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战略调整彰显韧性,创新探索释放下沉市场潜力
罗森中国放缓扩张速度,表面看是“向现实低头”,实则是对市场环境的理性回应,其背后的战略调整与创新探索,展现了外资便利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适应性与韧性。
首先,目标调整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尊重。罗森2020年提出“2025年万店”目标时,中国便利店行业正处于高速扩张期,资本推动下各品牌跑马圈地。但2023年后,行业环境发生显著变化:《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行业面临客流减少、客单价下降、单店营收下滑等问题,单店日均销售额仅4634元,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被分流的单店营收抵消。罗森将目标调整为2031年12000家,本质是从“速度优先”转向“质量优先”,避免因盲目扩张导致单店盈利恶化,这种“降标”实则是对长期健康发展的负责。
其次,下沉市场与“小站模式”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差异化扩张样本。罗森过去80%的门店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高线市场饱和后,向三线及以下城市渗透是必然选择。其在海南、沈阳开放四线城市加盟,正是对下沉市场的试探。更值得关注的是“罗森小站”的创新:通过低门槛改造夫妻店、街边小店,以0加盟费、补贴改造费等政策快速渗透南方市场(如广东、川渝)。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利用夫妻店的社区熟人关系和低成本运营基础,降低罗森的拓店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品牌赋能(统一招牌、供应链支持)提升小店的商品力与信任度。数据显示,粤闽地区罗森小站推动该区域门店从2024年底的300家增至2025年6月的400家,证明了模式的短期有效性。这种“轻资产+本地化”的扩张路径,为外资品牌在强竞争区域(如广东美宜佳、天福主导的市场)撕开了突破口。
最后,商品力与服务升级为长期竞争力筑基。罗森中国总裁三宅示修强调“提升商品力、优化服务待客、店铺卫生”,并通过IP联名强化“快乐的便利”标签,这是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精准回应。当前便利店竞争已从“点位争夺”转向“体验争夺”,消费者不仅需要“便利”,更需要“独特商品”和“情感价值”。罗森依托日本总部50年的商品研发经验,在鲜食(如饭团、便当)、自有品牌(如“罗森冰皮月亮蛋糕”)上具备优势,结合IP联名(如与动漫、国潮品牌合作),能有效提升单店吸引力。这种“内功修炼”比单纯扩店更能抵御行业周期波动。
反面评论:扩张放缓暗藏市场风险,创新模式与行业压力仍需警惕
尽管罗森的调整有其合理性,但其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扩张放缓可能影响市场份额,“小站模式”的潜在风险,以及行业整体下行压力,都可能成为其后续发展的掣肘。
其一,扩张放缓或导致市场地位被挤压。中国便利店行业呈现“一超多强”格局:美宜佳以近4万家门店绝对领先,天福、便利蜂等本土品牌紧随其后。罗森2024年仅新增322家门店,增速远低于头部本土品牌(如便利蜂2024年新增超1000家)。若长期维持低增速,罗森可能在“规模效应”主导的供应链议价、品牌声量、消费者心智占领上落后。例如,美宜佳凭借高密度门店覆盖,已建立起从工厂到终端的高效供应链,单店进货成本低于罗森;而罗森若门店数量不足,难以在区域市场形成“密集网络”,消费者“随时可见”的便利性感知会被削弱,进而影响客流量。
其二,“小站模式”存在品牌稀释与管理失控风险。罗森小站通过改造夫妻店快速扩店,但夫妻店的运营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店主可能因习惯“传统小卖店”的松散管理,难以执行罗森的标准化要求(如鲜食保质期管理、店铺卫生);若小站出现商品质量问题或服务投诉,可能反噬罗森的高端品牌形象。此外,罗森对小站的管控力度弱于标准店(如商品采购是否完全由罗森供应链覆盖?运营培训是否到位?),若为追求速度放松品控,可能导致“小站”成为“低质罗森”的代名词,损害品牌长期价值。目前罗森小站仅200家左右,尚未大规模验证模式可持续性,未来若快速扩张,管理挑战将进一步放大。
其三,行业整体压力加剧单店盈利难度。《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便利店单店日均营收下滑,坪效持续走低,大型企业与腰尾部品牌的差距扩大。罗森作为外资品牌,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本土品牌(如美宜佳、天福)凭借更低的加盟门槛、更灵活的区域策略快速下沉,挤压罗森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新兴业态(如社区团购、即时零售)分流了部分便利性需求——消费者通过美团闪购、京东到家等平台,1小时内可购买到日用品甚至鲜食,削弱了便利店“即买即得”的核心优势。罗森若无法在商品差异化(如独家鲜食)和服务体验(如线上线下融合)上建立壁垒,单店盈利可能持续承压。
给创业者的建议:平衡扩张与质量,以“用户价值”抵御行业波动
罗森中国的调整与挑战,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
-
战略目标需动态校准,避免“为扩张而扩张”:罗森的“降标”并非失败,而是对市场环境的清醒认知。创业者在制定扩张目标时,需结合行业周期(如当前便利店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自身资源(如供应链能力、管理团队成熟度)和单店盈利模型(确保新增门店能贡献正向现金流)。盲目追求“万店目标”可能导致资金链紧张、管理失控,最终反噬品牌。
-
创新业态需“轻而不松”,守住品牌底线:罗森小站的“轻资产”模式值得借鉴,但创业者需注意:低门槛扩张的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品控体系。例如,通过数字化工具(如门店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小站的商品采购、库存周转、卫生状况;通过定期培训(线上+线下)提升店主的运营能力;设置“退出机制”,对多次违规的小站取消授权。只有“轻模式”与“严管控”结合,才能避免品牌稀释。
-
聚焦“用户价值”,构建差异化壁垒:罗森强调“商品力、服务、环境”的极致化,本质是回归用户需求。创业者需思考:自身业务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便利”“独特商品”还是“情感体验”?例如,便利店可通过开发独家鲜食(如与本地餐饮品牌联名)、优化热食供应时段(如针对上班族的早餐、夜宵场景)提升商品差异化;通过会员体系(如积分兑换独家商品)增强用户粘性;通过门店场景设计(如提供充电、简餐座位)强化“第三空间”属性。
-
灵活应对行业竞争,善用“本地化”策略:罗森在广东推出小站,是因应美宜佳、天福的强势地位。创业者在进入新市场时,需深入调研本地竞争格局与消费习惯:若本土品牌已占据绝对优势(如美宜佳在广东),可通过“错位竞争”(如聚焦高端社区、写字楼,提供精品鲜食)切入;若市场空白(如部分四线城市),则需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如通过本地化营销活动、公益合作),避免被后续进入者挤压。
-
关注“线上线下融合”,拓展增长场景:即时零售的兴起对便利店的“便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业者可尝试与美团闪购、抖音生活服务等平台合作,将门店作为前置仓,扩大服务半径;通过小程序或APP提供“线上下单、到店自提”服务,提升用户复购;利用私域流量(如社群运营)推送限时优惠,增强用户互动。
总之,罗森中国的“放缓”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缩影。对创业者而言,扩张速度从来不是唯一的成功标准,能否在规模、质量、用户价值之间找到平衡,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