”大瓶咖啡(如UCC职人系列的深烘加糖款),明确产品使用场景,提升用户接受度。

  2. 优化产品体验,解决“大容量痛点”。针对“喝不完”问题,可推出“分瓶装”组合(如1升装+200毫升分装小瓶),兼顾家庭存储与外出携带;针对“咖啡因焦虑”,可在包装上标注“每100毫升咖啡因含量”,并通过科普内容(如“半升咖啡≈2杯美式”)降低用户决策成本。此外,借鉴麒麟“Fire One Day”的“常温口感优化”经验,通过冷萃工艺、无菌灌装等技术,确保大瓶咖啡在常温下仍能保持风味,拓展“办公场景”的使用频次。

  3. 强化场景营销,构建用户粘性。大瓶咖啡的核心优势在于“家庭DIY”,品牌可进一步深化这一场景:与牛奶、椰浆、糖浆等品牌联名推出“特调套装”(如叮咚的“咖啡+椰子水”组合);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持续输出“低成本高颜值饮品”教程(如隅田川的气泡美式教学),激发用户创作UGC内容;针对“打工人”群体,推出“1升咖啡+便携冰杯”的“续命套装”,将家庭场景延伸至办公场景,提升产品使用频率。

  4. 优化包装设计,传递品牌价值。包装不仅是“容器”,更是品牌理念的载体。参考日本雀巢Excella的“易握持瓶身”“环保轻量PET”设计,国内品牌可在包装上增加“易倒口”“防滑纹”等细节,提升使用便利性;同时,通过“无标签整箱装”“可回收标识”等环保设计,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偏好。此外,在标签上突出“冷萃工艺”“阿拉比卡豆占比”等核心卖点,用直观信息传递产品品质,增强用户信任。

大瓶咖啡的走红,是消费需求与品类创新的一次有效碰撞。它既验证了“性价比+健康化”的市场潜力,也暴露了即饮咖啡在场景细分、产品体验上的提升空间。对于创业者而言,抓住这一趋势的关键,在于从“卖产品”转向“卖解决方案”——通过精准的需求洞察、持续的体验优化和场景化的营销,让大瓶咖啡从“部分人群的续命水”,真正成为大众消费的“日常必需品”。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