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19日

创业时评《新车全打7折卖,这0公里二手车为啥这么香?》

点击阅读原文《新车全打7折卖,这0公里二手车为啥这么香?》

正面评论:0公里二手车的“多赢”表象与市场调节价值

近期引发热议的“0公里二手车”现象,表面上看是汽车行业价格战与库存压力下的特殊产物,但其背后也折射出市场自发调节的积极意义。从消费者、经销商、车企三方视角观察,这一模式在特定阶段确实创造了短期“多赢”局面。

首先,对消费者而言,0公里二手车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购车选择。新闻中提到,原价9.98万的新车通过该渠道仅需6万出头,20万级热门车型能比4S店便宜1万以上,冷门车型价格更低。这种“准新车”的价格优势对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极具吸引力,尤其在新能源车领域,部分车型因首销权益(如随车充、打气泵)缺失的影响相对可控,短期持有用户仍能以更低成本享受新车体验。

其次,对经销商和车企而言,0公里二手车是缓解库存压力的有效手段。传统4S店模式下,车企通过压货、设定高销量目标获取返利的机制长期存在,而在当前车市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背景下,经销商库存压力陡增。0公里二手车通过“包牌包税”的形式,将未达销售目标的车辆以二手车名义流转至二网渠道,既帮助4S店完成厂商考核、获得返利,又避免了直接降价对新车价格体系的冲击。部分新能源厂商甚至主动向二网发货,拓宽销售渠道,提升销量数据,增强对供应链的话语权——这对稳定车企短期业绩、向股东交代具有现实意义。

再者,二手车商成为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相较于传统二手车“一车一况”的不确定性,0公里二手车因“0公里”属性,质量更有保障,且周转周期短、客诉风险低,成为二手车商眼中的“优质商品”。新闻中提到的二手车商小C便认为,这是“互联网时代汽车销售模式的革新”,车企、车商、消费者三方利益在短期内实现了平衡。

从市场机制角度看,0公里二手车的兴起也是行业竞争加剧下的自然反应。当传统销售渠道无法消化产能时,市场会自发寻找新的流通路径。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客观上加速了库存周转,避免了因库存积压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对维持行业短期稳定有一定积极作用。

反面评论:0公里二手车的“多输”隐患与行业生态破坏

尽管0公里二手车在短期内呈现“多赢”表象,但其长期隐患已逐渐显现,甚至可能引发行业生态的系统性风险。从消费者权益、市场数据真实性、供应链健康度到海外市场口碑,这一模式的负面影响正在多维度发酵。

首先,消费者权益受损是最直接的痛点。新闻中明确提到,0公里二手车因已上牌过户,无法享受首销权益。对新能源车用户而言,这意味着失去三电终身质保(国标仅8年16万公里)、随车配件等关键保障。例如,用户爆胎时可能因无补胎液和打气泵陷入困境,若车辆持有超8年,三电系统维修成本(如极星2电池包40万/块)将成为沉重负担。这种“低价换权益”的交易,本质上是消费者为行业乱象买单。

其次,销量数据失真破坏市场公平性与决策参考价值。0公里二手车因已上牌被计入销量统计,导致车企销量数据虚高。这种“虚假繁荣”会误导消费者(如参考销量榜选择哪吒汽车的用户最终受损)、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加剧“唯销量论”的短视倾向。更严重的是,虚高的销量数据可能掩盖车企真实的市场竞争力问题,延缓企业在产品力、品牌力上的改进,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第三,供应链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可能引发行业连锁崩塌。0公里二手车的泛滥本质是价格战的延伸,车企为维持销量不得不持续压价,而成本压力最终转嫁至供应链。新闻中提到,供应商面临“6+X”长账期、承兑汇票等资金难题,同时需满足车企“每年降本”的无理要求,导致部分企业通过减配(如减少皮革厚度、少涂面漆、少打螺丝)降低成本,甚至“为了成本牺牲安全”。若经销商因0公里二手车过度压价导致流动性风险,供应商可能因多家车企欠款引发连锁断供,最终演变为“车圈恒大”式的行业危机。

最后,海外市场口碑受损,影响中国汽车全球化进程。新闻中提到,0公里二手车因价格低廉(如阿联酋比亚迪汉官方价39.2万,二手车仅22万)被大量出口,但因无质保、质量不稳定,已破坏中国汽车在海外的高端化形象。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可能重蹈“中国摩托在越南”的覆辙——当年中国摩托因低价恶性竞争,最终被日本品牌挤出市场。若0公里二手车乱象持续,中国汽车好不容易建立的“高性价比+技术升级”出海优势将付之东流。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行业乱象中坚守长期价值

0公里二手车现象本质是汽车行业“内卷”的缩影,对创业者而言,需从以下维度规避风险、把握机遇:

  1. 敬畏合规红线,避免短期投机:部分创业者可能受“0公里二手车”高利润诱惑,参与非正规渠道交易。但需明确,此类模式依赖行业灰色地带,政策风险(如商务部可能出台的监管措施)和消费者权益纠纷风险极高。创业者应聚焦合规业务,例如探索二手车检测、质保等增值服务,而非依赖“钻空子”获利。

  2. 关注消费者权益,构建信任壁垒:0公里二手车的核心矛盾是“低价”与“权益缺失”的冲突。创业者若从事汽车流通或服务领域,需以消费者为中心,例如推出“准新车质保计划”“首销权益补偿方案”,通过透明化、标准化服务建立用户信任,而非单纯依赖价格竞争。

  3. 警惕供应链风险,强化合作韧性:对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如零部件供应商、新能源技术服务商),需警惕车企过度压价和长账期问题。建议通过合同条款明确付款周期与质量标准,避免为降本牺牲安全底线;同时拓展多元化客户,降低对单一车企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4. 聚焦长期品牌建设,抵制恶性竞争: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二手车商,需跳出“唯销量论”的陷阱。创业者应将资源投入产品力(如三电技术、智能驾驶)、服务体验(如用户社群运营)和品牌溢价(如高端化定位),而非通过“数据造假”或“低价倾销”换取短期增长。例如,可借鉴比亚迪“技术为王”的策略,以核心技术(如刀片电池)构建长期竞争力。

  5. 参与行业共建,推动规则完善:面对0公里二手车等行业乱象,创业者可通过行业协会、政策咨询等渠道发声,推动建立更透明的流通规则(如明确“0公里二手车”定义、限制非正规渠道占比)、更公平的供应链合作机制(如规范账期与降本要求),以及更严格的海外市场监管(如禁止低价倾销破坏品牌形象)。

总之,0公里二手车现象是行业转型期的“阵痛”,创业者需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间做出清醒选择。唯有坚守合规、聚焦用户、强化韧性,才能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