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4日

创业时评《深圳“补货”宅地,京沪杭上演抢地大戏》

点击阅读原文《深圳“补货”宅地,京沪杭上演抢地大戏》

正面评论:“缩量提质”推动土地市场良性修复,核心城市成行业信心锚点

2025年中,深圳及全国土地市场的“缩量提质”策略正展现出积极效应,成为房地产行业修复的关键推动力。这一趋势不仅激活了市场活力,更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稳定了市场预期,为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奠定了基础。

首先,优质地块的集中供应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今年涉宅用地供应同比大幅增长116%,且重点布局大运、光明中心区、前海桂湾等核心板块。这些区域配套成熟(如红山-上塘板块的Costco商业、光明中心区的地铁6号线)、需求旺盛(民治板块5月成交均价6.29万元/平方米,“日光盘”频现),优质地块的推出精准回应了房企对“确定性投资”的需求。例如,深圳A802-0309地块容积率仅2.8(低于周边近年出让地块),且毗邻地铁4号线,高去化预期直接吸引了房企关注。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土地溢价率时隔44个月重回10%以上,京沪杭蓉等地频现总价超50亿元、溢价率超100%的抢地现象,这既是市场热度的直观反映,也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的转型。

其次,土地供应结构优化为行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动力。地方政府通过降低容积率(如深圳宝中地块从5.7调至3.7)、减少商业配比(商业建面从13.75万降至3万)等方式,提升了地块开发的可行性。以深圳A817-0619地块为例,起始楼面价3.04万元/平方米,而周边新房均价超7万元/平方米,利润空间明确。这种“让利”策略既吸引了房企拿地,也为后续项目定价留出合理空间,避免因成本过高推高房价,形成“土地-新房-市场”的良性循环。中指研究院指出,深圳新房市场在“926”政治局会议后持续修复,土地市场的升温是市场自然修复的延伸,有助于稳定地方财政,并带动建筑、装修、家居等上下游产业链复苏。

最后,核心城市土地市场回暖成为行业信心的“锚点”。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高溢价土拍(如上海虹口瑞虹新城地块溢价率38%、杭州西湖三墩地块溢价率超40%),反映了房企对核心城市长期价值的认可。这种信心传导至整个行业,不仅缓解了房企的资金压力,更推动了市场预期从“悲观”向“谨慎乐观”的转变,为行业新模式(如“高周转+高质量”)的构建提供了土壤。

反面评论:热度分化加剧区域失衡,高溢价背后隐藏多重风险

尽管土地市场回暖是积极信号,但其背后的分化趋势与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核心城市的“高热”与三四线城市的“冰冻”形成鲜明对比,高溢价拿地的利润空间挤压、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可能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构成挑战。

其一,核心城市土地竞争白热化可能挤压房企利润。上海虹口地块楼面价11.7万元/平方米,杭州西湖三墩地块溢价率超40%,高成本意味着未来项目售价需达到更高水平才能覆盖成本。但核心城市房价已处于高位,市场接受度存在不确定性。例如,深圳前海桂湾上一次宅地供应是2021年,网签均价9.1万-12万元/平方米,若新地块楼面价接近或超过这一水平,项目盈利空间将被大幅压缩。若后续销售不及预期,高溢价拿地的房企可能面临资金链压力,甚至引发局部债务风险。

其二,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冰冻”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三四线城市宅地供应计划仅下降14%,但实际执行中,桂林永福、池州石台等多地已暂停供地,超半数城市预供地规模腰斩。土地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土地市场停滞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受限,进一步削弱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形成“土地冷-财政弱-发展慢-人口流出-土地更冷”的恶性循环。

其三,中小房企参与机会减少,市场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升。核心城市优质地块总价高(如上海虹口地块89.64亿元)、门槛高(需具备较强资金和运营能力),主要参与者为央企、国企及头部民企(如中国金茂、绿城、滨江),中小房企因资金实力不足难以竞争。长此以往,土地市场可能被少数大企业垄断,市场竞争活力下降,创新动力减弱,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其四,局部市场过热可能引发政策调控风险。当前核心城市土拍热度主要源于积压需求释放和政策支持,但如果溢价率持续过高、地价过快上涨,可能触发新一轮调控(如限溢价、限房价),影响房企前期投资决策的有效性。例如,深圳若因土拍过热收紧预售条件或加强价格指导,高成本拿地的项目可能面临“限价”与“高成本”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给创业者的建议:把握分化机遇,聚焦确定性与创新力

面对土地市场的“缩量提质”与区域分化,创业者需调整策略,抓住以下机会:

  1. 核心城市:围绕优质地块提供“增值服务”
    核心城市优质地块开发需求旺盛,但房企更关注项目的“确定性”(如去化速度、利润空间)。创业者可针对这一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例如,为房企提供区域市场调研(如深圳红山-上塘板块的客群画像、消费偏好)、产品设计优化(如低容积率地块的改善型产品定位)、营销解决方案(如利用周边Costco等商业配套做跨界引流)等,帮助房企提升项目竞争力,降低开发风险。

  2. 三四线城市:转向存量市场与轻资产模式
    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低迷,但存量房改造、社区服务、城市更新等领域仍有空间。创业者可聚焦存量资产运营,如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优化物业)、社区商业升级(引入便民服务设施)、租赁住房运营(针对新市民和年轻人的长租公寓)等轻资产模式,避免直接参与土地一级市场,降低资金压力。

  3. 关注政策导向,布局“提质”相关赛道
    “缩量提质”意味着土地开发更注重质量,绿色建筑、智慧社区、低碳技术等领域将成为趋势。创业者可围绕这些方向,开发节能建材、智能安防系统、社区能源管理平台等产品,为房企提供“提质”解决方案,契合政策鼓励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4. 中小房企合作:提供资金与运营支持
    中小房企在核心城市拿地困难,但可能具备区域深耕经验或特色产品线(如文旅地产、产业地产)。创业者可通过联合开发、代建、供应链金融等方式,为中小房企提供资金过桥、代运营、成本控制等服务,帮助其参与核心城市项目,同时分享项目收益。

  5. 风险预警: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土地市场热度分化下,创业者需建立市场动态监测机制,关注核心城市地价与房价的联动关系(如深圳前海桂湾地块楼面价与周边房价的比值)、政策调控信号(如限溢价率调整),以及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动和产业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方向,避免因市场波动造成损失。

总之,当前土地市场的“缩量提质”既是行业修复的标志,也蕴含结构性机遇与风险。创业者需以“确定性”为锚,围绕核心城市优质地块和三四线存量市场,结合政策导向与技术创新,在分化中寻找破局点,实现稳健发展。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