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阅读原文《一档被“交易”的电视节目,如何做成体育内容天花板》
正面评论:《Inside The NBA》的长青密码,体育内容IP的标杆式实践
《Inside The NBA》从1989年开播至今,跨越36年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甚至在TNT失去NBA转播权后,通过与ESPN的“版权交易”实现“无缝迁移”,其成功模式为体育内容创作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参考。这档节目之所以能成为“体育内容天花板”,核心在于其对IP打造、用户需求和内容创新的深度理解与精准实践。
首先,固定IP形象与灵活内容创新的平衡,构建了不可替代的品牌辨识度。节目最显著的特征是“四人组”——主持人厄尼·约翰逊与球评分析师巴克利、奥尼尔、肯尼·史密斯的固定搭配。这种“铁打的营盘”让观众形成了稳定的情感联结:厄尼的专业控场、巴克利的毒舌幽默、奥尼尔的“五大囧”搞怪、肯尼的理性分析,四人性格鲜明互补,共同构成了节目独一无二的“人格化IP”。与此同时,节目通过子栏目创新保持新鲜感:赛季前的《Who He Play For?》(巴克利猜球员效力球队)、季后赛的《Gone Fishin’》(被淘汰球队“钓鱼梗”)、奥尼尔的《Shaqtin’ A Fool》(五大囧)等,既延续了IP核心,又通过场景化内容覆盖不同观赛周期的需求。这种“固定+变化”的模式,让节目既有“记忆锚点”,又能持续输出新话题,避免了“IP老化”的陷阱。
其次,娱乐性与专业性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体育内容的受众边界。传统体育评论节目常陷入“过于专业导致枯燥”或“过度娱乐失去深度”的两难,但《Inside The NBA》巧妙地将两者结合。一方面,四人组均有深厚的篮球背景(巴克利、奥尼尔是名人堂球员,肯尼是总冠军成员,厄尼是资深主持人),确保了对比赛战术、球员动态的专业解读;另一方面,节目以“娱乐优先”为底色——巴克利因赌输亲驴屁股、奥尼尔用“五大囧”调侃球员失误、四人组互相“拆台”的即兴互动,让内容更具传播性。正如巴克利所言:“我们需要吸引非篮球迷,否则节目无法成功。”这种“双轨策略”让节目既满足了核心球迷对专业分析的需求,又通过娱乐化内容破圈,吸引了大量“泛体育观众”,甚至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如《蝙蝠侠大战超人》主演公开“表白”节目)。
最后,开放的创作机制与真实的内容表达,奠定了长期生命力的基础。节目制作团队对四人组的信任堪称典范:他们不预设剧本,不限制即兴发挥,甚至要求奥尼尔“别装蒜”,鼓励其展现真实性格;主持人厄尼·约翰逊放弃提词器,仅用手卡记录要点,依靠多年经验自然控场。这种“去剧本化”的模式,让节目内容充满不可预测的惊喜——雄鹿罢赛事件中,肯尼·史密斯离席表达支持的真实反应,反而成为节目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正如制作团队总结的核心原则:“追求真实反应和真实对话”。这种对“真实感”的坚持,让观众感受到“这不是演出来的节目,而是一群懂球的朋友在聊天”,从而建立起深度的情感共鸣。
反面评论:长青背后的隐忧,IP延续与创新的双重挑战
尽管《Inside The NBA》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鉴,但其迁移至ESPN后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而长期积累的“优势”也可能转化为潜在风险。
其一,平台迁移的“水土不服”风险。TNT与ESPN的用户画像和内容调性存在差异:TNT的NBA转播更侧重“深度分析+娱乐化”,而ESPN作为综合体育平台,覆盖的赛事类型更广(如NFL、大学体育等),用户对内容的“快节奏”和“信息密度”要求可能更高。《Inside The NBA》原有的“赛前赛后长时段陪伴式”内容(穿插在直播中的衍生节目),是否能适配ESPN的播出场景?例如,ESPN可能更倾向于将节目与其他赛事联动,或缩短单期时长以适配短视频时代的观看习惯。若节目无法根据新平台的用户习惯调整内容形式,可能导致部分核心观众流失。
其二,对“四人组”的过度依赖,可能限制IP的长期迭代。目前节目90%的辨识度来自四位核心成员——巴克利(61岁)、奥尼尔(52岁)、肯尼·史密斯(58岁)、厄尼·约翰逊(67岁),年龄结构已偏高。尽管ESPN保留了原班人马,但未来若有人因退休、健康或个人规划退出,节目能否找到同等影响力的“接棒者”?例如,奥尼尔的“五大囧”子栏目高度依赖其个人风格,若其离开,新成员能否复制这种“搞怪+专业”的平衡?此外,节目目前的创新多围绕四人组展开(如子栏目为个人定制),对年轻一代球评人或跨界嘉宾的挖掘不足,可能导致内容“代际断层”——Z世代观众可能更倾向于互动性更强、更贴近社交媒体的内容形式,而四人组的“老派幽默”未必能持续吸引新用户。
