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0日

创业时评《为什么烟酒店的C位,摆的都是水?》

点击阅读原文《为什么烟酒店的C位,摆的都是水?》

高频刚需+消费升级,水饮成线下终端“压舱石”

在湖北下沉市场经营烟酒商超15年的吕姐,今年夏天再次将“水”推上货架C位——这个看似普通的零售动作,实则折射出中国快消品市场的深层逻辑:水饮正凭借高频刚需属性与消费升级红利,成为线下终端抵御冲击、稳定现金流的“压舱石”。

首先,水饮的高频刚需特性为线下终端提供了稳定的“基本盘”。对吕姐这样的夫妻店而言,烟酒生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春夏淡季),而水饮的消费需求却贯穿全年,尤其在夏季达到高峰。新闻中提到,消费者对水饮的价格敏感度低、复购率高,且单瓶利润稳定(“卖一瓶赚一块”),这使得水饮成为“不用推销、省时省事”的“懒人好生意”。更关键的是,水饮的低客单价(最低不到1元)和低备货资金压力,降低了终端的经营风险——相比烟酒等高价品类,水饮的库存周转更快,即便遇到市场波动,也更容易通过促销消化。这种“小而稳”的现金流,正是线下小店在电商冲击下得以存活的重要支撑。

其次,消费升级推动水饮品类迭代,为终端注入新增长动力。从吕姐的进货单变迁可见一斑:2010年卖娃哈哈纯净水,后来转向低价的冰露,再到近年高端水、无糖茶饮的崛起,消费者对水饮的需求已从“解渴”升级为“品质”“健康”。这种变化不仅让终端的货架更丰富(从单一纯净水到气泡水、电解质水、无糖茶饮等),还提升了客单价和利润率。例如,曾经因“发苦”被嫌弃的东方树叶,如今因“0糖0卡”翻红,成为吕姐口中“比卖别的水更赚钱”的品类;小罐茶等原叶茶品牌的入局,更将无糖茶饮与传统茶文化结合,打开了高端市场空间。这种“消费升级-产品迭代-终端受益”的良性循环,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也为终端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最后,线下渠道的不可替代性强化了水饮与终端的绑定关系。新闻中提到,水饮线上化需品牌方承担高昂物流成本(如大包装水的运输损耗),因此头部品牌更倾向于深耕线下,通过“换大冰箱”“临期更换”等支持政策争夺终端C位。这种“品牌-终端”的深度合作,不仅让吕姐等终端获得了免费设备、稳定货源和售后保障,更让线下渠道成为水饮销售的“主阵地”。数据显示,中国水饮市场线下渠道占比超80%,这一优势在即时零售(如美团闪购)兴起后依然稳固——因为消费者对水饮的需求多为“即时解渴”,线下门店的“最后一公里”优势难以被替代。

同质化竞争与渠道依赖,水饮生意暗藏隐忧

尽管水饮为线下终端带来了稳定收益,但繁荣背后也暗藏隐忧:从终端到品牌,从消费趋势到渠道结构,多重挑战正考验着这门“好生意”的可持续性。

其一,水饮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可能压缩终端利润空间。新闻中提到,无论是无糖茶饮还是气泡水,品牌商的竞争已进入“标签内卷”阶段——“0糖0卡”“健康”“原叶茶”等概念被反复翻炒,产品差异化却不明显。例如,东方树叶翻红后,市面上迅速涌现“让茶”“茶小开”等同类产品,功能饮料赛道也因红牛、东鹏特饮、外星人等品牌的混战陷入“成分模仿”怪圈。这种同质化竞争的直接后果,是终端的选品难度增加:为了满足消费者“新鲜感”,吕姐等终端不得不频繁更换品牌,但品牌商为争夺货架,可能通过压货、降低返点等方式挤压终端利润。若未来市场进入存量竞争,终端的“水饮生意”或将从“稳赚”变为“微利”。

