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存量博弈下的行业焕新,竞争加速家电产业升级
中国家电行业的“平静湖面”被小米的“闯入者”姿态彻底搅动,这场美的与小米的“矛盾之争”,本质上是传统制造业巨头与互联网跨界玩家在存量市场中的一次深度碰撞。从积极意义看,这场竞争不仅打破了行业长期固化的格局,更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为消费者、企业乃至行业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小米的“鲶鱼效应”激活了传统家电企业的创新动能。长期以来,美的、格力、海尔等巨头依托规模化生产、深度分销渠道和品牌溢价,在增量时代形成了“相安无事”的默契。但正如方洪波所言,“行业格局有点固化了”——这种固化的背后,是企业对创新的惰性:当市场快速扩张时,“躺赢”的收益远高于冒险投入。而小米的入场彻底打破了这一逻辑。其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大家电玩法:通过线上渠道降低中间成本,将智能温控、IoT联动等“高配”功能“下放”至中低端产品,用“高配平价”策略直接冲击传统品牌的利润空间。这种“不讲武德”的打法,倒逼美的等企业不得不直面用户需求的变化,从“吃品牌老本”转向“拼产品力”。例如,美的推出华凌品牌正面迎战小米的价格战,同时强化COLMO、东芝等高端品牌的智能化与定制化能力,本质上是对自身产品矩阵的一次主动优化——既守住高端利润,又在中低端市场用子品牌对冲风险。这种“价值战+价格战”的组合拳,正是传统企业在竞争压力下迸发出的创新能力。
其次,消费者成为直接受益者。小米的“高配平价”策略与美的的“田忌赛马”回应,共同推动了家电市场的“价值再平衡”。过去,传统品牌的中低端产品往往功能单一、智能化水平低,而高端产品虽具备智能功能却价格高昂,形成“中间断层”。小米通过IoT生态联动(如空调与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的互联)和供应链优化,将智能功能下沉至2000-3000元价格带;美的则以华凌品牌在同价位段进一步压价,同时依托自研零部件和垂直整合产线,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维持产品品质。这种竞争直接让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获得更智能的产品。例如,2025年618期间,华凌1.5匹新一级能效变频空调价格低于小米同规格机型,且依托美的的技术积累,在能效比、噪音控制等核心指标上更具优势。消费者的选择权被放大,市场从“品牌主导”转向“用户需求主导”。
最后,行业整体效率得到提升。家电行业作为典型的制造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与成本控制能力。小米的入场虽以“轻资产代工”模式起步,但为了在价格战中生存,其必然加速自建产线、强化供应链管理;而美的等传统企业则因竞争压力,进一步优化自动化工厂、自研零部件(如压缩机、电机)的生产效率。例如,美的通过垂直整合产线,将空调核心零部件的自给率提升至80%以上,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小米则在2025年一季度宣布投资建设首座自有空调工厂,目标是将代工比例从70%降至50%。这种“供应链军备竞赛”最终将推动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当头部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增强,行业整体的技术门槛和规模效应也会随之提高,为应对未来的全球化竞争(如出海东南亚、欧洲市场)奠定基础。
反面评论:短兵相接的隐忧,警惕“内卷”透支行业未来
尽管美的与小米的竞争为行业注入了活力,但其背后的“存量博弈”逻辑也暗藏风险。价格战的激化、高端化的虚火、渠道扩张的盲目性,可能导致行业陷入“互相蚕食”的恶性循环,甚至透支长期发展潜力。
首先,价格战可能压缩行业利润,影响技术研发投入。家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如节能技术、智能算法),而研发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小米的“高配平价”策略本质上是通过压缩毛利换取市场份额,2025年一季度其大家电业务收入翻倍,但毛利率仅为8%(远低于美的空调业务25%的毛利率);美的虽依托供应链优势在价格战中保持15%左右的毛利率,但相比其高端品牌COLMO(毛利率超40%)仍有明显差距。若价格战持续升级,双方可能被迫进一步压低利润:小米需要更高的出货量摊薄成本,美的则需在中低端市场投入更多促销资源。这种“以利润换份额”的模式,可能导致企业减少在基础研发(如新型制冷剂、AI温控算法)上的投入。例如,2024年国内家电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2.3%(全球平均为3.5%),若利润进一步压缩,这一比例可能继续下滑,影响行业技术升级的可持续性。
