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阅读原文《车企“618”大促销的隐喻:一场重构价值链的硬仗来了》
正面评论:价格战与行业洗牌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跃迁
2025年“618”期间的车企大促销,表面是一场“以价换量”的短期市场争夺,实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的关键转折点。这场看似残酷的价格战,本质上是产业自我净化、能力重构的“高压测试”,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市场出清与资源优化,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
当前新能源车市的“拥挤”背后,是产能过剩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压力。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4月末行业乘用车库存达350万辆,创2023年12月以来新高;同时,小米YU7、零跑B01等新品密集上市,进一步倒逼车企清理老款库存。这种“清库存”压力并非单纯的市场无序竞争,而是产业周期中“淘汰落后产能”的必然过程。正如智能手机行业从“百机混战”到“寡头主导”的演变,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通过价格战加速尾部企业出清——现金流断裂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资源向具备技术壁垒、供应链韧性的头部企业集中。
更值得关注的是“下乡”政策的同步推进。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车型目录新增25款车型,甚至包括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政策鼓励“购车优惠+用能支持+服务保障”一体化方案。这一动作不仅为高线城市饱和的市场打开了下沉增量空间,更通过政策引导车企将“价格战”转化为“价值战”:从单纯降价转向“产品适配下沉需求+充电设施配套+售后服务保障”的综合能力比拼,推动市场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渗透。
二、竞争维度升级,倒逼企业构建“体系化生存能力”
本轮价格战的深层逻辑,是行业竞争从“销量规模赛跑”转向“效率为王”的综合能力比拼。新闻中提到的“强者恒强、弱者退场”分化格局,本质是企业“体系化能力”的差距显现:头部车企如比亚迪、蔚来、小米已开始从“单点突破”转向“集团化作战”,通过组织变革、技术自研、供应链协同构建“降本-提效-增利”闭环。
例如,蔚来提出四季度盈利目标,核心举措包括深化子品牌与主品牌的融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小米、蔚来聚焦自研芯片,通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构建护城河。这种转变意味着,企业竞争不再依赖某一爆款产品或单一成本优势,而是需要敏捷的研发体系、柔性的供应链管理、跨部门的协同能力——这些能力正是产业成熟期企业“活得好”的关键。
三、技术红利与全球化突围,重塑中国汽车产业全球话语权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质变”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更体现在全球化进程的进阶。新闻中提到,零跑与Stellantis成立合资公司、极氪剑指西欧电动车领导品牌、比亚迪在欧洲28国单月销量超越特斯拉,这些案例标志着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叙事已从“产能输出”升级为“研发协同”。
技术优势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支撑。中国车企在电池、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如小鹏的“世界基座模型”、理想的VLA模型),使其能够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等方式与海外企业合作,将关税风险转化为合作筹码。更重要的是,这种“研发协同”模式帮助中国车企实现“本土需求洞察-中国技术响应”的闭环,破解海外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体验焦虑”。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超越特斯拉,正是中国技术红利全球再分配的缩影——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跟随者”变为“规则定义者”。
反面评论:价格战与转型阵痛下的潜在风险与隐忧
尽管价格战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但其短期内暴露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过度依赖“以价换量”可能引发连锁负面效应,部分企业的生存压力、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消费者信任的维护等问题,均需警惕。
一、利润承压与现金流危机,尾部企业面临“生死大考”
价格战的直接后果是行业销售利润率下滑。新闻中提到,当前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处于2023年以来的低位,而尾部企业的处境更为艰难:它们既无头部企业的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又缺乏核心技术壁垒提升溢价能力,只能通过“赔本卖车”维持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现金流压力。
以部分新势力为例,尽管蔚来、小鹏等头部企业已提出盈利目标,但实现路径依赖“降本增效”(如资源整合、架构精简),而尾部企业因规模不足、供应链议价能力弱,难以通过类似手段改善盈利。若价格战持续升级,这些企业可能因资金链断裂加速退出市场,而市场出清过程中若伴随大量企业倒闭,也可能引发上下游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如零部件供应商坏账风险),影响产业生态稳定性。
二、“重价格轻研发”的短视倾向,可能透支长期竞争力
价格战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是企业过度聚焦短期销量,忽视长期技术投入。尽管新闻中提到头部车企在加速技术自研(如自研芯片、智驾大模型),但行业整体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仍存疑:当企业利润被压缩,是否有足够资金支持高投入、长周期的研发项目?
