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9日

创业时评《合肥为何投建“宠物友好城市”》

点击阅读原文《合肥为何投建“宠物友好城市”》

正面评论:合肥“宠物友好城市”建设——科创赋能与民生温度的产业新实践

在“它经济”浪潮席卷全国的背景下,合肥选择以“宠物友好城市”建设为切口,布局宠物经济新赛道,展现出地方政府对消费趋势的敏锐洞察与产业转型的战略智慧。这一举措不仅顺应了1.2亿“毛孩子”背后的消费升级需求,更通过“硬科技+萌经济”的独特模式,为城市经济增长、乡村振兴与城市品牌塑造开辟了新路径。

首先,合肥的战略布局体现了“政策先导+产业协同”的超前眼光。从2024年将宠物经济纳入现代农业五大新赛道,到2025年发布《合肥市促进宠物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再到成立全国首个宠物经济处,合肥以“政策组合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将宠物经济从“消费现象”提升至“产业战略”的定位,不仅明确了“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打造百亿级产业园”的量化目标,更通过专项产业基金、八大重点任务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了从研发到落地的全周期支持。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的试错成本,为产业集聚与生态构建奠定了基础。

其次,合肥将“科创基因”深度融入宠物经济,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差异化竞争力。作为“科创之城”,合肥拥有量子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资源,以及8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集群。这种优势被精准转化为宠物经济的技术突破点:爱宠生物研发的国产猫三联疫苗打破国外垄断,中龙国创的GMP标准研发中心树立行业高度,希德罗宠物大健康产业园实现“研发-生产-转化”一体化……这些案例表明,合肥正推动宠物经济从“制造”向“智造”跨越。在智能穿戴、基因检测、疫苗研发等高端赛道的布局,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让合肥在全国宠物经济版图中形成了“科技赋能”的独特标签。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肥将宠物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绑定,探索出“城乡联动”的创新路径。《三年行动计划》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起草,明确提出将宠物食品加工、用品制造作为“连接城乡的金纽带”。这一设计既满足了城市“精致养宠”的需求,又通过农村资源的盘活(如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环节)带动了就业与产业升级。例如,宠物食品的原料采购可对接本地农业产业链,用品制造可依托乡镇工业基础,形成“城市需求牵引-农村产业响应”的良性循环。这种“以宠兴农”的模式,为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提供了新样本。

最后,“宠物友好城市”建设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从萌宠主题公园、宠物友好商场到文明养宠倡导,合肥的布局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延伸,更是对“人宠和谐”社会需求的回应。随着养宠人群(尤其是年轻群体)成为城市消费主力,“宠物友好”已成为衡量城市宜居度、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合肥通过完善宠物公共服务(如宠物医疗中心、培训基地)、打造宠物友好空间,既能提升居民幸福感,又能吸引更多养宠人群定居,形成“产业-人口-城市”的正向循环。

反面评论:合肥宠物经济突围之路——规模、生态与标准的三重挑战

尽管合肥在宠物经济赛道展现出强劲势头,但其与深圳、成都等先行城市的差距仍不容忽视。从产业规模到生态完善度,从标准制定到人才储备,合肥若要跻身全国第一梯队,需跨越多重关键门槛。

首先,产业规模与能级存在显著差距。目前,合肥宠物产业规模以食品、用品等基础环节为主,而深圳等头部城市已突破百亿元,且在高端医疗、智能穿戴等高附加值领域形成规模优势。例如,深圳的宠物产业已覆盖从智能设备(如宠物定位项圈、健康监测仪)到保险服务(宠物医疗险)的全链条,而合肥的医疗、美容、保险等下游服务环节仍相对分散,与电商、文旅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尚处起步阶段。这种“重制造、轻服务”的结构,导致合肥宠物经济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在全国竞争中形成核心壁垒。

