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2日

创业时评《60美元抢购,399美元炒卖:Labubu,全球年轻人疯抢的“中国奢侈品挂件”》

点击阅读原文《60美元抢购,399美元炒卖:Labubu,全球年轻人疯抢的“中国奢侈品挂件”》

正面评论:Labubu爆火——中国潮玩全球化的突破性样本

Labubu的全球爆红,绝非偶然的“现象级爆款”,而是中国潮玩品牌在全球化征程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从东南亚到欧美,从普通消费者到顶流明星,这只“怪小孩”用数据与热度证明了中国IP的全球影响力,其成功背后更折射出中国品牌在文化输出、IP运营与商业策略上的创新范式。

一、中国潮玩全球化的“文化破冰”

长期以来,欧美市场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多停留在“制造”层面,文化输出类产品更是难以突破“小众圈层”。而Labubu的走红,打破了这一僵局。其“丑萌”的设计风格(兔子耳、尖牙、邪魅笑)既保留了东方审美的独特性,又融合了北欧神话的古灵精怪,精准击中了全球年轻人“反常规、求个性”的情感共鸣。正如用户莉莉丝所言,Labubu“用夸张表情对抗世界规训”的精神内核,超越了单纯的“萌系治愈”,成为年轻人的情感寄托。这种“文化共情”而非“文化输出”的策略,让Labubu轻松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壁垒。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2024年泡泡玛特海外营收达50.66亿元,同比增长十倍;北美市场营收增速556.9%,2025年预计突破25亿元;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销售额从2023年的3.68亿飙升至2024年的30亿,摩根大通更将其视为“下一个Hello Kitty”。这些数字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标志着中国潮玩从“本土品牌”向“全球文化符号”的跃升。

二、IP运营的“人感”与“生态”双轮驱动

Labubu的成功,离不开泡泡玛特对IP运营的深度创新。不同于传统玩偶的“静态形象”,Labubu被赋予了“顶流明星”的属性:拥有独立社交账号(小红书“LABUBU有九颗牙”7.7万粉丝)、专属单曲、线下乐园互动活动(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的“Labubu之歌”),甚至计划推出动画短片。这种“拟人化”运营让Labubu从玩具升级为“有故事的角色”,用户与IP的关系从“购买者”变为“陪伴者”。

更关键的是,泡泡玛特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UGC生态。从Tiktok的#Styling My Bag with Labubu(110万内容)到Ins的“Labubu变装秀”(22.1万赞钩织作品),再到小红书的“Labubu许愿墙”(50万笔记),用户自发创作的改装、开箱、吐槽等内容,形成了病毒式传播。这种“用户共创”不仅降低了营销成本,更让Labubu的IP形象在互动中不断丰富——它不再是品牌单向输出的“产品”,而是用户共同参与塑造的“文化共同体”。

三、本土化策略的“精准落地”

泡泡玛特的全球化并非“生硬复制”,而是通过“本地化创作”解构文化壁垒。在东南亚市场,其通过联名小黄人、三丽鸥等全球IP引流,顺势推出本土艺术家IP(如泰国的CRYBABY);在欧美市场,则与迪士尼、哈利波特联名,并推出卢浮宫限定系列(Labubu’s Artistic Quest),将艺术与潮玩结合。这种“借势国际IP打开市场,再推出本土孵化IP”的策略,既降低了认知门槛,又强化了品牌独特性。

此外,泡泡玛特的“本土化”深入到组织与供应链层面:海外团队90%为本地人,区域业务由外籍总经理管理;在墨西哥、波兰、越南构建“三洲五仓”体系,将交货周期从6-8周压缩至7天,实现北美订单72小时直发。这种“本地决策+全球协同”的模式,让品牌既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又保持了运营效率。

反面评论:Labubu热潮下的隐忧——从爆款到经典的“跨越挑战”

Labubu的全球爆红固然令人振奋,但热潮背后的隐忧同样值得警惕。从供应链压力到品牌价值维护,从潮流生命周期到文化符号沉淀,泡泡玛特与Labubu仍需跨越多重挑战,才能真正从“现象级爆款”成长为“永恒经典”。

一、供应链瓶颈:“买货难”损伤用户体验

Labubu的火爆直接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在英国,因排队抢购引发混乱,泡泡玛特不得不暂停16家门店的Labubu销售;在首尔明洞,消费者需提前一天排队;日本大阪门店贴出暂停销售告示。这种“供不应求”虽能制造稀缺性,但过度的“饥饿营销”会严重损伤用户体验——当热情的消费者凌晨排队却空手而归时,对品牌的好感度将迅速转化为负面情绪。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的压力可能限制Labubu的长期增长。尽管泡泡玛特构建了“三洲五仓”体系,但面对北美市场日均10万+订单的爆发式需求,现有产能能否持续满足全球市场的扩张(2025年北美门店计划增至50家)仍是未知数。若供应链无法同步升级,Labubu的热度可能因“买不到”而快速消退。

二、山寨品泛滥:品牌价值的“隐形侵蚀”

