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8日

创业时评《线上一年卖了10个亿,谁在买没弦的吉他?》

点击阅读原文《线上一年卖了10个亿,谁在买没弦的吉他?》

正面评论:无弦吉他重构音乐消费场景,智能乐器赛道开启大众化突围

2024年无弦吉他以9.68亿元的电商销售额、43.31万件的销量数据,以及“5分钟上手”“折叠便携”等标签,成为智能乐器领域的现象级产品。这一热潮不仅是单一品类的爆发,更折射出音乐消费从“专业门槛”向“大众参与”的深层变革,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降低音乐创作门槛,激活“非专业群体”的音乐表达需求

传统乐器学习的高门槛(如吉他需长期练习按弦、和弦转换)和高时间成本(每日1-2小时练习),将大量“有音乐兴趣但无专业基础”的用户挡在门外。无弦吉他通过“无弦触控+智能算法”的技术创新,彻底重构了音乐创作的交互逻辑:用户无需掌握乐理知识或手指技巧,仅通过触控板即可触发预设音色与和弦,1小时内完成一首歌曲的弹奏。这种“去专业化”的设计,精准击中了都市白领、学生、老年人等“非专业音乐爱好者”的核心痛点——他们需要的不是成为演奏家,而是通过音乐释放情绪、获得即时成就感。

数据印证了这一需求的旺盛:18-30岁群体占购买主力近半,25-40岁上班族将其视为“精神瑜伽”,甚至广州市老年大学已开设无弦吉他课程。这说明无弦吉他不仅是“玩具”,更成为大众情感表达的新载体,推动音乐从“表演艺术”向“生活方式”延伸。

二、技术驱动产品创新,开辟智能乐器新赛道

无弦吉他的热销,本质是“硬件+软件+算法”的智能化升级对传统乐器的改造。其核心技术包括压力传感器、交互乐谱、和弦自动合成等,支持多音色切换与节奏模式,甚至能通过手机APP连接扩展功能。这种“乐器+智能终端”的融合,打破了传统乐器“功能单一、交互封闭”的局限,为乐器行业注入了科技属性。

从行业视角看,无弦吉他的成功为智能乐器赛道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通过技术降低使用门槛,通过智能化扩展使用场景(如社交聚会、亲子互动、老年兴趣班),通过轻量化设计(折叠、便携)匹配现代生活节奏。以LiberLive、拿火音乐等品牌为代表的创业者,正通过“技术+场景”的双重创新,推动乐器行业从“制造驱动”向“体验驱动”转型。

三、营销与渠道协同,加速市场教育与用户渗透

无弦吉他的爆发离不开精准的营销与渠道策略。一方面,综艺节目《浪姐6》的植入成为关键传播节点——艺人赠送、快速上手的场景,直观展示了产品“易操作、有乐趣”的特点,触达数亿观众;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如京东“智能乐器”会场)的品类扶持与数据洞察,加速了产品从“小众创新”到“大众消费”的渗透。2024年618期间,LiberLive C1开售2小时突破百万销售额,正是营销与渠道协同的典型案例。

此外,部分品牌(如拿火音乐)通过海外众筹(Kickstarter)提前收集用户反馈,再反向优化产品功能,这种“用户共创”模式不仅降低了产品迭代风险,更构建了早期用户的品牌忠诚度。

反面评论:热潮背后的隐忧——用户粘性、竞争同质化与行业可持续性挑战

尽管无弦吉他市场表现亮眼,但其快速增长中也潜藏多重风险,需警惕“热潮”演变为“虚火”。

一、用户粘性不足,产品可能陷入“尝鲜-闲置”循环

社交平台上“买后吃灰”的吐槽与二手平台的租赁生意(7天租金139元起),暴露了无弦吉他的核心问题:短期新鲜感难以支撑长期使用需求。用户购买初期因“5分钟上手”的成就感而高频使用,但当基础玩法被掌握后,若缺乏进阶内容(如个性化创作工具、社交互动场景),产品价值会迅速衰减。

对比传统乐器,吉他、钢琴等之所以能保持用户长期投入,在于其“技能成长曲线”的持续性——从弹唱到编曲,从独奏到合奏,用户不断获得新挑战与成就感。无弦吉他若仅停留在“傻瓜式弹奏”阶段,可能沦为“电子玩具”,难以形成稳定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

