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5日

创业时评《中国老板花3000万换沙特“入场券”,值不值?| 对话18年老沙特》

点击阅读原文《中国老板花3000万换沙特“入场券”,值不值?| 对话18年老沙特》

正面评论:沙特转型窗口期释放多重机遇,中资企业迎来深度合作新空间

沙特“2030愿景”驱动的国家转型,为中国企业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合作窗口。从新闻中可见,沙特社会观念已从“服务者”向“合作者”转变,海关效率跃居全球前列,机场增设中文标识等细节,均折射出其开放程度与营商环境的显著改善。这种政策导向的变化,使得中国企业不再局限于“技术换市场”的浅层合作,而是能通过“技术+资金”的深度绑定参与沙特产业升级。例如,沙特主权基金(PIF)对中国头部企业的“短名单”机制,本质上是将中国技术与沙特资本、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为具备技术优势的中资企业提供了与沙特核心经济主体联动的机会。

中沙政经联系的深化,则构建了独特的市场渗透优势。新闻中提到的利雅得街头中餐馆增多、美团keeta外卖服务融入本地生活、沙特制造与中国产研的合作模式成为主流等现象,均表明中国元素已深度嵌入沙特日常生活。这种文化与商业的双向渗透,大幅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市场教育成本。以keeta为例,其通过高频次的外卖服务快速触达沙特年轻消费群体,既满足了本地需求,也为后续拓展本地服务生态(如社区团购、即时零售)奠定了用户基础。此外,沙特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如建材、电子消费品)与中国对沙特市场的技术输出(如物流、电商运营)形成互补,为中资企业在细分领域(如海外仓、代运营)创造了“隐形冠军”的成长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沙特市场的本地化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生存路径。老安提到的“综合解决方案型业务”(如室内网络覆盖、家庭场景服务),正是针对沙特市场痛点的精准切入。尽管欧美品牌已占据主流消费品类,但企业服务、家庭场景等细分领域仍存在空白。中小企业通过解决本地实际问题(如物流清关效率、企业办公数字化),既能避免与头部企业直接竞争,又能通过“小而美”的服务建立客户粘性。例如,易通天下作为物流代运营企业,18年深耕沙特市场,正是抓住了电商发展初期的配套服务需求,这种“扎根式”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样本。

反面评论:高门槛、文化冲突与市场误判,出海沙特需警惕三大现实挑战

市场准入的高资本门槛与合规成本,将多数中小企业挡在门外。新闻明确提到,外资100%控股的零售贸易公司需3000万沙币(约6000万人民币)的前期资本,且五年内需追加3亿沙币投资,这远超多数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尽管“借壳合作”(找本地保人)可降低初期成本,但保人制度被取消后,资金走账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如名义上的公司归属问题)显著增加。老安提到“有头有面的本地人不愿做保人”,意味着可靠的合作对象稀缺,中小企业可能因选择不当陷入纠纷,甚至面临资产被侵占的风险。例如,部分创业者因急于进入市场,选择缺乏商业经验的保人,最终因资金流向不明导致合作破裂,教训深刻。

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与合作难题普遍存在。沙特社会的封闭性、家族观念及工作习惯与中国差异显著。在合作沟通中,沙特人更注重“先朋友后生意”的情感联结,而中国企业习惯“有事说事”的直接模式,易导致初期信任建立困难。在员工管理上,沙特员工流动性极高(可能一年换五份工作),且多数将中资企业视为“跳板”,导致团队稳定性差;同时,沙特员工对“命令式”管理的抵触,要求中国企业调整管理风格,从“结果导向”转向“关系导向”,这对习惯高效执行的中资团队是一大挑战。此外,部分“关系说客”夸大自身资源(如“认识王室”),而真正有资源的人“不轻易露面”,中国企业若依赖“关系”而非实际业务能力,易陷入无效社交,浪费时间与资源。

市场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战略误判。尽管沙特市场热度高涨,但老安强调“沙特是成熟市场而非新兴市场”——其3530万人口(仅1960万沙特公民)的体量远小于欧美,且消费品类已被欧美品牌占据心智(如美妆、家电)。部分中国创业者仍抱有“暴利天堂”的幻想,盲目复制“铺货”模式,忽视沙特运营成本(租金、人力、物流是国内两倍以上)与利润空间(头部企业净利润率仅7%-10%)的现实。例如,有创业者因未调研成本贸然进入,虽产品售价是国内三倍,但扣除成本后利润微薄,甚至亏损。此外,中国产品多集中于贸易市场,品牌化程度低,难以与欧美品牌竞争,若企业忽视品牌建设,将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

给创业者的建议:深耕本地化,从“试探”到“扎根”的三步走策略

第一,前期调研需“深度”而非“观光”,建立对市场的精准认知。建议创业者投入1-3个月时间,重点分析三方面:一是渠道结构(如电商平台、传统商超的占比),明确目标客群(如年轻消费者、企业客户);二是成本结构(租金、人力、物流的具体数值),测算盈亏平衡点,避免“售价高=利润高”的误判;三是竞争格局(欧美品牌的市场份额、本地空白领域),选择“小而精”的细分赛道(如家庭智能设备、企业数字化服务),避免与头部企业正面竞争。可通过与本地商会、中资企业协会合作,获取真实的市场数据,而非依赖网络传言。

第二,合作模式需“渐进”而非“冒进”,降低初期风险。中小企业可优先选择“本地合伙人+隐性运营”模式:寻找教育背景良好、有从商经验的本地人合作,利用其资源降低注册、开户等手续成本(如注册费用仅为1000沙币 vs 外资的10000沙币)。但需注意:一是签订明确的法律协议,明确资金流向、股权归属及风险分担;二是设定合作期限(如1-2年),待业务稳定后逐步过渡到合资或独资公司,避免长期依赖保人带来的法律风险。

第三,管理与文化需“适应”而非“改造”,构建本地化团队。在员工管理上,调整“结果导向”的中国思维,注重与本地员工的情感联结(如日常问候、团队活动),并为其提供明确的晋升路径(如设定沙特籍高管比例),提升归属感;在合作沟通中,接受“先朋友后生意”的节奏,避免急于推进业务,通过长期互动建立信任。同时,警惕“关系说客”,通过观察对方实际业务成果(如能否解决具体问题)判断其可靠性,而非依赖“关系”承诺。

第四,业务方向需“聚焦”而非“发散”,依托国内优势复制成熟模式。优先选择国内已验证的赛道(如电商、物流、建材),结合沙特需求调整细节。例如,物流企业可借鉴极兔的“高妥投率”经验,优化本地配送网络;电商代运营企业可针对沙特消费者偏好(如高客单价、注重品牌)设计服务方案。避免在陌生领域(如高端制造、金融)“从零开始”,降低试错成本。

综上,沙特市场既是机遇之地,也是挑战之境。中国创业者需摒弃“暴利”幻想,以“长期主义”心态深耕本地化,在政策红利与文化适应的平衡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出海之路。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