Labubu的火爆催生了大量山寨品——Lafufu、Lababa、Labobo等“祖国版”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被晒出,“晒假比丑”甚至成为新流量密码。这些仿制品虽价格低廉,但质量参差不齐,且缺乏原创设计的情感内核。长期来看,山寨品的泛滥可能模糊Labubu的品牌定位,削弱其“高端潮玩”的标签(目前北美市场定价是国内一倍,二手市场溢价百倍)。

更危险的是,“晒假比丑”的流行可能将Labubu的IP形象从“潮流符号”异化为“搞笑玩物”。当用户不再以拥有正品为荣,反而以展示劣质仿制品为乐时,Labubu的品牌价值将面临根本性动摇。

三、潮流IP的生命周期: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Labubu的走红依托于“丑萌”设计、明星效应与社交媒体传播,但这些因素本身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潮流趋势瞬息万变,当“多巴胺配色”“怪诞美学”不再是年轻人的心头好时,Labubu能否持续吸引用户?Hello Kitty之所以能跨越50年仍被喜爱,不仅因其可爱形象,更因背后沉淀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连接。而Labubu目前更多是“现象级热度”,尚未形成类似的文化符号。

此外,泡泡玛特对单一IP的依赖也暗藏风险。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贡献了30亿收入(占总营收23%),若Labubu热度下降,公司短期内可能面临业绩波动。如何通过多IP矩阵分散风险(如已孵化的Peach Riot、Hirono小野),并持续为Labubu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如动画、故事),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四、高溢价的可持续性:泡沫还是价值?

Labubu隐藏款在StockX被炒至千元美元(溢价百倍),被称为“年轻人的塑料茅台”。这种高溢价虽反映了市场需求,但也存在泡沫风险。当二手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一个塑料盲盒的生产成本仅几十元),一旦热度消退,炒作者可能面临“击鼓传花”的崩盘,连带影响正品市场的消费信心。

此外,高定价虽打破了“中国品牌低价”的刻板印象,但也拉高了消费门槛。若后续产品无法持续提供匹配的情感价值与设计创新,消费者可能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导致品牌陷入“高价却不被认可”的尴尬。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Labubu爆火中提炼的“长期主义”启示

Labubu的成功与挑战,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无论是IP孵化、全球化拓展还是品牌维护,“长期主义”与“用户思维”始终是核心。

一、IP运营:情感内核比“爆款设计”更重要

Labubu的走红,本质是“反规训”“个性表达”的情感共鸣,而非单纯的“丑萌”设计。创业者在孵化IP时,需深入挖掘目标用户的情感需求(如职场压力、身份认同),赋予IP“灵魂”(如独立故事、价值观),而非仅追求“吸睛”的外表。同时,通过用户共创(UGC)让IP形象在互动中成长,增强用户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二、全球化拓展:“本土化”不是“表面联名”,而是“深度融入”

泡泡玛特的成功在于“借势国际IP引流+本土团队运营+供应链本地化”的组合拳。创业者在出海时,需避免“复制国内模式”的惰性,而是:1)通过本地团队理解用户偏好(如北美消费者偏好鲜艳配色);2)与本土文化元素深度结合(如Labubu的卢浮宫限定系列);3)构建弹性供应链(如“区域仓储+快速配送”),确保需求爆发时的供给稳定。

三、品牌维护:警惕“爆款依赖”,构建多IP矩阵与长期护城河

Labubu的案例表明,单一IP的热度难以永恒。创业者需未雨绸缪:1)通过签约全球设计师、孵化多IP分散风险(如泡泡玛特的73个艺术家IP);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如专利申请、打击山寨),维护品牌价值;3)通过内容沉淀(动画、线下活动、主题乐园)延长IP生命周期,从“玩具”升级为“文化符号”。

四、用户体验:平衡“稀缺性”与“可及性”

Labubu的“买货难”警示创业者:稀缺性营销需适度,过度饥饿可能损伤用户信任。建议通过:1)动态调整产能(如根据预售数据提前备货);2)优化购买渠道(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减少排队混乱);3)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如通过社群收集需求),在保持IP“珍贵感”的同时,确保用户能“合理获得”。

五、商业价值:短期热度与长期价值的“动态平衡”

Labubu的高溢价需匹配长期价值。创业者需避免盲目追逐短期炒价,而是:1)持续提升产品设计与质量(如Labubu的改装潮需官方引导,避免沦为“丑怪竞赛”);2)通过会员体系、增值服务(如专属周边、线下活动)增强用户粘性;3)关注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而非单次交易利润,确保商业模型的可持续性。

结语
Labubu的全球爆红,是中国潮玩品牌“走出去”的一次漂亮战役,更是中国文化通过商业载体实现全球传播的生动样本。但从“爆款”到“经典”,泡泡玛特与Labubu仍需跨越供应链、品牌维护、文化沉淀等多重挑战。对于创业者而言,Labubu的故事不仅是“如何成功”的范例,更是“如何持续成功”的启示——在追逐热度的同时,唯有扎根用户情感、深耕本土化、构建长期护城河,才能让品牌在浪潮退去后依然挺立。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