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5日

创业时评《深圳又跑出一个IPO:90后广东小伙拿下全球第一,市值超700亿》

点击阅读原文《深圳又跑出一个IPO:90后广东小伙拿下全球第一,市值超700亿》

正面评论:从细分赛道突围到全球领跑,Insta360的“中国智造”创新样本

Insta360的上市不仅是一家科技企业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消费电子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典型缩影。其十年成长路径中,对细分赛道的精准定位、技术驱动的产品力构建、全球化战略的高效落地,以及创始人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价值。

一、精准卡位“全景+运动”细分赛道,抓住时代红利

Insta360的成功始于对“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敏锐捕捉。早期,全景相机市场因用户场景模糊、体验不佳陷入困境,但创始人刘靖康通过观察用户“将Nano绑在自拍杆上拍摄户外运动”的行为,发现了“运动场景”这一关键切口——传统运动相机(如GoPro)无法解决“边运动边取景”的痛点,而传统全景相机(如理光)又缺乏运动场景的适配性。这一洞察让Insta360精准切入“全景+运动”的空白赛道,既避开了与GoPro(纯运动)、理光(纯全景)的直接竞争,又抓住了户外运动兴起、短视频内容爆发的双重红利。

这种“细分赛道创新”策略,本质是对市场需求的二次解构。正如刘靖康所言,用户需求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可通过调研获取,后者需要产品经理的深度观察。Insta360的ONE X系列(360度自由取景)、GO系列(轻量化宠物视角)等产品,正是针对隐性需求的解决方案。例如,“隐形自拍杆”功能让用户无需后期剪辑即可呈现第三人称视角,用户拿到产品后才意识到“原来可以这样记录”,这种“创造需求”的能力,成为其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二、技术驱动的产品力构建,打造高毛利护城河

Insta360的高增长背后,是持续的技术投入与产品创新。2022-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14.8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近六成,900项专利(含189项发明专利)的技术储备,支撑了其产品的高附加值。2024年毛利率52.21%,远超安克创新(43.67%)和GoPro(33.85%),正是技术壁垒的直接体现。

技术创新的落地始终围绕用户体验优化。例如,AcePro第二代的防风帘设计,通过物理结构与AI算法结合,精准保留骑行时砂石撞击链条的声音;ONE R系列的“子弹时间”特效,通过多镜头协同与算法合成,降低了专业级拍摄的门槛。这些技术并非“为创新而创新”,而是直接解决用户在运动、创作场景中的具体痛点,从而形成“技术-体验-口碑-复购”的正向循环。

三、全球化战略的高效落地,打破“中国品牌出海”困局

Insta360的海外营收占比超70%,这一成绩在消费电子领域尤为难得。其全球化策略的成功,源于“早期避内卷+全渠道渗透+本地化适配”的组合拳。创业初期,刘靖康选择“曲线发展”,避开国内消费电子的激烈竞争,直接瞄准欧美市场——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低,更愿意为创新功能买单。2016年Nano在CES展的亮相,凭借“即时拍摄、即时分享”的差异化体验,迅速吸引海外经销商,首月销量2万台,为后续扩张奠定基础。

在渠道布局上,Insta360采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通过亚马逊、天猫国际等平台触达消费者,毛利率超63%;线下入驻苹果零售店、Best Buy等高端渠道,通过买断式经销获得经销商高度认可。这种“高端渠道背书+大众市场渗透”的模式,既提升了品牌调性,又扩大了用户覆盖。截至目前,其销售网络覆盖60多个国家、10000多家门店,真正实现了“中国智造”的全球落地。

四、创始人的“产品经理”基因,保持创新生命力

刘靖康的“技术极客”背景与“产品经理”思维,是Insta360持续创新的核心动力。从学生时代破解周鸿祎手机号、构建“院系标准脸”模型,到创业后坚持记录用户使用场景、在备忘录中捕捉产品创意,他始终将“解决PMF(产品市场匹配)”作为核心命题。即使公司规模扩张至3000人,他仍选择卸任CEO,专注产品设计,这种“回归强项”的清醒,避免了大公司常见的“管理冗余导致创新停滞”问题。

反面评论:高增长背后的隐忧,Insta360的“第二曲线”挑战

尽管Insta360的上市是阶段性胜利,但其未来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市场天花板的逼近、竞争格局的恶化、海外风险的加剧,以及业务结构的单一性,都可能成为制约其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一、市场天花板有限,高增长难以为继

Insta360的高速增长(2022-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65%)建立在“抢占空白市场”的基础上,但当前其已占据全球全景相机超80%的份额,运动相机市场也逼近GoPro(2025年一季度营收反超)。然而,全景相机市场规模仅50亿元(2023年),运动相机市场虽达314亿元,但增速仅13%,且GoPro等对手已开始转型(如订阅服务收入占比20%)。Insta360的净利润增速已从2022年的103%骤降至2024年的20%,未来若无法找到新的增长引擎,“高增长”将难以为继。

