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头部势能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直播电商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年的618,直播电商行业用一场“老炮儿发力+新招频出”的热闹图景,展现了其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积极信号。头部主播的持续影响力、MCN机构的模式创新,以及行业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共同构成了这一轮增长的核心动力。
首先,头部主播的“顶流效应”依然稳固,成为大促期间不可替代的流量引擎。李佳琦连续多日高强度直播,预售首日GMV达25-35亿元;辛巴两场直播销售额超40亿;董宇辉单场1.76亿元的成绩;甚至罗永浩的数字人首秀也吸引了1300万观看、5500万GMV——这些数据印证了超级主播的用户黏性与商业价值。他们的“人设在,流量在”特性,本质上是长期内容沉淀与信任积累的结果。例如,李佳琦“所有女生”的情感绑定、董宇辉“知识型带货”的差异化标签、辛巴“供应链强控”的性价比认知,都让消费者形成了稳定的消费预期。这种“主播-用户”的强连接,不仅是618的短期爆发基础,更是直播电商行业建立用户心智的关键资产。
其次,MCN机构的模式创新打破了“唯GMV论”的旧逻辑,为行业注入新活力。从谦寻的“超级会员”小程序试水自营商城,到美ONE的“美腕优选”自营品牌运营;从美ONE针对银发群体的“所有爸妈的幸福家”慢节奏直播,到无忧传媒与绿源合作的“社交化团播”;从东方甄选自营卫生巾的供应链深耕,到遥望科技借黄子韬“爱妻人设”切入女性细分市场——这些动作标志着MCN机构正从“流量搬运工”向“生态构建者”转型。例如,谦寻超级会员的“低价秒杀+全品类覆盖”,本质是将直播间的短期流量转化为私域用户的长期复购;美ONE的银发直播间则通过降低语速、生活化场景设计,精准解决中老年群体“看不懂快节奏促销”的痛点;而无忧传媒的“社交化团播”将直播从“卖货”升级为“娱乐+卖货”,拓展了消费场景的边界。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通过差异化竞争避开了“低价内卷”的陷阱。
最后,技术与全球化布局为行业打开新增长空间。罗永浩数字人直播的成功,验证了AI技术在直播场景中的应用潜力——数字人可突破主播时间限制,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直播,同时保留个人IP的独特风格,这对解决“头部主播精力有限”的行业痛点具有示范意义。而MCN机构的出海探索(如遥望科技的TikTok本地化培训、美ONE的印尼市场布局),则是在国内流量见顶背景下寻找增量的关键动作。据统计,近30%的MCN已尝试出海,14.9%在筹备,这一趋势不仅符合“中国供应链+全球市场”的大逻辑,更通过输出“3、2、1上链接”等中国特色话术,推动了直播电商模式的全球化输出。
反面评论:依赖与风险并存,行业创新仍需跨越多重挑战
尽管618的热闹数据令人振奋,但直播电商行业的深层矛盾与创新风险仍不容忽视。头部主播的“双刃剑效应”、模式创新的可持续性存疑、全球化拓展的复杂性,以及技术应用的潜在问题,都可能成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其一,头部主播的“强依赖”仍是MCN机构的隐忧。尽管各MCN强调“去中心主播化”,但从618表现看,超级主播仍是GMV的核心支柱。例如,李佳琦的高频次直播、辛巴的亲自下场,甚至罗永浩的数字人“借势”,都说明机构对头部IP的依赖并未根本改变。这种模式的风险在于:一旦主播因个人形象、健康或合约问题离场(如当年薇娅事件),机构可能面临流量与信任的双重崩塌。此外,头部主播的高议价权也会压缩机构利润空间,例如坑位费、佣金分成等成本可能侵蚀自营业务的收益,如何平衡“主播价值”与“机构独立性”仍是难题。
其二,模式创新的落地效果有待长期验证。以MCN的自营商城为例,谦寻超级会员虽在618期间售罄部分商品,但小程序界面不完善、选品逻辑不清晰(覆盖服饰、美妆、食品等多品类)可能导致用户认知混乱;美腕优选虽服务超150万用户,但年销量250万件的规模,与李佳琦直播间单场数亿GMV相比仍显渺小,自营品牌的“流量反哺”能力尚未充分释放。细分人群直播同样面临挑战:美ONE的银发直播间单场仅52件单品,是主直播间的十分之一,低SKU可能导致用户“逛播”效率低下;无忧传媒的“社交化团播”虽为绿源带来高增长,但这种“秀场+卖货”模式对品牌调性(如高端产品)的适配性存疑,难以复制到全品类。