其二,过度依赖线下渠道可能削弱终端抗风险能力。尽管当前水饮线上化因物流成本高企受限,但即时零售的崛起已对传统线下模式构成潜在威胁。例如,消费者通过美团闪购下单,30分钟内即可获得水饮,这对夫妻店的“即时性”优势形成冲击;而品牌商为触达更多用户,可能加大对线上渠道的投入(如定制电商专供款),甚至绕过终端直接与平台合作,导致终端的“渠道价值”被稀释。此外,若未来包装技术(如轻量化瓶身)或物流效率(如冷链优化)突破,水饮线上化成本下降,线下终端的“护城河”可能被削弱。

其三,消费趋势快速迭代增加终端选品风险。从植物蛋白饮料到无糖茶饮,水饮市场的风口每3-5年便会切换一次。吕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曾因恒大冰泉的高价折戟而调整选品,又因东方树叶的翻红重新备货,但这种“跟风口”的模式存在滞后性——当终端意识到某品类走红时,市场可能已接近饱和。例如,无糖茶饮虽当前火爆,但若未来消费者健康需求转向(如更关注“天然成分”或“功能性”),终端若未能及时调整,可能面临库存积压风险。此外,老年群体、儿童等细分市场的需求尚未被充分挖掘,终端若仅追逐大众趋势,可能错过差异化机会。

给创业者的建议

水饮生意的“热”与“忧”,为创业者(包括终端经营者和水饮品牌方)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

线下终端经营者(如吕姐这样的夫妻店、烟酒商超):
1. 动态选品,平衡“经典”与“趋势”:既要保留高复购的经典水饮(如冰露、农夫山泉)作为“基本盘”,也要小批量试销新兴品类(如无糖茶饮、功能饮料),通过消费者反馈快速调整。例如,可设置“新品专区”,用促销活动测试市场接受度,避免盲目压货。
2. 强化“场景化”服务:针对夏季“即时解渴”需求,优化冷柜位置(如C位放置冰镇水饮);针对家庭消费,推出“整箱购优惠”;针对社区客群,提供“代送上门”服务(与即时零售平台合作或自行配送),提升用户粘性。
3. 关注渠道多元化:尽管线下是主阵地,但可尝试接入美团闪购、抖音本地生活等即时零售平台,扩大覆盖范围;同时,通过社群运营(如微信群)维护熟客,推送限时优惠,降低线上冲击风险。

水饮品牌创业者(如无糖茶饮、功能饮料新品牌):
1. 打造差异化产品力:避免陷入“0糖0卡”的标签内卷,可从成分(如天然植物提取)、场景(如运动后补充电解质、办公提神)、文化(如结合传统茶文化)等维度构建独特卖点。例如,小罐茶以“原叶茶”切入无糖茶饮,便是差异化的成功尝试。
2. 深化与终端的合作:通过“联合营销”(如终端专属包装)、“数据共享”(如提供区域消费偏好报告)、“灵活供货”(如小批量多批次配送)增强终端粘性,避免单纯依赖“压货换货架”的粗暴竞争。
3. 布局细分市场:关注适老化(如低钠、易开瓶)、儿童(如趣味包装、维生素添加)、职场(如便携装、提神功能)等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通过精准定位开辟新赛道。

跨界创业者(如原叶茶企、健康食品品牌):
1. 借力消费升级趋势:无糖茶饮、功能水饮的崛起,本质是消费者对“健康”“品质”的追求升级。跨界创业者可依托自身优势(如原叶茶的品质背书、健康食品的成分研发能力),将传统品类与快消思维结合,例如推出“药食同源”茶饮、“低GI”气泡水等创新产品。
2. 重视用户教育:新兴品类(如无糖茶饮)的普及需要长期投入,品牌需通过内容营销(如科普“0糖不等于没味道”)、场景体验(如线下试饮活动)培养消费者认知,避免因“口感不符合预期”导致品类口碑下滑。

水饮生意的“C位之争”,本质是一场关于“需求洞察”与“供应链效率”的持久战。对终端而言,它是抵御风险的“压舱石”;对品牌而言,它是检验创新力的“试金石”。唯有抓住消费升级的主线,同时警惕同质化与渠道依赖的陷阱,创业者方能在这门“高频好生意”中走得更稳更远。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