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2日

创业时评《裁员7000人,中国高管群体出走的十年,“大而全”的宝洁是如何被时代抛弃的?》

点击阅读原文《裁员7000人,中国高管群体出走的十年,“大而全”的宝洁是如何被时代抛弃的?》

正面评论:宝洁“黄埔军校”的人才溢出效应,为中国商业生态注入活力

作为全球日化行业的标杆企业,宝洁在中国市场的三十年深耕,不仅创造了“飘柔”“海飞丝”“舒肤佳”等国民级品牌,更以其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国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这种“人才溢出效应”,是宝洁对中国商业生态最深远的贡献之一。

从人才培养机制看,宝洁的“内部造血”模式堪称教科书级:通过“品牌管理制”“轮岗机制”“导师制”等体系化方法,将校招生从“职场新人”培养为具备市场洞察、品牌运营、渠道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熊青云在宝洁23年的职业路径中,从品牌助理逐步晋升至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副总裁,其成长轨迹正是宝洁“内部培养+长期赋能”的典型样本。这种模式不仅为宝洁自身输送了大量骨干,更让“宝洁系”人才成为中国商业社会的“通用人才库”。

从人才流动的社会价值看,宝洁系高管的“出走”并非简单的“人才流失”,而是优质管理经验的跨行业传播。新闻中提到的案例极具代表性:林小海从宝洁加入阿里零售通,将传统快消的渠道管理经验与互联网的数字化运营结合,推动了零售通的线下渠道整合;熊青云从宝洁到京东、再到小鹏汽车,将品牌建设的系统化方法论应用于电商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助力企业快速建立市场认知;靖捷、冯佳路等宝洁系高管在阿里、唯品会等互联网企业中,将“用户洞察-产品研发-营销落地”的全链路思维带入新兴行业,推动了传统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

更值得关注的是,宝洁系创业者在新消费赛道的崛起。WonderLab创始人肖国勋、每鲜说创始人冯秋婉等,将宝洁的“用户需求调研”“产品测试迭代”“精准营销”等经验,与新消费的“社交裂变”“私域运营”“Z世代偏好”结合,打造出多个现象级品牌。这些创业者的成功,本质上是宝洁体系化管理能力与本土市场创新需求的深度融合,为新消费行业提供了“从0到1”的方法论参考。

可以说,宝洁的“人才溢出”不仅没有削弱其行业地位,反而通过“宝洁系”的广泛渗透,间接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进程。这种“企业培养-社会共享”的人才生态,是传统巨头对商业文明的特殊贡献。

反面评论:战略滞后与组织僵化,宝洁陷入“人才流失-业绩下滑”的恶性循环

尽管宝洁的人才培养值得肯定,但其近十年的高管流失潮,本质上是企业战略与市场环境脱节、组织机制僵化的集中爆发。人才流失是结果,而非原因;真正的危机,在于宝洁未能跟上中国消费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与“本土创新”浪潮。

首先,业绩增长乏力削弱了内部吸引力。宝洁中国的核心品类(如洗发水、洗涤剂)长期依赖“大单品+大渠道”模式,在成本上涨、竞品(如联合利华、国产新锐品牌)冲击下,利润率持续承压。2012年后,中国消费市场进入“分化期”:年轻消费者更青睐个性化、小众化产品,电商和社交平台打破了传统渠道的垄断,但宝洁仍将资源集中于成熟品类,未能及时布局细分赛道(如高端洗护、功能性个护)。业绩增长放缓直接导致内部晋升空间收窄,核心高管的职业发展预期受挫,“用脚投票”成为理性选择。

其次,全球战略与本土需求错配,压缩了本土团队的决策空间。2008年前后,宝洁总部将中国区从“发展中市场”调整为“发达市场”,要求其按“成熟市场”的规范运作,强化总部对预算、营销、产品的管控。这一调整看似“升级”,实则让中国团队陷入两难:一方面,中国市场正经历互联网带来的剧烈变革(如电商崛起、社交营销爆发),需要快速决策和灵活试错;另一方面,总部的流程管控(如冗长的市场调研、多层级审批)导致响应速度滞后。例如,当国产新锐品牌通过小红书、抖音“爆品测试”快速占领市场时,宝洁的新产品仍需经过全球统一的“6个月消费者调研+3个月内部审批”流程,错失市场窗口期。这种“总部集权-本土失能”的矛盾,让本土高管的“施展空间”被大幅压缩,转而投向决策更灵活的本土企业(如立白、完美日记)或互联网公司(如阿里、京东)。