二、竞争加剧,技术护城河需持续加固

随着大疆(7月将发布首款全景相机)、GoPro(计划推出Max 2旗舰360相机)等巨头入场,全景运动相机赛道正从“蓝海”转向“红海”。Insta360的优势在于早期技术积累,但巨头的资金、供应链和渠道能力不可小觑。例如,大疆在影像算法、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储备,可能快速缩短与Insta360的差距;GoPro的用户基数和订阅服务模式(如云存储、会员权益),则可能通过“硬件+服务”的组合拳争夺用户。

更关键的是,Insta360的收入结构高度依赖硬件(订阅服务占比不足3%),而GoPro的订阅服务已成为重要收入来源(补足硬件销售下滑的亏损)。若Insta360无法探索出类似的“服务化”模式,仅靠硬件迭代,未来在用户粘性和抗周期能力上可能处于劣势。

三、海外市场风险加剧,营收稳定性承压

Insta360的海外营收占比超70%,但这也意味着其面临更高的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摩擦挑战。2024年GoPro发起的337调查(指控专利侵权),已对其品牌形象和美国市场销售造成潜在影响;未来若遭遇更多知识产权诉讼或贸易壁垒(如关税上调、技术出口限制),其供应链稳定性(深圳生产基地依赖)、区域市场准入能力都将面临考验。此外,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因渠道限制进展缓慢,海外市场的“单一集中”(近1/4收入来自美国)也放大了风险。

四、组织管理挑战:从“小而美”到“大而稳”的转型

Insta360从10人团队扩张至3000人规模,组织管理的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刘靖康坦言“不喜欢管理”,选择卸任CEO专注产品,但如何在“产品驱动”与“组织效率”之间找到平衡,是其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公司常见的“创新流程冗长”“部门协同低效”等问题,可能削弱其快速迭代的优势;生产效率的提升(如供应链优化、成本控制)也需要更专业的管理体系支撑。若无法完成从“创业型组织”到“成熟企业”的转型,其创新活力可能被管理内耗所稀释。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Insta360经验看创新创业的“攻守之道”

Insta360的十年成长,既展现了“精准赛道选择+技术驱动+全球化布局”的“进攻策略”,也暴露了“市场天花板+竞争加剧+组织管理”的“防守挑战”。结合其经验,创业者可从以下维度优化自身战略:

一、进攻:以“需求洞察”为核心,构建差异化壁垒

  • 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Insta360的成功始于对“运动场景+全景拍摄”隐性需求的挖掘。创业者需跳出“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的思维,通过观察用户行为(如非预期使用场景)、分析行业痛点(如GoPro的取景限制、理光的处理延迟),找到“用户需要但未明确表达”的需求,以此作为赛道切入点。
  • 技术要“解决问题”而非“炫技”:Insta360的研发投入始终围绕用户体验优化(如防风帘、隐形自拍杆),而非盲目追求技术参数。创业者需确保技术创新能直接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如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体验升级),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陷阱。
  • 全球化布局要“早而巧”:Insta360早期避开国内内卷,选择欧美市场,利用当地用户对创新产品的高接受度快速起量。创业者若选择出海,可优先考虑“需求匹配度高+竞争压力小”的市场,通过“高端渠道背书(如苹果零售店)+大众平台渗透(如亚马逊)”的组合拳,快速建立品牌认知。

二、防守:以“可持续增长”为目标,构建抗风险体系

  • 警惕“单一市场依赖”:Insta360超70%的收入来自海外,虽带来高增长,但也放大了地缘政治风险。创业者需通过“市场多元化”(如开拓南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业务多元化”(如硬件+服务)降低单一市场或业务的风险。例如,可参考GoPro的订阅服务模式,通过云存储、内容创作工具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粘性。
  • 提前布局“第二曲线”:Insta360当前面临市场天花板,需寻找新增长点(如专业级VR相机、企业级影像解决方案)。创业者应在主业务高速增长期(而非瓶颈期)就开始探索第二曲线,通过“猎人策略”(刘靖康提出的“寻找有未解决痛点、高毛利、百亿规模的赛道”),提前布局与核心技术(如影像算法、智能硬件)相关的新领域。
  • 建立“敏捷型组织”:随着团队扩张,Insta360需解决“大公司病”问题。创业者可通过“小团队作战”(如内部创新孵化小组)保持灵活性,同时引入专业管理人才(如供应链专家、运营总监)提升效率。创始人需明确自身核心优势(如刘靖康专注产品),避免因“管理分心”导致创新力下降。

三、长期:以“用户价值”为初心,保持创新生命力

Insta360的上市致辞中,刘靖康强调“初心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生活”。这种“用户价值导向”而非“商业目标导向”的思维,是其持续创新的底层动力。创业者需避免被短期增长(如营收、市值)绑架,始终围绕“解决用户问题”设计产品,通过“用户反馈-产品迭代-口碑积累”的循环,构建长期的品牌信任。

总结来看,Insta360的故事不仅是“中国智造”的成功样本,更是创新创业“攻守平衡”的教科书。其经验告诉我们:在“进攻”时,需以需求洞察和技术创新为矛,快速抢占市场;在“防守”时,需以多元化布局和组织升级为盾,抵御风险;而贯穿始终的,是对“用户价值”的坚守——这或许才是企业穿越周期的终极密码。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