二、市场竞争加剧,同质化风险威胁行业健康发展

2024年无弦吉他相关店铺数量从31家激增到199家,说明资本与创业者正快速涌入赛道。但当前产品功能高度趋同:无弦触控、智能和弦、便携设计几乎是所有品牌的标配,差异化仅体现在外观(如霓虹光效)或部分细节(如续航时间)。若企业陷入“价格战”或“参数内卷”,可能导致行业利润空间压缩,削弱技术研发投入动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新入局者可能忽视核心技术积累(如压力传感器精度、算法对用户弹奏习惯的学习能力),仅通过“外观模仿+功能堆砌”快速推出产品,最终损害消费者信任,透支市场潜力。

三、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排斥”与用户认知偏差

无弦吉他的“去专业化”设计,虽降低了入门门槛,但也引发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的质疑:过度依赖智能算法是否会阻碍用户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例如,用户通过触控板弹奏时,可能无法理解和弦构成与音高关系,长期使用可能限制其音乐素养的提升。这种争议若未妥善引导,可能导致无弦吉他被贴上“低阶工具”的标签,难以向更广泛的音乐教育市场渗透。

此外,部分消费者可能混淆“无弦吉他”与“传统吉他”的定位,认为前者可完全替代后者,而实际两者满足的是不同需求(前者是“即时娱乐”,后者是“技能学习”)。若品牌未能清晰传递产品定位,可能导致用户预期与实际体验的落差,影响复购率与口碑。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爆品”到“长红”,需构建“技术-内容-生态”三位一体竞争力

无弦吉他的热潮为创业者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窗口,但要实现长期增长,需在以下方向重点突破:

一、强化技术壁垒,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技术是智能乐器的核心竞争力。创业者需加大对压力传感器精度、智能算法(如用户弹奏习惯学习、个性化音色生成)、硬件轻量化(如材料创新)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例如,拿火音乐通过Kickstarter收集用户需求并优化功能的模式值得借鉴,企业可通过“用户共创”精准捕捉技术迭代方向,同时构建专利护城河,避免被模仿。

二、构建内容生态,提升用户长期粘性

解决“闲置”问题的关键是延长用户的“使用生命周期”。创业者可围绕产品开发进阶内容:
功能扩展:开放API接口,允许用户自定义音色、节奏模式,或与音乐制作软件(如GarageBand)联动,满足创作需求;
社交场景:开发线上弹唱社区、线下“无弦吉他快闪活动”,通过用户间互动(如合奏挑战、作品分享)增强参与感;
教育内容:与音乐教育机构合作,推出“无弦吉他+乐理入门”课程,平衡“娱乐性”与“学习性”,覆盖从兴趣到技能提升的全链路需求。

三、清晰定位市场,拓展多元使用场景

无弦吉他的目标用户不仅是“音乐小白”,还可向“专业乐手辅助工具”“老年兴趣教育”“亲子互动玩具”等场景延伸。例如,针对乐队吉他手推出“无弦吉他+传统吉他双模切换”版本,解决其“练琴磨手”的痛点;针对老年用户增加“大尺寸触控板”“语音指导”等适老化设计;针对亲子场景开发“家长-孩子合奏”功能,强化情感联结。

四、加强用户教育,传递“补充而非替代”的价值认知

通过内容营销(如科普视频、用户故事)明确无弦吉他与传统乐器的差异:前者是“音乐参与的入口”,后者是“音乐深度的载体”。例如,可邀请音乐教育专家解读“无弦吉他如何作为传统乐器的启蒙工具”,消除“阻碍音乐学习”的误解;同时,通过案例展示用户从无弦吉他入门,逐步转向传统乐器学习的正向路径,强化产品的“过渡价值”。

五、布局全球化市场,抓住海外增长机遇

部分品牌(如拿火音乐)已通过海外众筹验证了无弦吉他的全球需求。创业者可借鉴“先众筹测试需求-再本地化运营”的模式,针对不同地区用户偏好调整产品(如欧美用户可能更关注摇滚音色,亚洲用户偏好流行音色),同时通过跨境电商(如亚马逊)与海外线下乐器店合作,加速全球市场渗透。

结语
无弦吉他的爆发,是技术创新、消费升级与市场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为智能乐器行业打开了一扇门,更揭示了“让专业变得简单”的创业逻辑——通过技术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到原本高壁垒的领域中。但要将“热潮”转化为“长红”,创业者需跳出“卖硬件”的思维,转而构建“技术+内容+生态”的复合竞争力,真正成为用户“音乐生活”的陪伴者。唯有如此,无弦吉他才能从“现象级产品”成长为“行业基础设施”,为智能乐器的未来写下更精彩的注脚。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