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8日

创业时评《做低价烘焙?海底捞的“红石榴赌局”是焦虑还是自救? 【 实地调研】》

点击阅读原文《做低价烘焙?海底捞的“红石榴赌局”是焦虑还是自救? 【 实地调研】》

正面评论:“红石榴计划”是海底捞突破增长瓶颈的战略突围

在火锅行业增长见顶、主品牌陷入“规模-利润”两难的背景下,海底捞启动“红石榴计划”孵化多品牌,本质上是一次主动的战略突围,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首先,这是应对主品牌增长乏力的必然选择。2024年,海底捞自营餐厅数量减少19家,客单价连续下滑至97.5元,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困于个位数。火锅赛道的天花板已清晰可见:一方面,消费者对火锅的尝鲜需求逐渐饱和,翻台率难以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新品牌(如巴奴、珮姐)的崛起进一步挤压了海底捞的市场份额。此时,通过多品牌矩阵覆盖更广泛的餐饮场景(烤肉、炸鸡、烘焙等),既是分散风险的“鸡蛋分篮”策略,也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布局。从财报数据看,2024年“红石榴计划”其他餐厅收入已达4.83亿元,同比增长39.6%,虽占总营收比例不足2%,但增速亮眼,初步验证了多元化的可行性。

其次,“红石榴计划”的内部创业机制为子品牌注入了活力。与传统餐饮集团“自上而下”的品牌孵化不同,海底捞采用了“赛马式创业”模式:鼓励内部员工(甚至店长)参与创业,通过“创业委员会”评估项目可行性,赋予创始人股权与分红权,同时明确失败责任。这种“权责利统一”的机制,既保留了主品牌的资源支持(如供应链、数字化系统),又激发了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新品牌的选址、产品设计更贴近一线市场需求,避免了大公司常见的“决策滞后”问题。此外,海底捞为子品牌配备了“运营五虎将”,从产品创新、供应链到营销支持提供全链路保障,这种“大集团+小团队”的模式,在餐饮行业中具有创新性,可能成为解决“大公司创新困境”的参考样本。

最后,主品牌的流量与信任背书为子品牌提供了冷启动优势。以“拾㧚耍”为例,其开业初期凭借“海底捞开的面包店”标签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尝鲜。这种“母品牌赋能子品牌”的效应,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尤为珍贵——新品牌无需投入高昂的营销费用即可获得初始流量,降低了冷启动风险。类似地,“焰请烤肉”“小嗨爱炸”等子品牌也借助海底捞的品牌认知度快速打开市场,这种协同效应是独立新品牌难以企及的。

反面评论:“红石榴计划”的落地挑战——定位模糊、协同不足与经验短板

尽管“红石榴计划”的战略方向值得肯定,但其落地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同样需要警惕。从“拾㧚耍”的运营困境到过往子品牌的高关店率(超50%),海底捞的多元化尝试仍面临多重挑战。

其一,子品牌定位模糊,难以在细分赛道中建立竞争壁垒。以“拾㧚耍”为例,其主打“高性价比”,但实际价格体系与宣传存在矛盾:10元以下产品占比不足1/4,主流产品集中在13-18元,甚至有26元的高价单品,既无法与“1元面包店”“3元面包店”的极致低价竞争,也难以对标UH祐禾、DRUNKBAKER等“手工+设计”的高端精品烘焙。这种“中间定位”恰处于烘焙行业“哑铃型”格局的挤压区——高端品牌用“可负担的轻奢”满足情感需求,低价品牌用“大而全”覆盖下沉市场,而“拾㧚耍”的“网红属性+平价概念”既未解决效率问题(高店租、高装修成本推高定价),也未建立独特的产品记忆点(除杭州限定的龙井面包外,核心产品为行业基础款),难以形成复购粘性。当海底捞的品牌热度消退后,消费者可能因“性价比感知不足”而流失。

