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阅读原文《是边缘,也是金矿,电商平台对图书的矛盾两极心态》
正面评论:图书电商的「边缘价值」正成为平台生态的新支点
在电商大促中,图书品类虽因GMV规模小、增速放缓被视为“边缘”,但其对平台的战略价值却在数字经济时代悄然升级。这种“边缘”与“重视”的矛盾,恰恰折射出图书作为特殊商品的独特生态价值,而平台对图书的持续投入,正为其用户粘性、跨品类转化和IP经济联动提供新动能。
首先,图书是平台吸引高价值用户的“流量磁铁”。新闻中提到,购书用户群体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教材教辅、童书的主要消费者为家长,这类用户具备稳定的消费需求(如母婴、家居用品)和较强的消费潜力;二是高定价书籍(如三民版《资治通鉴》)的购买者对知识类产品有高付费意愿,可转化为高客单价生活产品或泛文艺类商品的潜在用户。更重要的是,长期购书用户往往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内容消费习惯,这类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和活跃度远超普通用户。例如,抖音通过“全民好书计划”和直播带书,不仅吸引了董宇辉、樊登等知识型达人,更沉淀了一批“为内容买单”的用户,这些用户后续在文创、教育等品类的消费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其次,短视频与直播重构了图书销售逻辑,激活经典与功能性图书的长尾价值。传统“人找书”的货架电商模式依赖用户主动搜索,难以触达潜在读者;而“书找人”的内容电商模式(如短视频种草、直播讲解)通过场景化、情感化的内容,将图书与用户的兴趣、情绪绑定,成功让经典作品(如《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与地坛》)和功能性图书(如育儿指南、职场技能书)突破圈层。数据显示,抖音2024年日售图书超300万册,《额尔古纳河右岸》销量近600万册,正是内容驱动的典型成果。这种模式不仅为经典图书“续命”,也为平台积累了“内容带货”的方法论——通过图书这种“低决策成本、高情感价值”的商品,验证内容与消费的匹配度,再将经验复制到其他品类。
最后,图书与IP经济的联动为平台拓展了年轻用户留存场景。新闻中提到,《哪吒2》《黑神话·悟空》等影视游戏IP的衍生图书,一个月内销售收入过亿或一周破千万,这背后是Z世代对IP的强认同与消费力。IP图书不仅是IP衍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通过“内容-图书-周边”的链条,将用户从单一内容消费(如看电影、玩游戏)延伸至实物消费(买书、买文创),从而提升用户在平台的生命周期价值。对平台而言,IP图书的爆发不仅是GMV的增长,更是年轻用户留存的“钩子”——通过图书触达IP粉丝,再引导其消费其他IP衍生品或关联品类,形成生态闭环。
反面评论:图书电商的繁荣表象下,隐忧与挑战不容忽视
尽管平台对图书的重视度提升,图书电商的“新价值”却难以掩盖市场萎缩的大背景,而内容营销的局限性、新书推广的困境以及用户信任的损耗,更可能成为制约其长期发展的瓶颈。
其一,图书市场整体萎缩与平台投入的“错位”,可能导致资源低效消耗。北京开卷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1129亿元,虽线上占比超85%,但整体规模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且平台电商(如京东、当当)图书规模下降约10%,仅内容电商增速为正但放缓。这意味着,尽管抖音、拼多多等新平台在图书上投入流量和补贴,但整个行业的蛋糕并未做大,甚至在缩小。平台间的“抢存量”竞争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例如,为争夺用户,平台可能过度补贴低价图书,压缩商家利润;或为追求爆款,集中资源推广少数经典或功能性图书,忽视更广泛的品类覆盖,最终陷入“投入越大、回报越薄”的恶性循环。
其二,短视频营销的“标签化”与“功能性偏好”,加剧了图书市场的“马太效应”,挤压新书生存空间。为适应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图书营销不得不将内容简化为标签(如“治愈系”“职场必备”),这种“无标签不营销”的模式虽能快速触达用户,却也导致图书价值被片面解读。例如,史铁生、余华等经典作家的作品因自带流量,通过短视频进一步放大;而社科、文学类新书因缺乏标签化卖点,难以获得流量倾斜。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开卷统计的年度影响力作者中,已故作家史铁生因余华在综艺中的推荐“翻红”,但同期新作家的作品鲜少进入销量榜。这种“吃老本”现象不仅抑制了原创内容的创新动力,更让用户形成“新书不如经典”的认知,进一步降低新书购买意愿。
其三,部分图书营销的“货不对板”,可能损害用户信任,反噬图书电商生态。短视频带货的核心是“情绪驱动”,但过度强调情绪共鸣(如“读这本书能改变你的人生”)或夸大功能(如“三天学会写作”),容易导致用户收到书后产生“落差感”。例如,某些“治愈系”图书被包装成“解决焦虑的特效药”,但实际内容可能仅是零散的心灵鸡汤,用户因“货不对板”产生的失望,会降低其后续购书的积极性。这种信任损耗对图书电商的长期影响尤为深远——图书作为“精神产品”,用户对其内容价值的敏感度远高于普通商品,一次负面体验可能导致用户转向其他内容消费形式(如听书、知识付费),进一步加速图书市场的萎缩。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图书电商的“边缘”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对于创业者而言,图书电商的“矛盾心态”中既隐藏着风险,也孕育着机会。结合新闻中提到的趋势与问题,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
聚焦“高价值用户”的精准运营,而非单纯追求GMV。图书用户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消费潜力与粘性,创业者可通过分析用户购书偏好(如童书、高定价书、IP书),挖掘其关联需求。例如,针对童书家长用户,可拓展母婴用品、儿童教育课程;针对高定价书用户,可推荐高端文创或知识付费服务。关键是通过图书建立用户信任,再通过跨品类服务提升客单价与复购率。
-
善用内容营销,但避免“标签化”陷阱。短视频与直播是图书触达用户的高效渠道,但创业者需平衡“传播效率”与“内容深度”。例如,可通过“作者连麦”“深度解读”等形式,还原图书的完整价值,而非仅用标签吸引点击;针对新书,可联合知识类达人设计“场景化推荐”(如结合社会热点、用户痛点),降低用户的决策门槛。
-
抓住IP经济与Z世代的红利,布局衍生生态。随着游戏、动漫、影视IP的爆发,创业者可提前布局IP图书的衍生开发,例如与IP方合作推出限量版图书、配套周边(如书签、明信片),或通过“图书+线上活动”(如读者社群、线下读书会)增强用户参与感。对Z世代用户而言,IP图书不仅是商品,更是身份认同的载体,通过IP联动可有效提升用户留存与传播力。
-
关注“确定性需求”,规避市场萎缩风险。教材教辅、童书等刚需品类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且用户群体稳定,创业者可优先布局这些领域,同时通过“刚需+增值服务”(如教材配套网课、童书亲子活动)提升附加值。此外,功能性图书(如职场技能、心理健康)因用户需求明确,仍有增长空间,可结合用户反馈持续优化内容,避免“货不对板”的信任危机。
图书电商的“边缘”与“金矿”并存,关键在于创业者能否跳出“卖书”的单一思维,将图书视为连接用户、内容与生态的枢纽。在用户注意力碎片化、消费需求分层化的今天,图书的价值或许不再是GMV的增长引擎,而是平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信任锚点”与“流量转换器”。抓住这一核心,创业者方能在图书电商的“矛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