其次,产业链生态的完整性与协同性不足。宠物经济是典型的“链条经济”,从上游的原料供应、研发生产,到中游的电商销售、品牌运营,再到下游的医疗、美容、保险、文旅服务,各环节需环环相扣才能释放最大价值。目前,合肥虽已集聚5.09万家宠物相关企业,形成了基础产业链,但上下游协同效率较低。例如,宠物食品企业与原料供应商的信息对接仍依赖传统渠道,医疗服务机构与智能设备企业的技术合作尚未深入,电商平台与本地品牌的联动也缺乏系统性规划。相比之下,深圳已通过“产业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模式实现了产业链资源的高效整合,合肥若想构建“环环相扣”的产业生态,仍需在资源整合机制上加大创新。

再次,行业标准与“软实力”建设滞后。宠物经济的规范化发展依赖于标准体系的完善,包括食品安全、医疗服务、数据管理等领域。深圳已率先推进《宠物管理元数据》地方标准制定,即将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宠物数据规范化管理的城市;成都则在宠物友好商业业态的服务标准上形成了可复制经验。而合肥在标准制定上尚未形成系统性布局,仅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构建宠物服务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但具体细则与落地路径仍不明确。标准缺失不仅可能导致市场乱象(如劣质宠物食品、不规范医疗服务),更会制约合肥在全国产业话语权的提升——若无法参与甚至主导行业标准制定,合肥的“科技+产业”优势将难以转化为市场规则的制定权。

最后,高端人才储备成为关键短板。宠物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宠物营养学、智能装备研发、兽医临床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合肥在吸引这类人才上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凭借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更高的薪资水平和更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对高端人才形成“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合肥本地高校(如安徽农业大学)虽有相关学科基础,但产学研转化机制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例如,宠物智能设备研发需要电子工程与动物行为学的交叉人才,而合肥高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仍有待提升。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合肥“宠物友好”机遇的三大方向

对于创业者而言,合肥的“宠物友好城市”建设与宠物经济布局蕴含着丰富的机会,但需结合城市优势与行业痛点,精准切入赛道。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聚焦“科技+宠物”的交叉领域,抢占高端赛道
    合肥的科创资源(如生物医药集群、高校研发平台)是其核心优势,创业者可重点布局宠物精准医疗(如基因检测、个性化疫苗)、智能穿戴设备(如健康监测项圈、行为分析传感器)等领域。例如,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的宠物营养研究团队,开发针对不同品种、年龄宠物的定制化食品;结合本地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积累,研发国产高端宠物药品(如抗癌靶向药),填补市场空白。需注意的是,高端赛道对技术门槛要求较高,创业者可通过“产学研合作”降低研发成本(如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同时关注政策支持(如专项产业基金)获取资金助力。

  2. 参与产业链生态构建,推动跨界融合
    合肥的产业链存在“基础环节强、服务环节弱”的特点,创业者可围绕下游服务环节(如宠物医疗、保险、文旅)与跨界融合(如宠物+电商、宠物+文旅)展开布局。例如,开设“宠物友好型”综合服务中心(涵盖医疗、美容、社交、商品销售),或开发“宠物+文旅”的主题路线(如宠物友好型民宿、户外营地)。此外,可尝试搭建“宠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原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资源,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此类项目需注重用户体验(如提供“一站式”服务)与数据积累(如记录宠物健康数据),为后续的增值服务(如保险、个性化推荐)奠定基础。

  3. 深耕标准制定与品牌建设,提升市场话语权
    行业标准的缺失是合肥宠物经济的短板,也是创业者的机会。创业者可主动参与地方标准制定(如宠物食品添加剂规范、宠物医疗服务流程),甚至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推动国家标准的立项。同时,合肥提出“培育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宠物产品品牌”,创业者需注重品牌差异化建设——例如,以“科技赋能”为标签(如强调产品的智能监测功能),或以“乡村振兴”为故事线(如突出原料来自本地农村合作社),增强品牌的情感共鸣与市场辨识度。

综上,合肥的“宠物友好城市”建设不仅是一场产业布局的“先手棋”,更是城市治理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对于创业者而言,抓住“科技+萌经济”的独特优势,在高端赛道、生态构建与标准制定中精准发力,或将在这片“新蓝海”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