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7日

创业时评《哈根达斯,要让出半壁江山?》

点击阅读原文《哈根达斯,要让出半壁江山?》

正面评论:哈根达斯的高端品牌建设曾是行业标杆,其历史积累仍具潜在价值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的早期成功,堪称外资品牌本土化高端定位的教科书级案例。1996年首入中国时,其单球25元的定价远超当时职工月均工资(约500元),却精准抓住了改革开放后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追捧心理与新兴中产阶层的“身份象征”需求。通过红金配色的门店装潢、进口原料(如黄金奶源、比利时巧克力)的强调,以及“爱情”“浪漫”的情感营销(如“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经典口号),哈根达斯成功将冰淇淋从“消暑零食”升级为“仪式感消费”,甚至成为年轻人约会、纪念日的“标配场景”。

这种定位策略在2006-2015年的十年间得到了市场的强力验证——其中国区销售额复合增长率高达23%,2017年更以“全球半壁江山”的业绩登顶,400多家门店的规模(占全球60%以上)成为其全球战略的核心支点。这一阶段的成功,不仅为通用磨坊带来了丰厚利润,更奠定了哈根达斯在中国高端冰淇淋市场的“心智垄断”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端冰淇淋=哈根达斯”几乎是消费者的直觉反应。

即便在当前困境中,哈根达斯的品牌资产仍未完全消散。其门店场景的独特性(少数提供座位、适合社交的冰淇淋连锁品牌)、消费者对“进口原料”的残余信任,以及早期用户的情感记忆(如《家有儿女》中刘星的台词成为一代人的童年符号),仍为其保留了一定的品牌溢价空间。若能在转型中有效激活这些历史积累,哈根达斯仍有机会在细分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反面评论:创新滞后与定位失衡,哈根达斯陷入“高端不高端,大众不大众”的尴尬境地

哈根达斯的衰落,本质上是品牌策略未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典型教训。其问题可归结为“三大脱节”:

其一,产品创新与消费者需求脱节。当前冰淇淋市场已从“功能消费”进入“体验消费”时代,消费者对口味、原料、健康属性的要求显著提升。但哈根达斯的产品线却长期停滞——官方小程序显示,其单球冰淇淋等核心单品不足20款,口味仅局限于巧克力、香草等传统选择,被消费者吐槽“十年如一日”。反观竞争对手,DQ提供5大类28个品种的个性化定制,波比艾斯以“牛乳冰淇淋”、野人先生以“开心果特色”等差异化产品快速扩张;蜜雪冰城的“穷鬼冰淇淋”(2元/个)更以极致性价比抢占大众市场。哈根达斯既未能在高端线推出颠覆性创新(如低卡、有机等健康概念),又无法在大众线通过丰富SKU吸引尝鲜用户,产品力的疲软直接导致客流流失。

其二,价格定位与消费者认知脱节。哈根达斯的“高端滤镜”在信息透明化时代被彻底打破——消费者通过海淘、海外旅行等渠道发现,其在美国超市常以1美元低价促销,与中国市场40元/小杯的定价形成强烈反差。《2022-2027年中国雪糕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消费者对单支雪糕的价格接受区间集中在3-10元(占比70.9%),20元以上仅占1.8%。哈根达斯的高价已远超主流消费预期,却未提供足够的“高端价值”(如限量款、手工制作、独家原料)支撑。其近年推出的5折促销(如第三方平台21.9元特价)虽短期吸引客流,却进一步模糊了品牌定位,陷入“降价伤品牌,不降价没销量”的恶性循环。

其三,渠道策略与市场格局脱节。哈根达斯早期依赖“专卖店+高端商场”的重资产模式构建品牌形象,但在便利店、电商等新渠道崛起的背景下,其渠道覆盖严重滞后。尽管2016年起尝试进入全家等便利店,但相比DQ的1721家门店、波比艾斯的1000+门店、蜜雪冰城的万店规模,哈根达斯263家门店的覆盖密度已难以触达主流消费场景。同时,重资产门店模式在客流量两位数下滑的压力下,成本高企(租金、人力)与收入萎缩的矛盾愈发尖锐,最终迫使品牌收缩战线(如北京国瑞店、南昌百盛店等关闭)。

此外,健康消费趋势的冲击也不可忽视。当“添加剂比命都长”成为消费者对传统冰淇淋的普遍吐槽,哈根达斯未能及时推出“少添加”“低糖”等健康化产品,反而因原料宣传(如“进口”)被质疑“过度营销”,进一步削弱了用户信任。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哈根达斯的兴衰看品牌长期生存的关键要素

哈根达斯的案例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核心可总结为以下四点:

  1. 产品创新是品牌的“生命线”,需建立持续迭代机制
    哈根达斯的衰落始于产品力的停滞。创业者需认识到,消费需求(尤其是年轻人的口味、健康、个性化需求)变化极快,必须建立“快速试错、高频迭代”的产品研发体系。例如,可通过用户调研、社群反馈等方式捕捉趋势(如低糖、国潮口味),定期推出限定款或定制款,保持产品新鲜感。同时,需避免“一招吃遍天”的思维,即使经典产品也需根据市场反馈优化(如调整甜度、添加新配料)。

  2. 品牌定位需动态校准,避免“高端”与“大众”的模糊化
    哈根达斯的尴尬源于“高端不高端,大众不大众”的定位混乱。创业者需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如高端体验、极致性价比、健康属性),并围绕这一价值设计价格、渠道、营销策略。若选择高端路线,需通过独家技术、稀缺原料或独特服务(如手工制作、场景化体验)强化“高价值感”;若瞄准大众市场,则需在成本控制(如供应链优化)、渠道覆盖(如便利店、电商)上建立优势,避免因定价虚高失去用户信任。

  3. 渠道布局需匹配消费场景,从重资产向“全渠道融合”转型
    哈根达斯的重资产门店模式在新消费时代显露出脆弱性。创业者应打破“线下门店=品牌形象”的固有思维,构建“线上+线下”“专卖店+便利店+电商”的全渠道网络。例如,线下门店可侧重体验(如提供座位、主题打卡),线上渠道(如小程序、直播)侧重销售与用户互动,便利店渠道则覆盖日常消费场景。同时,需根据客流数据动态调整门店规模(如关闭低效店、开设快闪店),降低固定成本压力。

  4. 用户认知管理需“内外一致”,避免信息差导致的信任崩塌
    哈根达斯的“高端滤镜”破碎,本质是品牌宣传与用户实际体验的脱节(如美国低价与中国高价的对比)。创业者需重视“用户认知管理”,确保品牌承诺(如原料、工艺、服务)与实际体验一致。可通过透明化营销(如展示供应链、生产过程)增强信任,同时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反馈,及时回应质疑(如解释定价逻辑、强调本土化成本),避免负面口碑积累。

总之,哈根达斯的兴衰印证了消费市场的残酷法则:没有永远的“高端”,只有持续满足用户需求的“价值”。对创业者而言,唯有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对产品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品牌定位的动态校准,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实现长期生存与增长。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