其三,高成本运营与商业化回报的平衡压力。节目对TNT和ESPN的重要性,从核心成员的天价合同可见一斑:奥尼尔年薪1500万美元,巴克利10年2.1亿美元。如此高的人力成本,需要节目持续贡献高收视率或商业价值(如广告、周边)来支撑。但体育内容的商业化受限于赛事周期(如NBA停摆期节目影响力下降),且ESPN在获得节目后,可能需要将部分资源倾斜至其他赛事(如Big 12大学橄榄球),导致《Inside The NBA》的推广力度减弱。此外,节目虽有文化影响力,但直接的商业变现模式(如付费订阅、衍生品开发)仍较为单一,若无法探索新的盈利路径,高额成本可能成为负担。
其四,“娱乐化”与“专业性”的边界争议。节目以“娱乐”为核心标签,但部分操作引发过争议——例如“五大囧”曾被麦基控诉“差点毁了职业生涯”,认为节目过度放大球员失误,可能伤害运动员的公众形象。尽管节目团队强调“调侃不带恶意”,但随着体育界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提升,类似内容是否会引发更多伦理争议?若未来出现球员或联盟的抵制,节目可能需要调整内容尺度,这将考验其在“娱乐性”与“社会责任”间的平衡能力。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Inside The NBA》看内容IP的长效经营
《Inside The NBA》的成功与挑战,为创新创业领域(尤其是内容创作、IP运营方向)提供了以下关键启示:
-
打造“人格化IP”,构建情感护城河。节目最核心的资产不是赛事版权,而是“四人组”的独特人格。创业者需思考:你的产品或内容是否有清晰的“人格标签”?是否能让用户产生“非你不可”的情感依赖?例如,知识类IP可通过主理人的独特风格(如幽默、犀利、温暖)建立辨识度;消费品牌可通过创始人或代言人的人设传递价值观。关键是“真实”——用户能感知到的“人设”必须与团队内核一致,避免“刻意表演”。
-
平衡“固定”与“创新”,避免IP老化。《Inside The NBA》通过“固定四人组+灵活子栏目”的模式保持活力。创业者需在“核心价值”与“形式创新”间找到平衡点:核心价值(如专业度、用户陪伴感)需长期坚守,而内容形式、交互方式、传播渠道需根据用户需求迭代。例如,教育类IP可坚持“深度知识输出”的核心,但通过短视频、直播、互动问答等形式覆盖不同场景的用户。
-
重视“用户分层”,突破受众边界。节目同时服务核心球迷与轻度观众的策略,值得所有To C创业者借鉴。创业者需明确:你的产品是否只能满足“垂直用户”的需求?能否通过“专业内容通俗化”“娱乐元素专业化”吸引更广泛的群体?例如,科技类内容可通过“用生活案例解释技术”吸引非专业用户;消费品牌可通过“基础款+限量款”覆盖大众与小众需求。
-
建立“开放创作机制”,激发内容活力。节目“无剧本”“信任创作者”的模式,本质是“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逻辑。创业者需思考:团队是否过度依赖“顶层设计”?是否给一线创作者(如编辑、设计师、客服)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餐饮品牌可鼓励门店根据本地口味调整菜单;内容团队可设立“创意提案池”,让基层员工参与选题决策。信任与赋能,往往能带来超出预期的创新。
-
未雨绸缪,规划IP的“代际传承”。《Inside The NBA》对“四人组”的依赖是潜在风险,创业者需提前布局:核心成员是否有“接班人计划”?是否在培养第二梯队的“人格化IP”?例如,MCN机构可同时孵化头部达人与潜力新人;企业可通过“导师制”让资深员工带教新人,确保经验与风格的传承。
-
关注“商业可持续性”,避免“为创新而创新”。节目高成本运营的挑战提醒创业者:创新需以“商业闭环”为前提。在投入资源开发新内容、新功能时,需评估其“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匹配度。例如,短视频平台在推出新玩法时,需考虑广告主是否愿意为该场景付费;消费品牌在开发联名款时,需测算销量能否覆盖成本。
结语:《Inside The NBA》的36年长青,是体育内容与娱乐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其成功源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对内容创新的持续投入,以及对“真实感”的坚守。但任何IP的长期发展都需应对时代变化的挑战——迁移至ESPN后的《Inside The NBA》,能否在新平台延续辉煌,将成为观察“经典IP如何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样本。对创业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从其经验中提炼可复用的方法论,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