其二,跨品类的供应链协同效应有限,甚至可能成为成本负担。海底捞的核心供应链优势在于火锅食材(如牛羊肉、底料、蘸料)的规模化采购与标准化加工,而烘焙行业的核心原料(面粉、奶油、水果)、生产流程(现烤、冷藏)与储存要求(短保)与火锅差异极大。例如,“拾㧚耍”若依赖主品牌的供应链体系,可能因原料不匹配导致成本上升;若独立搭建烘焙供应链,则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中央工厂与冷链物流,在规模不足时(目前仅杭州首店)难以摊薄成本。类似问题在“红石榴计划”的其他子品牌中同样存在:烤肉、炸鸡虽与火锅原料有一定重叠,但麻辣烫、烘焙等品类的供应链协同度极低,可能导致子品牌的成本结构失衡。

其三,过往子品牌的高失败率暴露了孵化能力的短板。自2012年推出“U鼎冒菜”以来,海底捞的子品牌孵化史堪称“试错史”:“U鼎冒菜”曾挂牌新三板,最终闭店;“十八汆”快餐因定位模糊折戟;2020-2021年集中推出的十余个品牌中,多数存活不足1年。即使在“红石榴计划”下,26个副牌中仍有一半歇业,1/3存活不足1年。这反映出海底捞在子品牌的“从0到1”孵化中存在关键能力缺失:一是市场洞察不足,未能精准捕捉细分赛道的用户需求(如“拾㧚耍”对烘焙行业“两极分化”趋势的误判);二是运营模式复制能力弱,火锅的“服务溢价+标准化”模式难以迁移至其他品类(如“焰请烤肉”的“洗头服务”因效率低下无法规模化);三是风险控制机制待优化,尽管设置了三个月、六个月的复盘周期,但从结果看,对“数据持续恶化”项目的止损仍不够及时。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红石榴计划”看多品牌孵化的关键法则

海底捞的“红石榴计划”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结合其实践,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1. 定位需精准,避免“中间陷阱”:细分赛道的竞争本质是“差异化生存”。创业者需明确目标客群与价格带,避免陷入“什么都想要”的定位模糊。例如,若选择低价路线,需通过供应链优化(如工厂直供)、缩减非必要成本(如简装修)维持价格优势;若选择高端路线,则需在产品品质(如手工制作)、体验设计(如空间美学)上建立壁垒。“拾㧚耍”的困境正是源于对烘焙行业“哑铃型”格局的误判,创业者需提前研究目标赛道的竞争格局,明确自身定位。

  2. 评估供应链协同性,避免“为多元而多元”:跨品类扩张时,供应链的协同效应是关键。创业者需评估新业务与现有资源(如原料、物流、生产设备)的匹配度,若协同度低(如火锅与烘焙),则需提前规划独立供应链的建设成本与规模门槛。例如,海底捞若想在烘焙赛道长期布局,可能需要单独建立中央工厂,而非依赖火锅供应链,否则成本压力将持续拖累盈利。

  3. 建立“小步快跑”的创业机制,平衡创新与风险:海底捞的“赛马式创业”模式值得借鉴,但需优化复盘与止损机制。创业者可参考其“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的分阶段复盘,但需更关注核心指标(如复购率、单店盈利模型),而非仅看短期数据。对于“数据持续恶化”的项目,应及时止损,避免资源浪费。此外,赋予创业者“权责利统一”的激励(如股权、分红),能有效激发团队动力,但需明确失败后的责任边界,避免“盲目试错”。

  4. 警惕母品牌的“光环效应”,聚焦产品力建设:母品牌的流量背书能帮助新品牌冷启动,但长期存活仍需依赖产品力。创业者需避免过度依赖母品牌标签(如“海底捞开的面包店”),而应将资源投入到产品创新(如开发特色单品)、用户体验优化(如提升服务效率)上。例如,“拾㧚耍”若能推出几款“独家爆款”(而非基础款),或优化现烤流程提升新鲜度,可能更易建立用户粘性。

总结来看,海底捞的“红石榴计划”是传统餐饮巨头应对增长焦虑的一次积极尝试,其战略方向值得肯定,但落地过程中暴露的定位模糊、供应链协同不足、孵化能力短板等问题,也为创业者敲响了警钟。在餐饮行业“卷效率、卷体验”的大趋势下,多品牌孵化的关键不在于“多籽”,而在于“粒粒饱满”——每个子品牌都需在细分赛道中建立独特的竞争壁垒,才能真正成为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