其三,全球化拓展的本土化挑战不容小觑。尽管遥望科技、美ONE等机构已在海外布局,但跨境直播的复杂性远超国内。例如,TikTok的算法逻辑、海外用户的消费习惯(如对“秒杀”“低价”的敏感度)、供应链的本地化(仓储、物流、售后)、政策合规(数据隐私、广告法)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出海的“隐形门槛”。美ONE在印尼市场仅签约5位头部达人,带货金额约9.5万美元,这一数据与国内头部直播间的规模差距悬殊,说明海外市场的培育需要更长周期与更深度的本地化投入。
其四,AI技术应用的“体验天花板”需突破。罗永浩数字人直播虽因“好奇效应”获得高关注,但其表情僵硬、互动机械的问题仍被观众诟病。数字人若仅作为“复刻版真人”存在,可能难以满足用户对“真实感”“情感连接”的需求——直播的魅力不仅在于商品信息传递,更在于主播与观众的即时互动、情绪共鸣。此外,数字人的版权、伦理问题(如未经授权使用名人形象)也可能引发法律争议,技术应用需在“创新”与“合规”间找到平衡。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精细化”与“差异化”,构建可持续竞争力
面对直播电商行业的新节点,创业者需跳出“流量收割”的旧思维,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在模式、技术、市场三方面构建差异化优势。以下是具体建议:
-
平衡“主播IP”与“机构生态”,避免单一依赖:头部主播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创业者需同步培育“主播矩阵”与“自有品牌”。例如,可通过孵化垂直领域主播(如银发市场、宠物赛道)分散风险,同时通过自营产品(如东方甄选的卫生巾)建立“去主播化”的供应链壁垒。此外,可探索“数字人+真人”的组合模式,利用数字人承接常规直播,释放真人主播的内容创作精力,提升效率。
-
深耕细分人群,用“精准需求”替代“低价内卷”:用户分层已是行业共识,创业者需基于数据挖掘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关注“小镇青年”的性价比偏好、“精致妈妈”的品质与教育需求、“Z世代”的国潮与娱乐属性,设计针对性的直播内容(如慢节奏讲解、场景化展示)与选品策略(如小规格试用装、联名款)。美ONE的银发直播间、交个朋友的小样专场都是典型案例,可借鉴其“用户痛点-内容设计-选品匹配”的逻辑。
-
技术应用需“以人为本”,避免为创新而创新:AI、数字人等技术的核心是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单纯追求“科技感”。创业者需优先解决直播的“真实互动”痛点,例如开发支持实时表情捕捉、自然语言对话的数字人,或利用AI分析用户弹幕实时调整讲解重点。同时,需关注技术合规,提前布局知识产权与用户隐私保护,避免法律风险。
-
出海需“本地化优先”,从“复制模式”转向“融合创新”:海外市场的拓展不能依赖“国内经验平移”,需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文化、消费习惯与政策。例如,在东南亚市场可借鉴国内“社交团播”模式,但需结合当地节日(如开斋节)设计营销活动;在欧美市场则需强化“品牌故事”与“售后保障”,匹配用户对“信任”的高要求。此外,可通过与本地KOL合作、建立海外仓储中心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
从“GMV导向”转向“用户生命周期管理”:618的短期爆发固然重要,但长期价值在于用户复购与口碑传播。创业者可通过私域运营(如会员体系、社群互动)增强用户黏性,通过“内容+服务”提升单客价值(如美妆直播间增加护肤教程、家电直播间提供安装指导)。谦寻超级会员的“低价秒杀+全品类覆盖”、美腕优选的“生活场景选品”,本质都是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的尝试,可进一步优化数据追踪与用户分层运营,实现精准触达。
总结来看,2025年618的直播电商行业,既是“老玩家”的实力检验场,也是“新故事”的起点。头部主播的持续影响力证明了“人”的价值,而MCN的模式创新则揭示了“变”的必要性。对于创业者而言,抓住“精细化运营”与“差异化竞争”两大主线,在用户、技术、市场三端构建壁垒,方能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