例如,智能驾驶技术从L2向L3/L4跃迁需要持续的算法迭代、数据积累和硬件升级,这些均需大量资金支撑。若企业为应对价格战削减研发预算,可能导致技术突破放缓,甚至在全球竞争中落后于海外对手(如特斯拉的FSD、通用的Super Cruise)。此外,部分企业可能为降低成本采用低质零部件,影响产品安全性,进一步损害品牌信誉。
三、智能化“祛魅”后的信任重建挑战,市场推广或受阻
2025年上半年的“智驾祛魅”事件(如安徽小米SU7事故、工信部禁用“自动驾驶”话术)虽有助于行业回归“安全本质”,但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度下降。此前,车企通过“自动驾驶”等宣传话术吸引消费者,但监管趋严后,企业需明确功能边界(如“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这可能削弱技术的吸引力。
更关键的是,“安全平权”虽被视为破局关键,但“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安全性”的技术路径尚未完全清晰。企业若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工程化能力(如冗余设计、故障响应机制)兜底AI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想用不敢用”,延缓技术商业化进程,进而影响车企在智能化赛道的投入回报。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洗牌期”抓住“生存-破局-跃升”三重机会
面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度洗牌,创业者需以“短期生存”为基础,以“长期破局”为目标,在价格战、智能化、全球化三大战场中找到自身定位。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短期生存:强化成本控制与现金流管理,避免“盲目降价”
价格战中,“以价换量”的关键是“有量更有利润”。创业者需建立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通过以下方式优化成本:
– 供应链协同:与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通过订单绑定、联合研发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
– 库存周转优化:利用数字化工具(如ERP系统)动态监控库存,避免因新品上市导致老款积压;
– 区域市场聚焦:针对下沉市场(如新能源车下乡)定制高性价比车型,避免与头部企业在高线城市“硬刚”。
同时,需严格把控现金流:保留至少6-12个月的运营资金,避免因短期销量波动导致资金链断裂;优先选择“以销定产”模式,减少无效产能投入。
二、中期破局:以“技术差异化”构建护城河,避免“同质化竞争”
在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效率竞争”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是企业“活下来”的底线。创业者需聚焦以下方向:
– 智能化技术深耕:避开“大而全”的智驾方案,选择细分场景(如城市拥堵辅助、高速领航)进行技术突破,通过“小而精”的功能建立用户认知;
– 核心部件自研:优先布局电池管理系统(BMS)、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领域,通过技术自主可控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 数据闭环构建:利用用户驾驶数据优化算法(如小鹏的“世界基座模型”),形成“数据-算法-体验”的正向循环,提升产品迭代效率。
三、长期跃升:以“全球化视野”布局增量市场,避免“困于本土”
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已从“产能输出”转向“研发协同”,创业者需抓住这一趋势:
– 本土化需求洞察:在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设立本地团队,研究当地用户的驾驶习惯、充电设施、政策法规(如欧盟的电池碳足迹要求),针对性调整产品设计;
– 技术合作与授权:通过技术授权(如智能驾驶算法、电池管理技术)与海外车企、零部件商合作,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风险;
– 生态化服务延伸:从“卖车”转向“卖服务”,提供充电网络运营、车联网增值服务(如车载娱乐、远程控制),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结语
2025年的“618”车企大促销,既是行业洗牌的“阵痛期”,也是产业升级的“机遇期”。对于创业者而言,关键是在价格战中保持战略定力:短期通过成本控制和现金流管理“活下来”,中期通过技术差异化“站得住”,长期通过全球化布局“走得远”。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重构价值链的硬仗”中成为最终的“幸存者”,并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