第三,激励机制保守,难以对抗新兴行业的“挖角”攻势。传统外企的薪酬体系以“稳定”“公平”为核心,但在互联网和新消费时代,这种优势逐渐消失。本土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不仅提供更高的现金薪酬,更通过股权、高管职位、业务主导权等“激进激励”吸引人才。例如,熊青云从宝洁副总裁跳槽至京东副总裁,不仅获得更高的管理权限,更深度参与了京东的电商业务创新;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后,直接主导大润发的数字化转型,这种“业务决策权+成长空间”的吸引力,远超过宝洁内部按部就班的晋升路径。而宝洁内部因担心“破坏薪酬体系”,不愿用股权或大幅加薪挽留核心高管,仅依赖“老板谈话”等柔性手段,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

最后,组织文化僵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快速试错”精神脱节。宝洁的“精密计划”文化(基于大数据的市场调研、长期规划、标准化执行)曾是其竞争壁垒,但在“用户需求快速迭代”的新消费时代,这种文化反而成为创新的阻碍。例如,宝洁内部曾流行“没有数据不决策”的原则,但新消费品牌的“小范围测试-快速迭代”模式,往往需要“先行动后验证”。这种文化冲突让部分宝洁高管感到“束缚”,转而加入更强调“敏捷性”的互联网或创业公司。正如熊青云所言,“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也许会早点离开”,这句话道尽了传统巨头组织文化与时代需求的割裂。

综上,宝洁的高管流失潮是“战略滞后-组织僵化-业绩下滑”的恶性循环的缩影。当“大而全”的标准化模式无法适应“小而美”的个性化需求,当“总部管控”的全球化思维难以匹配“本土创新”的本土化趋势,人才流失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宝洁兴衰中汲取人才管理与战略调整的经验

宝洁的案例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尤其是在人才管理、战略调整和组织文化建设方面:

  1. 构建“培养+留存”的人才体系,避免“黄埔军校”变“人才跳板”
    宝洁的系统化培养(如品牌管理、市场调研、渠道运营)值得借鉴,但需同步建立“留存机制”。创业者可通过“股权绑定+业务主导权+成长空间”组合激励核心人才:例如,为关键岗位设置长期股权计划,让高管与企业利益深度绑定;赋予核心团队更多业务决策权,避免“总部集权”导致的积极性流失;设计清晰的晋升路径,确保人才在企业内部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2. 保持战略与市场的动态匹配,警惕“成功经验”的路径依赖
    宝洁的教训在于过度依赖“大单品+大渠道”的成功经验,未能及时响应数字化与本土化趋势。创业者需定期复盘市场变化(如消费者需求、渠道结构、技术革新),避免“用过去的方法解决未来的问题”。例如,当新消费品牌通过社交电商崛起时,传统企业需快速布局私域流量;当年轻消费者偏好个性化产品时,需拆分“大单品”为“细分产品线”,保持战略的灵活性。

  3. 平衡组织规范与创新活力,避免“大公司病”过早出现
    宝洁的“精密计划”文化是其优势,但过度规范会抑制创新。创业者需在“流程化”与“敏捷性”间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标准化流程(如用户调研、产品测试)夯实基础能力;另一方面,为创新业务设置“特区”(如独立团队、单独预算),允许“快速试错”。例如,新消费创业公司可借鉴宝洁的“用户需求分析”,但在营销端采用“小范围测试-快速迭代”模式,兼顾效率与灵活性。

  4. 重视人才流动的双向价值,构建“校友网络”反哺企业
    人才流出未必是坏事。宝洁系人才在外部的成功,客观上提升了“宝洁”的行业影响力。创业者可主动维护与离职人才的关系(如定期举办校友活动、开放合作机会),将“人才流失”转化为“生态反哺”。例如,离职高管可能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投资人或品牌传播者,为企业带来新资源和市场机会。

结语:宝洁的兴衰是传统巨头在数字化时代转型的典型样本。其“人才溢出”的正面效应与“战略滞后”的反面教训,共同为创业者提供了一面镜子——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唯有保持人才活力、战略敏锐与组织弹性,才能避免被时代抛弃。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