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4日

创业时评《一年十倍,老铺真是黄金界“爱马仕”?》

点击阅读原文《一年十倍,老铺真是黄金界“爱马仕”?》

正面评论:老铺黄金的商业模式创新,重新定义黄金消费的“奢侈品”路径

在国内消费降级与高奢品牌遇冷的双重背景下,老铺黄金以“一年十倍”的股价涨幅和157%的营收复合增长率(2022-2024年)逆势突围,成为港股市值最高的金饰企业。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通过对传统金饰行业痛点的精准突破,以及对“奢侈品化”路径的深度探索,为黄金消费市场开辟了一条差异化增长的新赛道。

一、“一口价”模式打破行业内卷,重构黄金消费的“情绪价值”

传统金饰行业长期陷入“克重计价”的低毛利困境。由于黄金原材料价格透明(锚定上海黄金交易所SGE价格),品牌商难以通过成本控制提升利润,而产品设计同质化(生肖、福禄等“通货”)又导致消费者更关注保值属性,最终演变为“加工费内卷”——行业平均毛利率仅15%左右,品牌只能依赖渠道扩张(加盟开店)维持增长。

老铺的“一口价”模式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其所有产品(足金黄金与足金镶嵌类)均按件定价,将工艺、设计、文化等附加价值直接计入价格,毛利率稳定在40%左右(远高于传统克重黄金的15%和行业“一口价”产品的35%)。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通过淡化黄金的投资属性,强化了“情绪价值”——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保值的金属”,而是承载古法工艺、佛教文化、祈福仪式感的“情感载体”。

以2019年推出的足金镶嵌类产品为例,其通过足金与宝石、珐琅、玉石的结合,提升视觉层次感和设计溢价,毛利率比纯足金系列高出8%-10%,目前占比已超60%,成为老铺盈利的核心驱动力。这种“产品差异化+溢价定价”的策略,不仅跳出了传统金饰的“原料买卖”逻辑,更将黄金从“大宗商品”升级为“文化消费品”。

二、纯直营模式控盘高端渠道,稀缺性塑造“黄金界爱马仕”形象

传统金饰品牌依赖加盟扩张(周大福、老凤祥等90%以上门店为加盟),虽能快速铺量,但难以控制终端定价和服务质量,低价窜货、虚假促销等乱象频发,阻碍品牌向高端转型。老铺则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纯直营模式,严控门店数量(过去5年仅从18家增至36家),且集中布局一线、新一线的顶奢商场(如SKP、万象城),与LV、爱马仕为邻。

这种“少开店、开大店”的策略,本质是复制奢侈品的“稀缺性运营”——通过供给端控货(如限量款、经典款提价)和场景化体验(高端商场的服务标准),强化品牌的“高格调”与“神秘感”。数据显示,2024年老铺单店平均营收达3.3亿元,已接近爱马仕全球单店平均3.8亿元的水平,成为“单店之王”。更值得关注的是,其85%的增长来自存量门店的店效提升,而非新增门店,证明高端定位下消费者对溢价的接受度持续增强。

三、文化赋能构建差异化壁垒,从“收藏品牌”到“新消费顶流”

老铺的前身是经营佛教文化产品的“金色宝藏”,这一基因使其从诞生起就与“文化”深度绑定。其产品融合古法工艺(如錾刻、搂胎)与佛教文化(祈福、转运等场景),早期以高净值收藏家为核心受众,积累了“工艺稀缺性”和“文化价值”的品牌认知。2016年独立运营后,老铺并未放弃这一优势,反而将其转化为大众市场的“情感共鸣”——通过“古法工艺是文化传承”“黄金承载祝福”等叙事,将产品从“装饰品”升级为“精神符号”。

这种文化赋能不仅解决了黄金消费的“同质化”问题,更精准切中了新消费时代的需求:年轻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不再满足于“实用功能”,而是追求“意义感”和“身份认同”。老铺的成功,本质是将“黄金”与“文化”绑定,用情感价值对冲了消费降级的冲击。

反面评论:老铺的“奢侈品皮相”下,品牌心智与抗周期能力仍存短板

尽管老铺在商业模式和运营效率上展现出“黄金界爱马仕”的潜力,但其当前的高增长和高估值仍面临多重质疑——从“古法工艺是智商税”到“伪奢侈品”的争议,本质上指向其品牌深度不足、抗周期能力薄弱等核心问题。

一、品牌心智未达奢侈品“骨相”,溢价可持续性存疑

真正的奢侈品(如爱马仕、卡地亚)具备三大核心心智:全球认知度(超越地域文化)、经典设计(几十年不变的爆款)、硬通货属性(定价不受原材料或经济周期影响)。老铺目前仅实现了“皮相”:

其一,品牌认知局限于本土市场。老铺的文化叙事(佛教文化、古法工艺)高度依赖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尚未形成全球共鸣的品牌符号,难以像爱马仕的“铂金包”或卡地亚的“蓝气球”一样突破地域限制。

其二,缺乏跨时代的经典设计。老铺的产品虽强调工艺,但设计仍以“婚庆、祈福”等场景为主,尚未推出像卡地亚“LOVE系列”这样跨越审美周期的标志性单品。其提价逻辑更多依赖“工艺复杂程度”和“热门系列迭代”,而非“品牌Logo的绝对权威”。