其次,小米的“代工依赖”与高端化短板可能引发品控风险。小米大家电业务目前仍依赖代工模式(部分品类代工比例超70%),尽管其通过“小米标准”严格把控供应商,但代工模式天然存在品控分散的问题。2024年,小米空调曾因代工厂品控不严,被曝“制冷效率不达标”的质量问题,导致用户投诉率较美的、格力高15%。而在高端市场,小米的品牌积累不足,万元级冰箱、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不足2%(美的COLMO系列占比超8%)。为了突破高端,小米计划将手机、汽车的高端化经验复制到大家电,但家电与手机的用户需求差异显著——家电用户更看重耐用性、售后服务,而非“尝鲜”属性。若小米盲目复制手机的“参数营销”,可能导致高端产品“叫好不叫座”,反而消耗品牌信任度。
再次,线下渠道扩张可能成为小米的“资金黑洞”。小米计划2025年新增5000家小米之家,试图通过线下渠道弥补线上流量见顶的问题。但线下渠道的运营成本远高于线上:单店租金、人力、仓储等固定成本约为每月15万元,5000家新店每年需投入至少90亿元(仅固定成本)。更关键的是,线下渠道的“坪效”压力巨大——小米之家需要同时销售手机、家电、生态链产品,若大家电销量无法支撑单店营收,可能导致“开店即亏损”。相比之下,美的依托30余年的线下分销网络(覆盖全国95%的县级市场),已形成“经销商-服务商-用户”的深度绑定,小米的线下扩张不仅需要时间积累,更需大量资金“烧”出市场,这对其现金流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
最后,美的的“多品牌策略”可能引发内部竞争内耗。为了应对小米,美的推出华凌(线上平价)、COLMO(高端)、东芝(国际品牌)等多个子品牌,试图覆盖全价格带。但多品牌运营需要严格的定位区隔与资源分配:华凌若过度压价,可能冲击美的主品牌的中高端形象;COLMO若过度强调“智能化”,可能与海尔卡萨帝的“高端品质”定位重叠,导致用户认知混乱。2024年,美的曾因华凌与主品牌空调的功能重叠,引发部分经销商“左右手互搏”的抱怨,最终不得不调整产品线分工。多品牌策略的成功需要极强的管理能力,若美的在品牌定位、渠道分配上出现偏差,可能导致内部资源分散,削弱整体竞争力。
给创业者的建议:存量时代的生存法则,聚焦“差异化壁垒”
美的与小米的竞争,本质上是存量市场中“传统巨头”与“跨界玩家”的生存之战。对创业者而言,这场竞争提供了三点关键启示:
-
明确“核心壁垒”,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小米的优势在于互联网流量与IoT生态,美的的优势在于供应链与品牌积累。创业者需先明确自身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是技术(如专利壁垒)、供应链(如成本控制),还是用户运营(如私域流量)?例如,若创业者进入家电赛道,若没有小米的流量优势或美的的供应链深度,可聚焦细分场景(如母婴家电、老人护理家电),通过“场景化产品+服务”构建差异化壁垒,避免与巨头正面碰撞。
-
平衡“价格”与“价值”,警惕恶性价格战。小米的“高配平价”与美的的“子品牌杀价”,本质上是用价格撬动市场,但长期依赖价格战会透支利润。创业者需找到“价值锚点”:例如,通过智能化功能(如空调的“空气健康管理”)提升产品溢价,或通过售后服务(如“10年延保”)增强用户粘性,让用户为“额外价值”付费,而非单纯比价。
-
存量市场中,“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重要。美的近年主动砍掉非核心小家电业务,聚焦大家电与高端品牌,本质是在存量时代“收缩战线,集中资源”。创业者往往容易陷入“扩张冲动”,但在市场增长停滞时,需评估每一项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对低毛利、高运营成本的业务及时止损,将资源集中于“高增长、高壁垒”的核心赛道。
-
敬畏行业规律,跨界需“补短板”。小米作为互联网企业跨界家电,虽有流量与生态优势,但代工模式的品控短板、线下渠道的运营经验缺失,导致其扩张受阻。创业者若跨界进入传统行业,需先补足“行业基础设施”:例如,家电行业的关键是供应链与售后服务,若没有自建产线或深度绑定的服务商,仅靠“轻资产模式”难以长期立足。
存量时代的竞争,不是“谁能跑得更快”,而是“谁能活得更久”。美的与小米的博弈,最终将推动行业走向更高效、更用户导向的新阶段。对创业者而言,关键是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用差异化能力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