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6日

创业时评《中国电池卖到欧洲,结果被日韩企业盯上了?》

点击阅读原文《中国电池卖到欧洲,结果被日韩企业盯上了?》

正面评论:中国电池企业崛起倒逼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专利诉讼加速技术自主化进程

近年来,中国电池产业的全球崛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根据新闻中提到的数据,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名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更以“掀翻日韩桌子”的姿态改写了行业格局。这种快速突破不仅源于中国在新能源政策、产业链配套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更体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从早期依赖逆向研发到如今推出“刀片电池”“麒麟电池”等标志性技术,中国企业已从“跟随者”逐步转向“引领者”。

在此背景下,日韩企业通过专利诉讼发起的“围猎”,本质上是对中国企业崛起的被动应对,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电池产业的竞争力已触及全球市场的核心利益。这种外部压力客观上成为推动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化的重要动力。例如,新闻中提到的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的专利纠纷,最终以中创新航通过技术规避实现上市并反起诉宁德时代的案例,正是中国企业在专利博弈中“吃一堑长一智”的典型:当面临专利限制时,企业不再被动妥协,而是通过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壁垒,甚至构建自身的专利护城河。

更值得关注的是,专利诉讼的频发正在加速中国电池产业的“专利觉醒”。过去,中国企业因起步晚、技术积累不足,普遍存在“重市场轻专利”的倾向,专利布局多集中于应用层而非基础层。但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全球化深入,头部企业已开始系统性布局专利体系。例如,宁德时代截至2024年全球专利申请量超3万件,覆盖电池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全链条;比亚迪则通过“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在磷酸铁锂领域建立了显著优势。此次欣旺达被诉事件,虽短期内造成损失,但长期看将促使更多企业提前规划专利风险,推动行业从“技术追赶”向“专利主导”转型。

此外,全球专利诉讼的常态化也在推动中国企业提升法律应对能力。从早期ATL因专利纠纷被迫支付营收3%作为和解金,到如今欣旺达主动提起“专利无效诉讼”进行防御,中国企业已从“被动挨打”转向“主动反击”。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诉讼策略上,更体现在对国际专利规则的熟悉——例如,此次涉诉的LGES专利即将于2025年12月到期,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拖延战术”降低损失,这一细节反映出企业对专利有效期的精准把握。

反面评论:专利历史欠账与联盟围猎双重压力下,中国电池企业出海面临系统性风险

尽管中国电池产业的崛起势不可挡,但此次欣旺达在德国遭遇的专利禁令,暴露出行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存在系统性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历史技术依赖导致的专利“卡脖子”风险。中国电池产业的早期发展普遍依赖对日韩技术的逆向研发,例如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通过拆解索尼电池完成技术积累,这种“拿来主义”在产业起步阶段是必要的,但也埋下了专利隐患。电池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专利体系是“层层嵌套”的,基础层专利(如隔膜、电解质、电极材料)多由日韩企业掌握,中国企业即使在应用层实现创新,仍可能因“基础专利覆盖”陷入侵权争议。此次涉诉的电池隔膜专利即为典型——隔膜是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LGES的专利覆盖了“复合多孔隔膜”及其应用,中国企业若未提前布局替代技术或获得授权,很难完全规避风险。

其二,日韩专利联盟的“精准围猎”加剧竞争压力。Tulip Innovation由LGES与松下联合成立,专门管理5000项电池专利,这种“专利池”模式的针对性极强:一方面,通过集中管理降低诉讼成本;另一方面,利用专利交叉授权形成“防御-进攻”双重壁垒。新闻中提到,LGES已明确将“后发企业”(主要指向中国企业)作为重点诉讼对象,并宣称至少580项专利被侵权,涉及圆柱形电池工艺、高镍电池电解质等关键领域。这种有组织、成体系的专利围剿,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构成直接威胁——一旦某一核心市场(如欧洲)的关键客户(如Dacia Spring车型)被禁售,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企业在整个欧洲市场的合作网络。

其三,专利诉讼的“即时性损失”与“长期声誉损害”难以忽视。慕尼黑法院的禁令要求欣旺达销毁侵权电池、支付赔偿金并禁售,这对企业的短期财务和市场份额造成直接冲击。更关键的是,专利侵权的标签可能影响客户信任——欧洲车企对供应链的合规性要求极高,若被认定“专利不端”,中国电池企业可能被排除在主流车企的供应商清单之外。此外,专利诉讼的周期长(通常2-3年)、成本高(单案律师费可能超千万美元),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构成巨大压力,可能延缓其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节奏。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布局”,构建全球化专利安全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的专利竞争环境,中国电池企业需从以下五方面构建“安全防线”:

  1. 提前布局核心专利,规避基础层技术依赖:企业应建立“技术-专利”双轮驱动机制,在研发过程中同步开展专利检索与布局。尤其要针对日韩企业的基础专利(如隔膜、电解质、高镍材料),加大替代技术研发投入。例如,可探索陶瓷隔膜、固态电解质等新型材料,避免因“路径依赖”陷入专利陷阱。

  2. 构建防御性专利池,形成交叉授权筹码:参考Tulip Innovation的专利池模式,中国企业可联合行业协会或头部企业,将各自的应用层专利(如电池结构设计、热管理技术)整合为“防御性专利池”。通过专利交叉授权,降低被单一企业诉讼的风险;同时,利用专利池的规模效应与日韩企业谈判,争取更有利的授权条件。

  3. 强化全球专利合规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企业需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定期对目标市场(如欧洲、美国)的专利数据库进行检索,针对重点客户的车型、技术路线提前排查侵权风险。例如,在进入欧洲市场前,可委托专业机构对LGES、松下等企业的专利进行“自由实施(FTO)分析”,避免“踩雷”。

  4. 灵活运用法律工具,提升诉讼应对能力:当遭遇专利诉讼时,企业应综合运用“专利无效宣告”“现有技术抗辩”“管辖权异议”等法律手段。例如,此次欣旺达提起的“专利无效诉讼”是合理策略,但需注意收集LGES专利“不具备新颖性/创造性”的证据(如更早公开的技术文献)。同时,可借鉴中创新航的经验,通过技术规避设计(如调整隔膜结构)快速推出“无侵权版本”产品,减少市场损失。

  5. 推动国际标准制定,掌握规则话语权:专利与标准的结合是最高级别的竞争壁垒。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如ISO、IEC)的电池标准制定,将自主研发的技术(如刀片电池的结构设计、麒麟电池的热管理方案)转化为国际标准,从而将“专利优势”升级为“标准优势”,从根本上降低被诉讼的风险。

结语:专利博弈是全球高科技产业竞争的“常规武器”,中国电池企业的崛起必然伴随此类挑战。从短期看,专利诉讼可能延缓部分企业的出海进程;但从长期看,它将倒逼行业加速技术自主化、完善专利体系,最终推动中国从“电池大国”迈向“电池强国”。对创业者而言,关键是要化压力为动力,将专利布局纳入企业战略核心,在全球市场的“专利丛林”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合规创新”之路。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