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0日

创业时评《广告业又开始反腐了,媒介返点制该不该取消?》

点击阅读原文《广告业又开始反腐了,媒介返点制该不该取消?》

正面评论:媒介返点制的商业合理性与行业价值

媒介返点制(Agency Volume Bonuses,AVB)作为广告业长期存在的“潜规则”,其存在并非完全无据。从商业逻辑和行业生态来看,它在理想状态下确实能为广告主、代理商和媒体平台三方创造价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行业效率提升。

首先,规模效应是返点制的核心合理性来源。广告主(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单独向媒体采购资源时,因采购量小、议价能力弱,往往难以获得优惠折扣。而头部广告代理集团(如群邑、电通等)凭借庞大的全球或区域媒介承揽规模(群邑2023年全球承揽额达626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44%),能通过集中采购与媒体平台谈判更低的单价。例如,某媒体对单个客户报价100元/CPM(千次展示成本),代理集团因批量采购可压至60元/CPM,中间40元的差价即为返点来源。这种规模优势本质上是代理商通过专业能力为广告主创造的价值——若返点公开透明并最终降低广告主总成本(如将部分返点让利给客户),则符合“专业分工提升效率”的商业逻辑。

其次,合法返点是代理商的合理收入补充。广告代理行业长期面临“服务价值被低估”的困境:广告主普遍更关注媒介投放成本,对创意策划、策略制定等隐性服务的付费意愿低,导致代理商服务费比例被压缩至1%-3%甚至趋近于0。在此背景下,通过合规返点(如与媒体签订明确合同,返点金额归属公司账户并向客户披露)补充收入,成为部分代理商维持运营的必要手段。例如,蓝色光标2024年财报显示,其出海业务毛利率仅1.73%,利润高度依赖Google、Meta等平台的返点,这侧面反映了返点对代理商生存的实际意义。

最后,返点制是国际广告业的普遍惯例,并非中国特有。Meta(原Facebook)官网明确列出《广告商业激励计划》,通过现金、广告抵用金等形式向符合条件的代理商提供返点,旨在鼓励广告主加大投放并提升平台产品使用效率。美国4A广告协会虽未完全认可返点的透明性,但也承认其作为“行业惯例”的存在合理性——只要返点基于公开合同、不涉及利益输送,其本质是媒体与代理商的市场化合作。

反面评论:返点制的不透明性如何腐蚀行业生态

尽管返点制在理想状态下有其合理性,但其“灰色地带”的天然属性(如口头约定、模糊条款、资金流向不透明)为贪腐滋生、行业恶性竞争和信任崩塌埋下了隐患。近年来群邑8.2亿贪腐案、电通高管被拘等事件,正是返点制“异化”的集中爆发。

第一,返点制的不透明性成为贪腐温床。返点的核心矛盾在于“利益归属权”——若返点应归广告主或代理公司所有,却被个人截留,则构成腐败。群邑案中,前首席投资官底飞等人通过操控供应商选择、虚增采购成本,将8.2亿元返点直接转入个人账户;电通案中,高管李俊则通过“虚高回扣”“暗箱操作”与媒体达成“虚返实拿”协议,本质都是利用返点的不透明性,将公共利益转化为个人私利。这种操作之所以能长期掩盖,与返点流程缺乏第三方审计、内部监管失效直接相关——群邑案中,内部审计对虚增成本的异常数据“视而不见”,直至2023年外部举报才触发监管介入,暴露了返点制在监督机制上的根本缺陷。

第二,返点制扭曲行业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当“谁能提供更高返点”成为代理商争夺客户的核心指标时,行业将陷入“低价竞争—压缩成本—服务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为兑现对客户的返点承诺,代理商会拼命压榨媒体(如要求更低采购价),或通过“自营交易”(旗下子公司低价采购后高价转卖客户)、“利益输送”(优先投放关联媒体)等手段牟利。美国ANA2016年调查报告显示,30%-90%的加价率、未披露的媒体股份持有等行为普遍存在,直接损害广告主利益。更严重的是,代理商为维持返点收益,会减少对创意、内容等核心能力的投入——毕竟“搞关系”比“做效果”更能快速变现,最终导致广告效果下滑,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生态。

第三,返点制加剧信任崩塌与行业垄断。对广告主而言,未披露的返点意味着“被欺骗”——ANA调查显示,超90%的美国广告主对AVB(媒体返点)毫不知情,联合利华、宝洁等巨头明确表示“缺乏透明度的返点损害了基本信任”。对中小代理商而言,头部集团凭借垄断地位(如群邑中国占44%市场份额)强制要求高额返点,进一步挤压其生存空间,导致行业集中度畸形提升。例如,蓝色光标等中型代理商因依赖Google、Meta的返点(且返点门槛高、比率低),只能通过“薄利多销”维持生存,而小型代理商则因缺乏规模优势被彻底淘汰。这种“强者愈强、弱者退场”的格局,最终将削弱行业创新活力。

给创业者的建议

广告业反腐风暴与返点制的争议,本质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合规化、透明化”转型的阵痛。对广告代理领域的创业者而言,需从以下四方面调整策略,避免重蹈覆辙:

  1. 建立透明化的返点管理机制:返点的核心问题在于“不透明”,创业者需主动向广告主披露返点来源、比例及资金流向(如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返点归属客户或公司账户”),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定期核查。例如,可参考Meta的《广告商业激励计划》,将返点条件(如投放量、服务指标)、计算方式、分配规则公开化,减少“暗箱操作”空间。

  2. 强化内部合规与审计建设:贪腐的滋生往往源于内部监管漏洞,创业者需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如将媒介采购权、定价权、财务审核权分属不同部门,避免单一高管“一言堂”;同时设置匿名举报渠道,鼓励员工监督异常操作(如群邑案中,外部举报是关键突破口)。此外,定期开展合规培训,明确“返点归公”的底线,避免员工因“行业惯例”模糊法律边界。

  3. 推动服务价值转型,减少对返点的依赖:广告主对“低服务费+高返点”模式的依赖,本质是对代理商服务价值的不认可。创业者需从“媒介采购商”向“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加大对创意策划、数据洞察、效果评估等能力的投入。例如,可通过AI工具优化投放策略(如预测用户行为、实时调整预算),或提供“品效合一”的全案服务(如内容营销+媒介投放联动),用实际效果证明服务价值,从而提升服务费议价能力,降低对返点的依赖。

  4. 与广告主共建信任,明确利益分配:信任是广告业的核心资产。创业者需主动与客户沟通返点机制(如定期提供《媒介采购报告》,说明采购成本、返点金额及用途),并探索“利益共享”模式(如将部分返点让利给客户,或用于共同开发新营销项目)。例如,可与广告主约定“若返点金额超过约定比例,超额部分50%返还客户”,既保证代理商合理收益,又让客户感受到“透明与公平”,长期巩固合作关系。

总结来看,媒介返点制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其争议源于“不透明”与“利益错位”。创业者需以反腐风暴为警示,通过透明化、合规化和服务升级,推动行业从“依赖灰色收益”转向“依靠专业价值”,方能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