其三,定价仍受黄金属性制约。尽管老铺试图淡化黄金的投资属性,但其存货占总资产比例近70%(主要为黄金原材料),盈利仍与金价波动强相关。2022-2024年金价上涨周期中,老铺毛利率稳定在40%;若未来金价下跌或震荡,其溢价能力可能面临考验。

二、“奢侈品化”营销与实际价值的落差,可能引发“智商税”争议

老铺的高溢价(产品克重价较竞品高30%以上)建立在“古法工艺+文化价值”的叙事上,但部分消费者认为其工艺溢价缺乏可感知的差异化。例如,传统金饰品牌(如周大福、潮宏基)也在推广3D硬金、金+珐琅等工艺,老铺的“古法工艺”虽有历史传承,但普通消费者难以直观区分其与其他工艺的技术壁垒。

更关键的是,奢侈品的溢价本质是“品牌信仰”,而非单纯的“工艺成本”。爱马仕铂金包的高定价,核心是品牌代表的“身份象征”,而非皮革和手工缝制的成本;而老铺的溢价目前仍以“工艺+文化”为支撑,若消费者认为其文化叙事“虚大于实”(如“祈福”“转运”的玄学色彩被视为营销噱头),可能导致“智商税”质疑发酵,进而影响复购率和品牌口碑。

三、直营模式的扩张瓶颈,增长天花板或提前显现

老铺的纯直营模式虽保障了品牌调性和店效,但也限制了规模扩张的速度。目前其全球仅37家门店,且集中在一线、新一线顶奢商场,这类优质商圈的门店资源本就稀缺(如SKP全国仅10余家),未来新增门店的空间有限。

当前老铺85%的增长来自存量门店提效,但若单店店效接近爱马仕水平(3.3亿vs爱马仕3.8亿),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将收窄。若无法通过“门店扩张+单店提效”双轮驱动,其高增长(2022-2024年CAGR 157%)可能难以持续。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老铺黄金的“破局”与“困局”中提炼的关键启示

老铺黄金的案例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传统行业中通过“模式创新+文化赋能”打破内卷,同时也警示了“品牌深度不足”和“抗周期能力薄弱”的潜在风险。结合其经验与问题,创业者可从以下方向发力:

一、模式创新需直击行业痛点,而非单纯“标新立异”

老铺的成功核心在于解决了传统金饰行业“低毛利、同质化”的痛点:通过“一口价”模式提升溢价,通过直营模式控盘高端渠道。创业者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需深入分析行业底层矛盾(如成本结构、竞争格局、消费者需求),找到“供需错配”的关键点,而非为创新而创新。例如,若进入餐饮行业,可关注“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通过中央厨房+定制化服务平衡效率与体验。

二、文化赋能需“虚实结合”,避免陷入“营销大于价值”的陷阱

老铺的文化叙事(古法工艺、佛教文化)为其提供了差异化壁垒,但需警惕“虚”的部分(如玄学色彩)过度放大。创业者在挖掘文化价值时,应注重“可感知的实”——例如,老铺可通过工艺透明化(如展示古法制作过程)、文化溯源(如联合博物馆推出联名款)增强消费者信任;若从事国潮品牌,可结合非遗技艺的具体工艺(如苏绣针法、景德镇制瓷),而非仅用“中国风”标签。

三、品牌建设需“长期主义”,从“功能认知”到“心智信仰”

老铺的品牌目前停留在“工艺+文化”的功能认知阶段,尚未形成“身份象征”的心智信仰。创业者需意识到,品牌溢价的终极来源是“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支付额外费用”的情感认同。例如,可通过“经典单品打造”(如苹果的iPhone、特斯拉的Model S)建立长期记忆点,通过“用户共创”(如蔚来的社区运营)强化参与感,逐步从“产品品牌”升级为“精神符号”。

四、渠道策略需匹配品牌定位,平衡“控盘”与“扩张”

老铺的直营模式适合高端定位,但也限制了规模。创业者需根据品牌定位选择渠道策略:若主打高端稀缺(如奢侈品),直营控盘是必要选择;若追求大众市场(如快时尚),加盟或轻资产模式可加速扩张。关键是在“控盘能力”(保障品牌一致性)与“扩张效率”(抢占市场份额)之间找到平衡,例如采用“核心城市直营+下沉市场加盟”的混合模式。

五、风险管理需关注“底层变量”,避免依赖单一周期红利

老铺的高增长部分受益于金价上涨周期(2022-2024年),其存货占比高的问题可能在金价下跌时暴露风险。创业者需识别业务的“底层变量”(如原材料价格、政策导向、技术趋势),并建立对冲机制。例如,若依赖大宗商品(如咖啡、黄金),可通过期货工具锁定成本;若依赖政策红利(如新能源补贴),需提前布局技术壁垒,降低对补贴的依赖。

综上,老铺黄金的“造神之路”既是传统行业创新的典范,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如何突破内卷”与“如何避免虚胖”的双重启示。在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的复杂环境中,真正的成功不仅需要“模式创新”的勇气,更需要“品牌深耕”的耐心。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